景和五年八月,京城的暑气尚未完全消退,清晨的风却已带着几分清爽。苏清鸢特意选了这样一个不冷不热的日子,带着萧承泽与萧承月前往京城最大的惠民医馆——这家医馆是当年苏清鸢在京城推广医药时牵头创办的,如今由她的妹妹苏明玥主持,常年为百姓免费诊病、低价配药,是京郊百姓心中最可靠的“健康屏障”。
出发前,苏清鸢为孩子们换上了素净的布衣,褪去了宫廷的华贵装饰。“医馆是救死扶伤的地方,要让百姓觉得亲切无距离。”她一边为萧承月梳理双丫髻,一边说道,“到了那里,要安静听话,不可打扰医者诊病,更要尊重每一位前来就医的百姓。”
萧承泽穿着天青色短打,小脸上满是郑重:“母亲,我记住了。我们是去学习的,不是去游玩的。”
萧承月也用力点头,小手紧紧攥着衣角:“我会乖乖的,还想看看姑姑是怎么给人看病的。”
惠民医馆坐落在京城南城的市井之中,青砖灰瓦的院落不算奢华,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与孩童的哭闹声,院子里早已排起了长队,男女老少都有,有的扶着拐杖,有的抱着孩子,脸上都带着几分病容与焦急。
苏明玥穿着一身素色的医袍,头发用木簪简单束起,正忙着为一位老人诊脉。她看到苏清鸢带着孩子们进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却没有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只是对着他们温和地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先在一旁等候。
苏清鸢带着孩子们悄悄站在诊桌旁,尽量不影响苏明玥诊病。萧承泽与萧承月好奇地打量着医馆里的一切: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贴着标签的药罐,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特有的清香;几位药童正忙着称量草药、捣药、煎药,动作娴熟麻利;诊桌前,苏明玥神情专注,时而询问病情,时而观察舌苔,时而抬手搭脉,一举一动都透着专业与温柔。
“老人家,您最近是不是总觉得胸闷气短?”苏明玥一边为老人诊脉,一边轻声问道。
老人点点头,声音沙哑:“是啊,姑娘,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觉得喘不上气,还老咳嗽。”
“您伸出舌头我看看。”苏明玥示意老人张嘴,仔细观察后又说道,“您这是肺热郁结,加上年纪大了肺气不足。我给您开一副清肺平喘的方子,回去按时煎服,再注意清淡饮食,少熬夜,慢慢就会好转了。”
她拿起毛笔,在纸上快速写下药方,又叮嘱药童:“按方子抓药,告诉老人家煎药的方法,一剂药分三次服,饭后半个时辰喝。”
药童连忙应声:“好的,苏大夫。”
老人接过药方,对着苏明玥连连道谢:“多谢苏大夫,您真是活菩萨!要不是这惠民医馆,我这老婆子可没钱看病啊。”
苏明玥笑着摇头:“老人家客气了,治病救人本就是医者的本分。您快去吧,记得按时吃药。”
送走老人,下一位就诊的是一对年轻夫妇,怀里抱着一个哭闹不止的孩童。孩子小脸通红,额头滚烫,哭得撕心裂肺,夫妇俩急得满头大汗。
“苏大夫,您快看看我们家孩子,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一早就发烧了,还总说肚子疼。”妇人哽咽着说道。
苏明玥连忙接过孩子,动作轻柔地将他抱在怀里,一边轻轻拍着他的后背安抚,一边用手背轻轻贴在孩子的额头上,感受着体温。“别着急,我先看看。”她的声音温和得像春风,渐渐安抚了孩童的哭闹。
她又伸出手指,轻轻摸了摸孩子的额头、脸颊,然后小心翼翼地掀开孩子的衣服,查看腹部,接着握住孩子的小手,为他诊脉。“孩子是外感风热,加上脾胃不和才发烧腹痛的。”苏明玥松开手,对夫妇俩说道,“最近天气变化大,是不是让孩子吃了生冷的东西?晚上睡觉有没有踢被子?”
妇人连忙点头:“是啊,昨天给他吃了几块冰镇瓜果,晚上睡觉也没看好,他自己把被子踢了。都怪我们没照顾好他。”
“以后要多注意,孩子还小,脾胃弱,生冷的东西要少吃,晚上睡觉也要盖好被子。”苏明玥一边说,一边写下药方,“我给孩子开一副清热解表、健脾和胃的方子,再配一些退烧的药膏,涂抹在太阳穴和额头上,很快就能退烧了。”
萧承月站在一旁,看着哭闹的孩童,小脸上满是心疼。她悄悄走到诊桌旁,学着苏明玥的样子,用自己的小手轻轻摸了摸孩童的手背,声音软糯地说道:“小弟弟,是不是很疼呀?别怕,姑姑是很厉害的大夫,她会治好你的,你就不会难受了。”
孩童似乎感受到了她的善意,哭闹声渐渐小了下来,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萧承月,小手还下意识地抓住了她的指尖。
苏明玥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笑意。她摸了摸萧承月的头:“月丫头真乖,还会安慰人呢。”
萧承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姑姑,我只是希望他能快点好起来。”
看完诊,趁着病人稍少的间隙,苏明玥带着孩子们来到药柜旁。药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草药,有的叶片翠绿,有的根茎粗壮,有的颜色金黄,散发着不同的香气。
“泽儿,月丫头,你们看,这些都是常用的草药。”苏明玥拿起一株带着清香的绿色草药,“这是薄荷,性凉,能清热解暑、疏散风热,夏天很多人中暑或者感冒发烧,都会用到它。”
她又拿起一块淡黄色的根茎:“这是甘草,味道微甜,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还能调和其他草药的药性,很多药方里都会用到它,就像家里做饭时放的盐一样,看似普通,却很重要。”
苏明玥一边拿着草药给孩子们看,一边讲解它们的功效:“这是金银花,能清热解毒;这是陈皮,能理气健脾;这是当归,能补血活血……每种草药都有它独特的用处,无论贵贱,都能在药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她顿了顿,看着孩子们认真的眼神,语重心长地说道:“其实做人也是一样,每个人在世上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价值。就像我是大夫,责任就是治病救人;药童的责任是认真抓药、煎药;你们是太子和公主,将来的责任就是守护百姓、让国家安定。无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萧承泽认真地听着,小眉头微微蹙起。他看着药柜里琳琅满目的草药,又转头看向院子里排队看病的百姓,他们脸上的病容与焦急,深深触动了他。尤其是刚才那个发烧的孩童,哭闹不止的样子,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悄悄拉了拉苏清鸢的衣袖,走到一旁,轻声对母亲说道:“母亲,你看这么多百姓都在看病,有的看起来很辛苦,还有的人可能因为没钱,就只能硬扛着,不能来看病。”
苏清鸢摸了摸他的头,柔声问道:“泽儿,你想说什么?”
萧承泽抬起头,眼中满是坚定的神情:“母亲,将来我做了君主,一定要让所有百姓都能看好病,不会因为没钱而耽误治疗。我要在每个州府都开办像这样的惠民医馆,让大夫们都去为百姓看病,让百姓们生病的时候,都能及时得到救治,不用再受病痛的折磨。”
苏清鸢闻言,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她没想到,儿子小小年纪,竟然能有这样的感悟与决心。她蹲下身,与儿子平视,认真地说道:“泽儿,你能有这样的想法,母亲真的很为你骄傲。让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确实是君主的责任之一。就像当年母亲创办惠民医馆,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她顿了顿,又说道:“但你要知道,开办医馆、让百姓都能看好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足够的大夫、足够的草药、足够的钱财,还需要合理的管理。这就需要你现在好好学习,积累知识和能力,将来才能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
萧承泽重重地点点头:“母亲,我知道。我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仅要学经史子集、算术兵法,还要多了解医药知识,知道百姓生病时最需要什么。我一定会努力实现我的承诺,让所有百姓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萧承月也走了过来,拉着苏清鸢的另一只手,说道:“母亲,我也要帮忙。我想跟着姑姑学习医术,将来做一个像姑姑一样厉害的大夫,为百姓看病,减轻他们的痛苦。”
苏明玥笑着走过来:“月丫头有这份心真好。医术虽然辛苦,但能治病救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如果你真的喜欢,以后姑姑可以教你认识草药、辨别病症。”
萧承月开心地跳了起来:“太好了!谢谢姑姑!”
接下来的时间里,苏明玥继续为百姓诊病,萧承泽与萧承月就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学着。他们看着苏明玥耐心地询问病情、仔细地诊脉、认真地写药方,看着药童们熟练地抓药、捣药,看着百姓们拿着药方时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心中对“医者”与“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一位年迈的老奶奶,独自前来就医,走路摇摇晃晃,十分艰难。萧承泽主动走上前,扶住老奶奶的胳膊,小心翼翼地将她扶到诊桌前。“老奶奶,您慢点走,小心摔倒。”
老奶奶感激地看着他:“谢谢你啊,好孩子。你真是个好心人。”
萧承泽笑着说道:“老奶奶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
萧承月则从随身携带的小包袱里拿出一块糕点,递给一位因为生病而哭闹的小妹妹:“小妹妹,别哭了,吃块糕点吧,吃完就不难受了。”
小妹妹接过糕点,停止了哭闹,怯生生地说了声:“谢谢姐姐。”
苏清鸢看着孩子们的举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趟医馆之行,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草药、了解了医术,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医者的责任,让他们明白了作为皇室子女,肩上所承载的百姓的期盼。
临近中午,就诊的百姓渐渐少了。苏明玥带着孩子们来到后院的药圃,这里种满了各种草药,薄荷、甘草、金银花、陈皮……绿油油的一片,生机勃勃。
“这些都是我们医馆自己种的草药,新鲜又干净,药效也更好。”苏明玥指着药圃里的草药说道,“种草药也和照顾病人一样,需要细心和耐心。要按时浇水、施肥、除虫,才能让它们长得好,才能发挥最大的药效。”
萧承泽蹲下身,轻轻摸了摸薄荷的叶片,指尖传来清凉的触感,还带着淡淡的香气。“原来薄荷是长这个样子的,和药柜里晒干的不一样。”
“是啊,新鲜的薄荷清热解暑的效果更好。”苏明玥说道,“以后你们要是夏天觉得热,或者有点轻微的感冒,可以摘几片薄荷叶,用开水冲泡喝,很快就能缓解不适。”
萧承月也学着哥哥的样子,蹲下身观察草药。她看到一株草药上长了虫子,连忙说道:“姑姑,你看,这株草药上有虫子,它会吃掉草药的叶子,影响草药的生长。”
苏明玥笑着说道:“月丫头观察得真仔细。所以种草药要经常来看,发现虫子要及时清除,就像大夫看病一样,要及时发现病症,才能对症下药,让病人早日康复。”
孩子们在药圃里逗留了很久,苏明玥一边教他们认识草药,一边讲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方法。萧承泽与萧承月学得十分认真,不仅记住了很多草药的名字和功效,还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无论是种草药,还是做大夫,抑或是做君主,都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中午,苏明玥留他们在医馆吃了午饭。饭菜很简单,几碟清淡的小菜、一碗小米粥、几个白面馒头,但孩子们却吃得格外香甜。
“母亲,我现在知道了,百姓们的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他们不仅要辛苦种地,还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萧承泽一边吃饭,一边说道,“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让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让他们不再受饥饿和病痛的困扰。”
苏清鸢点点头:“泽儿,你能有这样的感悟,就是这趟医馆之行最大的收获。记住今天的感受,记住百姓们的期盼,将来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君主。”
下午,苏清鸢带着孩子们离开了惠民医馆。走在回程的路上,萧承泽与萧承月还在热烈地讨论着在医馆里的所见所闻。
“哥哥,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医术,像姑姑一样,为很多很多百姓看病。”萧承月说道。
“我会支持你的。”萧承泽说道,“等我做了君主,我会为你建造最好的医馆,让你有足够的草药和工具,让你能更好地为百姓治病。”
苏清鸢听着孩子们的对话,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趟医馆之行,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敬畏生命、坚守责任”的根芽。他们不仅看到了百姓的疾苦,更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回到皇宫,萧承泽主动拿出纸笔,写下了今天在医馆的感悟:“医馆之行,见百姓病痛之苦,知医者责任之重。吾当勤勉学习,将来为百姓谋福,让天下无疾痛之扰,无没钱就医之憾。”
萧承月则画了一幅画,画里是惠民医馆的场景:苏明玥正在为百姓诊病,她和哥哥在一旁帮忙,百姓们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她在画的旁边写道:“姑姑是大英雄,我也要做英雄,为百姓看病。”
萧玦处理完政务回到寝宫,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又听苏清鸢讲述了今天的医馆之行,欣慰地说道:“清鸢,你做得很好。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百姓的疾苦,比讲多少道理都有用。他们现在知道了百姓的不易,明白了责任的重量,将来才能更好地守护这片江山,庇佑天下百姓。”
苏清鸢笑着说道:“我只是想让他们明白,江山社稷的根基在百姓,百姓的安康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只有让他们真正关心百姓的冷暖疾苦,才能成为有温度、有担当的君主和公主。”
萧玦点点头:“你说得对。我们的孩子,不仅要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更要有体恤民生的仁心。只有仁心与才能兼备,才能成为一代贤君、一位贤公主,才能让大靖的盛世长久延续。”
景和五年八月的这趟惠民医馆之行,成为了萧承泽与萧承月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它让孩子们敬畏生命、懂得责任,让他们在心中深深埋下了“以民为本、守护安康”的种子。在未来的岁月里,这颗种子将在帝后言传身教的浇灌下,在实践的滋养中,逐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他们始终牢记百姓的疾苦,坚守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守护好大靖的盛世江山,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