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七月,京城的暑气达到鼎盛,正午时分烈日灼灼,连宫墙下的松柏都垂下了枝叶,唯有御书房内凉意融融。雕花窗棂外,几株芭蕉长得正盛,宽大的叶片承接着凉风,偶尔有雨滴敲落(七月正是京城多雨时节),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为这庄重的书房添了几分清雅。萧玦选在此时,正式开始教导年满六岁的太子萧承泽帝王之术——在他看来,帝王之术从不是权谋算计的诡道,而是“以民为本、以江山为责”的正道,这堂启蒙课,必须由他亲授,为儿子打下最坚实的根基。
御书房的正中,早已铺展开一幅巨大的大靖疆域图。这幅地图由丝绢制成,用朱砂标注边界,用墨笔勾勒山川河流,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标注各州府的物产与人口,连乡间的驿道、水利工程都清晰可见,是农桑司与兵部耗费半年时间才绘制完成的珍品。萧承泽穿着一身天青色儒衫,站在地图前,小小的身影在巨大的疆域图前显得格外单薄,却难掩眼中的好奇与郑重。
萧玦走到地图旁,伸手扶住儿子的肩膀,让他能更清楚地看清地图上的每一处细节。“泽儿,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大靖江山。”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东起东海,西至流沙,南抵琼崖,北达漠南,这片广袤的土地,都是我们大靖的疆域,也是千万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
萧承泽仰着头,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小手指着那些标注着不同颜色的区域,好奇地问道:“父皇,这些不同颜色的地方,都是不一样的吗?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靠近水,有的地方都是山。”
“没错。”萧玦笑着点头,顺着儿子的手指看去,“大靖疆域辽阔,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是平原,适合耕种,盛产粮食;有的地方是山区,林木繁茂,多产药材与矿石;有的地方靠近江河湖海,渔业发达,百姓多以捕鱼为生。作为君主,要了解疆域内的每一寸土地,知道哪里适合种什么、哪里适合发展什么,才能让百姓各尽其力、各得其所。”
他的手指缓缓移动,最终停在了北方的燕云地区,那里用深黄色的丝线标注着,旁边还密密麻麻写着小字,记录着燕云的人口、耕地面积与年收成。“泽儿,你看这里,燕云。”萧玦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当年我和你母亲刚到燕云时,这里可不是现在这样。那时的燕云,历经战乱,土地荒芜,遍地都是流离失所的流民,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还要躲避战乱与匪患,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萧承泽的小眉头微微蹙起,他想起母亲曾经给她讲过的燕云往事,想起母亲说过,那时她在燕云开设医馆,每天都能见到受伤的百姓和饥饿的孩子。“父皇,那您和母亲是怎么让燕云变好的?”他抬头看着萧玦,眼中满是疑惑与敬佩。
“靠的是‘用心’二字。”萧玦语气坚定地说道,“当年我到燕云后,首先做的就是整顿吏治。那些欺压百姓、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我一一严惩,让百姓们有冤能诉、有苦能说;然后,我和你母亲一起,从南方引进了高产的玉米、番薯等作物,派农桑司的技术员教百姓们耕种,让荒芜的土地重新长出庄稼;我们还兴修水利,解决了灌溉问题,让庄稼不再靠天吃饭;同时,我们开设蒙学,让百姓的孩子能读书识字,开设医馆,让百姓能看得起病。”
他顿了顿,又说道:“这一步步,看似简单,却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与努力。整顿吏治,要顶住各方压力;推广新作物,要打消百姓的疑虑;兴修水利,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只要想到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这些辛苦就都值得了。如今的燕云,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田地肥沃,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孩子们能读书识字,老人们能安享晚年。这就是帝王权力的真正用处。”
萧玦低头看着儿子,眼神严肃而恳切:“泽儿,你要记住,帝王的权力不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欺压百姓的,更不是用来满足自己私欲的。帝王的权力,是百姓赋予的,是用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是用来守护这片江山、让它更加繁荣昌盛的。如果你将来不能明白这一点,就算掌握了再多的权力、懂得再多的兵法策略,也无法成为一位合格的君主,更无法赢得百姓的拥戴。”
萧承泽认真地听着父亲的话,小脸上满是郑重的神情。他似懂非懂,但他记住了父亲说的“权力是用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记住了父亲和母亲在燕云的付出与努力。他低头看着地图上燕云的位置,又想起了不久前在农桑司试验田的所见所闻,想起了农人为了庄稼付出的辛劳,想起了麦穗饱满的样子。
他沉默了片刻,抬起头,看着萧玦,认真地说道:“父皇,我明白了。所以做君主,要像农夫种庄稼一样,用心打理江山。农夫要浇水、施肥、除虫,才能让庄稼长得好、结出粮食;君主也要整顿吏治、推广作物、兴修水利、开设学堂,才能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医看,才能让江山变得越来越好。对吗?”
萧玦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欣慰,他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哈哈大笑道:“好!说得好!泽儿,你能明白这一点,比记住再多的兵法策略都重要!”
他心中感慨万千,没想到儿子小小年纪,竟然能将帝王之术与农人种庄稼联系起来,而且理解得如此透彻。这不仅是因为儿子聪慧,更因为儿子在之前的实践中,真正感受到了农人的辛劳与百姓的不易,真正明白了“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你说得没错。”萧玦的语气变得温和而欣慰,“治理江山,就像农人种庄稼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与懈怠。农夫不能偷懒,一旦偷懒,庄稼就会长不好,甚至颗粒无收;君主也不能懈怠,一旦懈怠,吏治就会腐败,百姓就会受苦,江山就会不稳。农夫要根据土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作物,君主也要根据疆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政策;农夫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应对风雨虫害,君主也要关注民生疾苦,及时解决百姓的困难。”
他指着地图上的江南地区,说道:“你看江南,水网密布,气候湿润,适合种植水稻,所以我们就鼓励百姓种水稻,让江南成为大靖的粮仓;而北方气候干燥,适合种植小麦、玉米,我们就推广这些作物,让北方的百姓也能丰收。这就是‘因地制宜’,就像农夫根据土壤情况选择作物一样。”
萧承泽点点头,小手指着地图上的河流,说道:“父皇,那这些河流,是不是就像农田里的水渠?农夫用水渠浇水,君主用河流兴修水利,灌溉庄稼、方便百姓出行?”
“泽儿说得太对了!”萧玦赞许地说道,“这些河流,是大靖的血脉。我们兴修水利,不仅能灌溉庄稼,还能防洪抗旱,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河流还能通航,方便货物运输,让各地的物产相互流通,让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这都是君主的责任,就像农夫要打理好水渠一样。”
为了让儿子更好地理解,萧玦又举了一个例子:“当年燕云缺水,很多田地因为没有灌溉水源而荒芜。我和你母亲决定兴修水利,从附近的河流引水到农田。那时,很多百姓不理解,认为这是白费力气。但我们没有放弃,亲自带领百姓勘察地形、设计水渠,一起动手修建。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水渠才修建完成。当第一股清水流进农田时,百姓们都欢呼雀跃,他们知道,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缺水了,庄稼也能长得更好了。”
萧承泽听得十分入神,他仿佛看到了父皇和母亲带领百姓修建水渠的场景,看到了清水流进农田时百姓们脸上的笑容。“父皇,百姓们一定很感激您和母亲吧?”他问道。
“是的。”萧玦点点头,“百姓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只想要一碗饱饭、一件暖衣、一个平安的家。只要君主能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做事,他们就会真心实意地拥戴你。就像燕云的百姓,现在提起当年的事,还会感念朝廷的好。这就是‘以民为本’的道理,也是帝王之术的核心。”
他又说道:“泽儿,将来你继承皇位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但你一定要记住今天我说的话,记住‘江山与百姓是一体的’——百姓过得好,江山才能稳固;江山稳固,百姓才能过得更好。你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百姓,像打理自己的家园一样打理江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忘记百姓的疾苦;无论面对什么诱惑,都不能滥用手中的权力。”
萧承泽重重地点点头,他伸出小手,紧紧握住父亲的手,认真地说道:“父皇,我记住了。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学,用心打理江山,让百姓们都能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医看,让大靖的江山越来越稳固,越来越繁荣。”
萧玦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骄傲与欣慰。他知道,这堂帝王之术的启蒙课,儿子不仅听懂了,更将“以民为本”的道理深深记在了心里。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复杂的策略都重要,因为这是成为一位贤君的根基。
御书房内的凉意渐渐浓了起来,窗外的雨还在下,淅淅沥沥的雨声与父子俩的谈话声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温馨。萧玦又带着儿子看了地图上的其他地区,给儿子讲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以及朝廷的相关政策,从西北的畜牧业到南方的渔业,从东部的港口贸易到西部的矿产开发,一一细细道来。
萧承泽听得十分认真,他时不时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地方要收重税,有的地方要免税”“为什么要派军队驻守边境”“为什么要和外国通商”。萧玦都耐心地一一解答,用儿子能理解的语言,将复杂的治国之道讲得通俗易懂。
“有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百姓的生活相对富裕,所以朝廷会适当多收一些赋税,用来补贴那些土地贫瘠、物产稀少的地区;而那些受灾的地区,百姓生活困难,朝廷就会免税,还会发放救济粮,帮助百姓渡过难关。”萧玦解释道,“派军队驻守边境,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护边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外国通商,是为了交换彼此需要的物产,让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也能让大靖的物产传到外国,让更多人知道大靖的繁荣昌盛。”
萧承泽点点头,说道:“父皇,我明白了。做君主,要公平公正,要照顾到每一个百姓的感受;要守护好江山,不让外敌欺负我们;还要和其他国家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正是如此。”萧玦说道,“帝王之术,不是单一的策略,而是多种能力的结合。它需要你有洞察人心的智慧,有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守护江山的勇气,有体恤民生的仁心。而这一切,都要以‘民为本’为核心。只要你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始终为百姓着想,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一定能成为一位让百姓爱戴、让后世敬仰的贤君。”
不知不觉,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宫人为御书房点亮了烛火,摇曳的烛光映照在巨大的疆域图上,映照在父子俩的脸上,显得格外温暖。萧承泽的小脸上满是疲惫,却依旧带着兴奋的神情,他今天学到了太多东西,不仅了解了大靖的疆域,更明白了帝王的责任与使命。
“父皇,我今天学到了很多,我以后还要听您讲更多关于江山和百姓的事。”萧承泽拉着萧玦的手,语气恳切地说道。
“好。”萧玦笑着点头,“以后父皇会经常教你,带你去各地看看,让你亲身感受百姓的生活,让你真正了解这片江山。但你要记住,无论学到多少知识,都要付诸实践;无论懂得多少道理,都要坚守初心。”
他抱起儿子,走出御书房。夜色中的皇宫格外宁静,远处的宫殿灯火通明,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萧承泽靠在父亲的怀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用心体会父皇教给自己的道理,将来做一个像父皇一样的贤君,守护好这片江山,让百姓们永远安居乐业。
回到寝宫,苏清鸢早已等候在那里。她看到萧玦抱着疲惫却兴奋的儿子回来,笑着迎了上去:“怎么样,泽儿今天学得还好吗?”
“清鸢,你不知道,泽儿今天的表现让我太惊喜了。”萧玦笑着说道,把儿子放到地上,“他不仅听懂了我讲的帝王之术,还能把治理江山和农人种庄稼联系起来,明白‘以民为本’的道理。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扛起家国重任。”
苏清鸢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柔声问道:“泽儿,今天父皇教了你什么?跟母亲说说。”
萧承泽拉着母亲的手,把今天在御书房学到的东西一一讲给母亲听,从大靖的疆域到燕云的变化,从帝王的责任到以民为本的道理,他讲得条理清晰,虽然有些地方还似懂非懂,但核心意思都准确无误。
苏清鸢听得十分欣慰,她看着儿子,柔声说道:“泽儿,你能明白这些道理,母亲很为你骄傲。但母亲想告诉你,‘以民为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就像你在农田里看到的,农人种庄稼要付出辛劳,君主为百姓做事也要付出真心。以后你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多去民间走走,多了解百姓的疾苦,多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位合格的君主。”
“母亲,我记住了。”萧承泽认真地点点头,“我以后会多去农田看看,多去惠民医馆看看,多去民间走走,了解百姓的生活,为他们做事。”
萧玦看着妻儿温馨的互动,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知道,这堂帝王之术的启蒙课,只是儿子成长路上的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儿子去学习,更多的道理等着儿子去领悟,更多的责任等着儿子去承担。但他相信,只要儿子始终坚守“以民为本”的初心,始终保持着这份对百姓的体恤与对江山的责任,就一定能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君主,就能守护好大靖的盛世江山,让“以民为本”的理念代代相传。
景和五年七月的这堂帝王之术启蒙课,像一颗种子,在萧承泽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它让萧承泽明白了江山与百姓的紧密关联,明白了帝王的责任与使命,更让他坚定了“以民为本、用心治国”的信念。在未来的岁月里,这颗种子将在帝后言传身教的浇灌下,在实践的滋养中,逐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大靖的盛世江山,让百姓们永远沐浴在安宁与幸福的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