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鸢在青溪时,曾受一位名叫柳先生的老秀才诸多指点。柳先生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医书典籍,却因性格耿直,不愿攀附权贵,一直郁郁不得志,只能靠教书勉强糊口。苏清鸢来京城后,始终惦记着这位恩人,前段时间特意托人将柳先生接到京城,安置在苏府附近的小院里。
然而,柳先生却似乎完全无法适应这种清闲的生活。他在京城仅仅居住了数日,便开始频繁地唉声叹气。苏清鸢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同时也深深记在了心里。
她深知柳先生一生都致力于钻研医书,对于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执着。而他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够有机会整理那些珍贵的医案,并对现有的医书进行修订。
如果就这样让柳先生一直无所事事地闲着,恐怕他会因为过度烦闷而生病。苏清鸢不禁为此感到担忧,她决定要想个办法来帮助柳先生实现他的心愿。
一日,苏清鸢在太医院与李院判讨论中成药的改良方案时,无意间提起了柳先生的情况:“李院判,我有位故人,精通医书典籍,对医案整理也颇有心得,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差事。不知太医院是否有相关的职位空缺?”
李院判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巧了!太医院的医书阁最近正缺一位整理医案的人。之前的老医官年纪大了,告老还乡,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你这位故人若是真有本事,倒是可以来试试。”
苏清鸢心中一喜,连忙详细介绍柳先生的情况:“柳先生不仅通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经典医书,还对历代名医的医案有深入研究,之前在青溪时,还帮我整理过不少临床病例,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而且他为人正直,做事严谨,最适合整理医案的工作。”
李院判听后,点点头:“既然你这么推荐,那我就跟院丞提一提。不过太医院的职位虽不算高,却也需要经过考核,你让你这位故人准备一下,过几日来太医院一趟,我亲自考考他。”
苏清鸢连忙道谢,回到家后,第一时间就去了柳先生的小院。柳先生正坐在窗前翻看医书,见苏清鸢进来,连忙放下书,笑着说:“清鸢来了,快坐。”
“柳先生,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苏清鸢坐下后,兴奋地说,“我跟太医院的李院判说了您的情况,他说太医院医书阁正好缺一位整理医案的人,让您过几日去考核,若是通过了,就能在太医院任职了。”
柳先生愣了一下,随即眼中泛起了泪光,手都忍不住颤抖起来:“真……真的吗?我……我也能去太医院任职?”他一生钻研医书,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正规的医署里整理医案、修订医书,如今这个心愿终于有机会实现,怎能不激动?
“当然是真的!”苏清鸢笑着点头,“李院判说,主要考您对医书典籍的熟悉程度和医案整理的能力,这些都是您擅长的,肯定没问题。”
接下来的几日,柳先生开始认真准备考核。他将自己珍藏的医书重新翻阅了一遍,还特意整理了几例经典医案,反复修改,确保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苏清鸢也时常过来,为他讲解太医院医案的整理规范和注意事项,帮他熟悉太医院的工作流程。
考核那日,苏清鸢陪着柳先生来到太医院。李院判早已在医书阁等候,见到柳先生,客气地说:“柳先生,久仰大名。今日就辛苦您,整理一份近五年的感冒病例医案,再谈谈您对这些病例治疗方案的看法。”
柳先生深吸一口气,接过李院判递来的医案,坐在桌前认真整理起来。他一边翻阅医案,一边快速记录,时而皱眉思考,时而提笔标注,动作熟练而严谨。苏清鸢站在一旁,看着柳先生专注的模样,心中满是期待。
两个时辰后,柳先生将整理好的医案和自己的见解递给李院判。李院判仔细翻看,越看越满意——医案整理得条理清晰,分类明确,对治疗方案的分析也十分独到,既指出了优点,也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建议,远超他的预期。
“柳先生,您果然名不虚传!”李院判放下医案,笑着说,“从明日起,您就正式在医书阁任职吧,负责整理历代医案和修订医书,薪资待遇按太医院中级医官标准发放。”
柳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着李院判深深鞠了一躬:“多谢李院判!多谢清鸢!我终于不用当闲人了,终于能为医学做点实事了!”
苏清鸢看着柳先生激动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份差事对于柳先生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能让柳先生实现毕生的心愿,更能让他在京城安稳立足,从此不必再为生计而发愁。
自那以后,柳先生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太医院的医书阁时,他便早早地来到这里,如饥似渴地埋头于整理医案和修订医书的工作中。他的干劲十足,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在整理医案的过程中,柳先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他将每一份医案都仔细翻阅,认真分类,确保它们都能被妥善保存和利用。同时,他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对一些医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改进建议。
这些建议不仅得到了太医院院丞的高度赞赏,也引起了其他医官们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对柳先生的工作表示认可,并积极与他交流探讨,共同推动着太医院的医学研究向前发展。
一日,苏清鸢路过医书阁,看到柳先生正在认真翻阅一本泛黄的古医书,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她知道,柳先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而这,也是她能为这位恩人做的最微不足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