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裹着雪沫子刮过青溪镇,仁心堂药铺的账房内却暖意融融。周伯昌捧着厚厚的账本,手指在算盘上飞快拨动,噼啪声清脆悦耳,最后重重落下,他抬起头,脸上满是喜色,对着门口的苏清鸢大声说道:“清鸢!算出来了!今年‘清鸢牌’中成药的利润,扣掉药材成本、伙计工钱和各项杂费,你能分到足足五十两银子!”
五十两银子?苏清鸢走进账房,接过账本仔细翻看,只见每一笔收支都记录得清晰明了——从年初感冒散、养胃丸的常规销售,到秋冬止咳糖浆、冻疮膏的热销,再到周边县城药铺的批量进货,利润数字层层叠加,最终定格在令人惊喜的数额上。
要知道,在青溪镇,普通农户一家全年的生活费不过三两银子,五十两银子足够买下两亩良田,或是在镇上盖一座宽敞的宅院,已是实打实的巨款。周伯昌看着苏清鸢,语气里满是敬佩:“这要是换了旁人,怕是早就乐得合不拢嘴了!你倒好,还这么镇定。”
苏清鸢合上账本,嘴角虽有笑意,眼神却依旧沉稳:“周叔,这五十两银子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要是没有你帮忙打理生产和销售,没有伙计们用心干活,没有百姓们信任咱们‘清鸢牌’,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咱们能有今天,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她心里早已盘算好这五十两银子的用途,没有丝毫犹豫,当天下午就开始逐一安排。
第一站,苏清鸢去了柳先生的小院。此时柳先生正在书房批改苏明轩和苏明玥的作业,看到苏清鸢提着一个布包进来,疑惑地问道:“清鸢姑娘,这么冷的天,你怎么来了?”
“先生,这是给您的。”苏清鸢将布包递过去,里面是五两银子,用红纸仔细包着,“今年‘清鸢牌’中成药盈利不错,这是给您涨的工钱。您不仅教我和弟妹读书,还帮我解读医书、了解京城情况,这点银子远不及您的付出。”
柳先生愣了一下,连忙推辞:“不行不行,你已经给过我束修了,怎么能再要你的银子?我教你们读书,是真心喜欢这两个孩子,也是佩服你的为人,不是为了钱。”
“先生,这钱您一定要收下。”苏清鸢按住他的手,语气诚恳,“您孤身一人,多些银子傍身,日子也能过得宽裕些。而且这不仅是我的心意,也是明轩和明玥的心意——他们能有您这样的好先生,是他们的福气。您要是不收,我和弟妹心里都会不安的。”
柳先生看着苏清鸢真诚的眼神,又想起平日里苏明轩姐弟认真读书的模样,终于不再推辞,接过银子,眼眶微微发红:“好,我收下。以后我一定会更加用心地教他们,不辜负你的信任。”
离开柳先生家,苏清鸢又去了药膳坊,将十两银子交给阿巧,特意叮嘱:“阿巧,这十两银子你帮我存好,一部分作为明轩和明玥明年的学费和书本费,另一部分留作他们的生活费。要是他们想买些笔墨纸砚,或是偶尔想吃些零嘴,你就从这里面支出,记得记账就好。”
阿巧接过银子,郑重地点头:“掌柜的,你放心,我一定会把银子保管好,绝不会乱花一分。明轩和明玥那么懂事,我也会多照看他们的。”
随后,苏清鸢又拿出来十五两银子,交给周伯昌:“周叔,这十五两银子您拿着,一部分用于仁心堂药田的扩张——咱们之前种的甘草、当归不够用,再开辟两亩地,多种些常用药材;另一部分用来升级药膳坊的厨房设备,添几个新灶台和食盒,让伙计们干活更方便,也能更好地接待客人。”
周伯昌接过银子,看着苏清鸢有条不紊的安排,心里越发佩服:“你想得真周到!药田扩张后,明年药材就能自给自足,不用再担心短缺;药膳坊设备升级了,生意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最后剩下的二十五两银子,苏清鸢仔细包好,放进随身的行囊里——这是她入京的盘缠和备用资金。京城不比青溪镇,衣食住行处处需要花钱,遇到事情也得有银子应急。她将银子分成两份,一份缝在棉衣夹层里,一份装在特制的钱袋中,贴身存放,确保安全。
忙完这一切,已是傍晚。苏清鸢站在药膳坊的门口,看着街上家家户户挂起的红灯笼,心里满是踏实。这五十两银子,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它是对过去一年努力的肯定,也是支撑未来前行的底气。
她没有因为眼前的成就而骄傲,反而更加清醒:青溪镇的成功只是起点,入京后会遇到更多挑战,需要更多实力支撑。但她相信,只要保持这份沉稳和务实,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无论是“清鸢牌”中成药的发展,还是自己在京城的立足,都能一步步实现。
寒风依旧凛冽,苏清鸢却觉得浑身充满力量。她紧了紧身上的棉衣,目光望向京城的方向,心里暗暗期许:明年此时,定要在更大的舞台上,让“清鸢牌”的名字被更多人知晓,让自己的努力,能帮助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