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土地的争端,在刚正不阿的年轻知县手中,得到了公正的裁决。
太康知县李椿的判决,无疑是向太康县乃至整个北方的士绅地主,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朝廷这次,是来真的了!
太康县衙,灯火通明。
后衙,知县李椿将自己关在书房中,挑灯夜读,伏案疾书,开始了清查太康县土地的准备工作。
打开手中厚重的户籍黄册,,李椿神情严肃,仔细分析着本县的土地记录,以及其中错综复杂的家族势力。
太康县地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自古便是豪强盘踞之地。
县内有名有姓的家族势力,不下数十个,既有依靠财富兼并土地的小地主,也有世代传承、盘根错节的顶级豪强。
被称为“土豪士绅”的家族,其田产至少需达到五百亩以上,否则仅能算作“自耕农”或“小富农”,无法在地方治理中拥有影响力。
而县域内九成以上的土豪士绅,其田产规模通常集中在两千至一万亩之间,属于中等士绅层级。
至于县域内的顶级豪强,其田产上限则可达到五万亩,甚至在北方一些偏远地区,能突破十万亩。
这类家族若超过这一规模,往往会“跨县发展”,将势力延伸至周边州县。
土豪士绅家族的田产规模,与其在地方的“政治话语权”直接挂钩。
他们的科举功名(秀才、举人、进士)、官场关系(是否有族人在朝中任官)、宗族势力(是否掌控乡级治理权),共同决定了他们兼并土地、对抗朝廷清查的能力。
李椿将太康县这些家族势力分为三类,心中有了大致的清查策略:
第一类:基层小土豪。
这类家族通常没有科举功名,仅靠财富兼并土地,田产规模在五百至两千亩之间。
他们多为“乡村富户”,靠经商、放贷或小规模兼并起家,没有政治特权,仅能在一村或数村范围内掌控土地,是县域内最常见的“土豪”。
小土豪通常拥有一个到两个庄园,雇佣十到三十名佃户,田产以“中低产田”为主,且多分散在本村及邻村,避免过于集中引发官府注意。
例如,东邻乡的王姓富户,靠贩卖粮食起家,在周边三个村兼并土地一千两百亩,但登记在册的仅有八百亩,其余四百亩则“寄名”于佃户名下,每年收租米约一百五十石(按亩产一石、租率百分之五十计算)。
这类小地主,因缺乏政治背景,无力对抗知县的清丈。
若被查实隐瞒,多会选择“补缴税款”而非硬抗,是清丈中最易被突破的群体。
第二类:中等士绅家族。
这类家族拥有科举功名或基层官职,掌控乡级权力,是县域内的中坚势力,田产规模在两千至一万亩之间。
他们多有族人考取秀才、举人,或担任里正、主簿等基层官职,凭借身份豁免权(秀才免徭役)和基层治理权(里正负责土地登记),大规模兼并土地,田产覆盖数个乡。
这些家族通常拥有三到五处庄园,核心田产为沿河灌溉区的高产良田,并控制部分宗族祭田和学田(名义上免税,实际归家族支配)。
他们可以通过贿赂县衙吏员,长期隐瞒一到三成的田产。
例如,太康县的顾氏家族,族中有两名秀才、一名县丞(县衙副职)。
他们在县东五个乡兼并土地六千亩,其中两千亩登记为“顾氏义庄田”(免税),实际控制的“寄名田”另有一千五百亩。
顾家年收租米超一千石,足以养活家族五十余人及仆役二十余人。
李椿心中盘算着,这类家族在县衙有一定影响力,清丈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抵抗,但面对朝廷旨意,也多会选择“出血”自保,问题不大。
第三类:顶级豪强。
这便是太康县最大的家族,张家!
张家拥有数万亩良田,多有族人在朝中任官,或与权贵有姻亲关系,凭借“政治保护伞”,不仅垄断本县的高产良田,甚至控制地方河运、盐铁等重要资源,是本县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翻看黄册,李椿得知,张家的田产分为核心区和外围区。
核心区为黄河淤灌的连片良田,地势集中,土地肥沃,价值极高。
开封府周边的良田,素有“亩值一金”之说,即一亩地价值十贯钱,比河东良田的价值高出五倍。
而外围区则为分散的山地、荒地,通常用于隐瞒或储备。
张家登记在册的田产,往往仅为实际控制的三成,甚至更少。
李椿合上户籍黄册,深吸一口气。
清丈土地,最难啃的骨头,便是张家。
自己一个七品知县,与张家掰手腕,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他别无选择,陛下的旨意,中书省的法令,太康百姓的期待,都压在自己的肩上。
知县李椿雷厉风行,待理清思路后,立即着手启动了清查土地的全面工作。
翌日,一早。
县衙的布告张贴而出,召集各地里正和乡绅,宣讲清丈之法,要求各乡各村,务必配合朝廷政令,如实申报田亩!
与此同时,张家庄园内。
张德坤,这位太康县最大的士绅,正与家族核心成员商议着朝廷清丈土地之事。
公堂上李椿对王老四等人的判决,以及随后传来的朝廷严查清丈的旨意,让张家感受到了些许压力。
“知县李椿那个毛头小子,竟然敢公然与我张家作对!”
张德坤坐在主位上,面色阴沉,重重地拍了一下桌案:“看来是仗着朝廷有人撑腰,翅膀硬了!”
一个老谋深算的族老眯着眼睛,沉声道:“家主,知县李椿的背景还在调查中,此次清丈,这厮来势汹汹,硬对抗恐非上策,毕竟,官家的旨意和中书省的法令在前,我们不能公然违抗朝廷。”
张德坤冷哼一声:“不硬对抗,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张家万亩良田被那群泥腿子瓜分不成?那是我张家几代人辛辛苦苦兼并而来的!”
“家主息怒。”
族老劝道:“既然不能硬对抗,那我们便选择软抵抗,张家在太康县扎根百年,人脉广阔,财富雄厚,能做的手段很多,我们不必与朝廷正面冲突,只需让这清丈,最终成为一笔烂账,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