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失败,朝野震动,崇祯皇帝龙颜大怒。
河北之地,眼看就要在金人的铁蹄下再次糜烂。
面对如此危局,崇祯迅速作出决断。
他深知李纲身为左丞相,军政重担一肩挑,北伐失败,首当其冲的便是他。
然而,当前大宋内忧外患,贤才难觅,李纲虽有失误,其忠心与能力仍是朝廷不可或缺的支柱。
为了稳固军心,挽回颓势,崇祯并未直接问罪李纲,而是先着手稳定河北局势。
他急调素有“八字将军”之称的王彦,任命其为河北节度使,留守大名府,节制河北兵马。
王彦以忠勇着称,深得军心,由他坐镇,可有效震慑金军,并整合溃散的宋军残部和河北义军。
同时,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崇祯又任命了一位河北巡抚,专司河北政务,以期军政并举,尽快恢复地方秩序。
节度使作为一省军事长官,位居正二品;
巡抚作为一省政务长官,亦是正二品大员。
这两项任命,暂时稳住了河北局势。
左丞相李纲,也被召回南京。
他从前线回到金陵后,还未来得及卸下征尘,就因北伐失利,成了众矢之的。
首先发难的,是自河北而来的一封弹劾奏章。
上书者,乃是一名籍籍无名的河北武节郎李孝忠。
这名小小的七品承节郎,竟敢千里迢迢上书弹劾当朝左丞相。
“……陛下明鉴!臣河北武节郎李孝忠,冒死上奏!”
“河北战局糜烂,真定大败,皆因左丞相李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轻敌冒进之故!当初朝廷收编太行山义军,本意在于以义军为辅,牵制金人。”
“然李相国视义军如草芥,不予及时支援,致使五马山等忠勇义士,屡遭金人各个击破,血洒疆场!此等失策,致使河北义军心寒,战意消弭!”
“更有甚者,杜充之辈,胸无大志,贪功冒进,此等败军之将,何以能执掌东路大军?”
“臣以为,李纲丞相用人不察,指挥失误,实乃贻误军机,罪责难逃!若不严惩,恐寒天下忠义之士之心,更将耽误国家大事,社稷危矣!”
这封奏章犹如捅破了一层窗户纸,瞬间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此之前,碍于崇祯皇帝对李纲的信任与支持,以及李纲在国难当头时表现出的坚定与强硬,那些反对李纲的大臣们虽心怀不满,却不敢轻易出头。
如今,有了李孝忠这个“小卒”打头阵,平日里对李纲心怀芥蒂的官员们,仿佛找到了宣泄口,立刻群起而攻之。
朝会上,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向御案。
其中声势最甚的,便是中书省参知政事汪伯彦、户部右侍郎黄潜善,以及殿中侍御史张浚等人。
“陛下!”
殿中侍御史张浚踏出班列,语带悲愤:“臣殿中侍御史张浚有本奏!臣闻社稷安危,系于宰辅之贤愚,然臣等痛心疾首,河北真定之战,兵败如山倒,三万精锐将士,转瞬间付诸一炬!杜充叛逆,献城投敌,此等奇耻大辱,实乃我大宋南迁以来未有之败!国耻未雪,何以立足于世?!”
张浚慷慨陈词,目光直指李纲:“追溯其因,臣以为,皆因左丞相李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将朝廷重托置若罔闻,将将士性命视若草芥!”
他声色俱厉,继续控诉李纲罪状:
“其一,李相国不察敌我虚实,妄动刀兵。在筹备北伐之初,便有诸多将领、地方官吏屡屡上奏,言及金兵之狡诈,我宋军之疲敝,皆劝其稳扎稳打,徐图进取。然李相国皆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强行推动东路大军冒进!”
“其二,用人不当,识人不明!杜充其人,素来贪功诿过,胸无大志,岂可委以东路大军主帅之重任?!”
“事实证明,李相国选任不慎,终酿全军覆没、主帅投敌之惨剧!臣敢问李相国,用此等不忠不义、贪生怕死之辈,是何居心?!是何居心?!”
张浚声如重锤,直击李纲本人,最后总结道:“杜充叛逆之罪固然万死难辞,然李相国用人不当,指挥失误之责,尤为重大!若不问责,何以安军心,何以正国法?!
“臣恳请陛下,罢免李纲左丞相一职,查其失职之罪,以正朝纲,以慰民心!!”
此番言论一出,朝堂上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张浚的弹劾,有理有据,言辞犀利,直指要害。
那些原本站在李纲一方的官员,此刻也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中书省参知政事汪伯彦、户部右侍郎黄潜善二人大声附和,要弹劾李纲。
崇祯皇帝端坐龙椅,冷眼旁观着朝堂上的喧嚣。
汪伯彦与黄潜善,这两人在南宋历史上可是臭名昭着的主和派代表。
汪伯彦曾是秦桧的老师,历史上正是此人一路护送赵构南逃,最终因“从龙之功”而成为宰相。
黄潜善也一样,在史书中,他极力怂恿赵构偏安江南,向金乞和,对南宋的偏安政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崇祯心中清楚得很,自从自己登基以来,力主抗金,斩杀了大批投降派官员,震慑得朝中再无人敢轻易提及议和之事。
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两个老狐狸,深谙趋利避害之道,哪里还敢顶着圣意,公然提出求和?
因此,他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借机攻击李纲的政治与军事能力,以期将其从丞相之位上拉下来,进而左右朝局。
他们选择的马前卒,正是年轻的殿中侍御史张浚。
崇祯皇帝的目光落在张浚身上。
这个年轻的御史,不过三十岁上下,却已在朝堂上锋芒毕露。
崇祯心中不禁感慨,历史上的张浚,可是南宋的名臣,未来的抗金主将,怎么此刻却与这群主和派混在一起,充当攻击李纲的急先锋?
殊不知,张浚原本只是太常寺主簿,前不久因得到汪伯彦和黄潜善的赏识,被迅速擢升为殿中侍御史,正是他们用来专门攻击李纲的一把利刃。
毕竟,一旦丞相受到御史台的弹劾,无论虚实,为了“以证清白”,常常需要主动请辞。
黄潜善和汪伯彦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想要逼李纲下台。
崇祯没有说话,继而看向李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