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元年(1119年)的冬天,汴京城比往年更冷了几分。太师蔡京府邸的书房内,银骨炭在兽头铜盆里烧得正旺,却驱不散窗外透进来的寒意。
蔡京放下手中一封密报,指尖在紫檀木书案上轻轻敲击。他对面坐着的是刚刚从西北返京的童贯。
“女真人…完颜阿骨打…”蔡京沉吟着,“去年在按出虎水畔建国,号‘大金’,今年便攻下了辽国的黄龙府。辽主耶律延禧亲征,竟在护步答冈被打得全军覆没。”
童贯眼中闪着异样的光,他身体前倾,低声道:“相公,此乃天赐良机!辽国五京,如今东京已失,上京岌岌可危。我朝若能联金攻辽,不但可雪百年岁币之耻,更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此不世之功,足以光耀青史!”
蔡京没有立刻接话。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积满白雪的假山。那山石是从太湖运来的,形态奇崛,耗费了三千民夫一月的功夫,才立于他的园中。
“功业…”他轻轻呵出一口白气,“童供奉,你可知此事风险?联金灭辽,犹如引虎驱狼。那女真蛮族,悍勇更胜契丹。若其灭辽之后,顺势南下…”
“相公多虑了!”童贯信心满满,“我西军劲旅,与西夏鏖战百年,岂是契丹那些老爷兵可比?届时据有燕山险隘,女真铁骑再勇,又能奈我何?”
蔡京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此事关系重大,需从长计议。不过…可以先派个精明强干之人,渡海去探探女真的虚实。”
几乎在同一时间,辽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一座府邸内,一个名叫马植的辽国汉官,正对着一幅残破的《燕云山河图》长吁短叹。
他是辽国光禄卿,官位不低,但身为汉人,在契丹贵族把持的朝堂上始终不得志。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大辽这座百年大厦正在加速倾颓。
“天祚帝荒淫无度,朝政腐败,如今又逢女真崛起…大辽气数已尽啊。”他喃喃自语。
一个心腹家人低声道:“老爷,听说宋廷有意联金攻辽,正在物色熟悉北边情势的人才…”
马植眼中精光一闪。他盯着地图上那道蜿蜒的长城界线,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心中成型。
“备马!”他猛地起身,“我要去见童贯!”
宣和二年(1120年)三月,一艘海船从登州(今山东蓬莱)悄然出发,乘着东南风,向北驶去。船上除了水手,只有两位重要人物:马植——他已改名为李良嗣,以示对宋室的忠诚;以及武义大夫马扩,一个精通北方情势、胆识过人的年轻军官。
船舱内,李良嗣对马扩道:“马兄,此次北行,关乎两国气运。若能说动金主与我朝结盟,南北夹击,则燕云故地可复,百年耻辱可雪!”
马扩望着窗外波涛汹涌的大海,神色凝重:“李兄,我只怕请神容易送神难。那女真人生长白山黑水之间,悍勇无比,绝非善类。我朝承平日久,武备松弛,若…”
“马兄过虑了。”李良嗣打断他,“契丹占据燕云百五十年,断我华夏龙脉。如今其运将终,正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他日功成,你我都将名垂青史!”
马扩不再言语,只是默默擦拭着佩刀。刀身映出他年轻却坚毅的面容。
船队在海上颠簸了月余,终于在辽东半岛一处荒僻的海湾靠岸。又经过十余日的陆路跋涉,他们在一个名叫“拉林河”的地方,见到了传说中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那是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金军刚刚击溃了一支辽军,正在举行盛大的庆功仪式。无数骑兵呼啸往来,马蹄声震天动地。完颜阿骨打坐在一张铺着虎皮的木椅上,身形并不高大,但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周身散发着一种原始的、令人心悸的威严。
李良嗣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上前用熟练的女真语说道:“大宋使者李良嗣、马扩,拜见大金皇帝陛下!”
完颜阿骨打打量着这两个南国来客,他们的丝绸官服与周围皮袍铁甲的将士形成了鲜明对比。
“南朝的皇帝,派你们来做什么?”他的声音洪亮,带着草原首领特有的直率。
李良嗣躬身道:“陛下神武,屡破辽师。我大宋皇帝愿与陛下结盟,南北夹攻,共灭契丹!”
“结盟?”完颜阿骨打哈哈大笑,“我女真儿郎,靠自己就能踏平辽国,何需与你们南朝结盟?”
马扩上前一步,不卑不亢:“陛下,辽国疆域万里,带甲百万。贵军虽勇,若我军自南出击,牵制其兵力,陛下岂不如虎添翼?且幽云十六州本是我汉家故土,若陛下应允灭辽后归还,我朝愿将原本输辽的岁币转献大金。”
这番话既点明了利害关系,又给出了实际利益,完颜阿骨打沉吟起来。他身边的弟弟完颜斜也低声道:“大哥,南朝富庶,与其为敌,不如为友。让他们去打辽国,也能试试他们的斤两。”
完颜阿骨打点了点头,对李良嗣道:“好!既然南朝皇帝有此诚意,我大金愿与你们结盟!不过,空口无凭,我们需要歃血为盟,订立盟约!”
接下来的谈判异常艰难。双方就出兵路线、战后土地划分、岁币数额等细节反复争论。金人看不起宋军的战斗力,要求宋军必须攻下燕京,否则不予交还燕云之地;而宋使则力争要将整个燕云十六州都纳入版图。
谈判间隙,马扩在金军营中行走,仔细观察。他看到女真士兵虽然装备简陋,但个个彪悍勇武,骑射精湛。更让他心惊的是,这些士兵对完颜阿骨打的崇拜近乎狂热。
“这样的军队…”马扩心中暗叹,“若是友军,自然最好。若是敌人…”
宣和二年(1120年)秋,盟约终于达成。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海上之盟”:
宋金两国约为兄弟之邦,金为兄,宋为弟;
两国南北夹击辽国,金取辽上京、中京,宋取辽南京析津府(燕京)及西京大同府;
灭辽后,宋将原本输辽的岁币转输金国;
金国同意将燕云十六州归还宋朝。
盟约既成,李良嗣和马扩带着金国的国书,匆匆踏上了归途。
宣和三年(1121年)初,当李良嗣和马扩的船队返回登州时,宋江已在海州败降,方腊也在浙东做最后挣扎。内患即将平定,徽宗君臣的目光,完全被“海上之盟”描绘的美好前景所吸引。
汴京皇宫,延福宫内。
徽宗拿着金国的国书,反复观看,喜形于色:“好!好!燕云故土,即将重归王化!此乃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庇佑!”
蔡京躬身道:“恭喜陛下!若能收复燕云,陛下的功业将超越真宗、仁宗,直追太祖、太宗!”
童贯更是激动:“陛下,臣愿领兵北伐,必为陛下夺回燕京!”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乐观。
朝会上,知枢密院事郑居中出列谏道:“陛下,联金灭辽,恐非良策。契丹虽衰,尚可为中原屏障。若让女真这等虎狼之国占据辽土,与我接壤,他日必为心腹大患!”
宇文虚中也道:“郑相公所言极是!且我国兵力,能否独自攻下燕京,尚在未定之天。若依赖金人,只怕前门驱狼,后门进虎!”
但他们的声音,在一片“中兴”、“盛世”的欢呼中,显得如此微弱。
徽宗不以为然地摆摆手:“二位爱卿太过谨慎了。如今金国强盛,辽国衰微,此乃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朕意已决,即日起筹备北伐事宜!”
退朝后,郑居中与宇文虚中并肩走出大殿。
“郑公,我看这‘海上之盟’,恐将成为‘海上之梦’啊。”宇文虚中苦笑道。
郑居中长叹一声:“虚中,你我都知道,西军虽能战,但要独自攻下燕京,谈何容易?童贯好大喜功,蔡京急于事功,陛下…唉,只盼我是杞人忧天了。”
就在宋廷为北伐忙碌准备时,北方的局势却在急速变化。
宣和四年(1122年),金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了辽国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辽天祚帝仓皇逃入夹山,辽国大势已去。
消息传来,宋廷上下既喜且忧。喜的是辽国将亡,忧的是金国进展太快,若被其抢先攻下燕京,按照盟约,宋朝将无法要回燕云之地。
童贯再也坐不住了,他连夜进宫面圣。
“陛下!时机已到!臣请立即发兵,北伐燕京!”
徽宗看着焦急的童贯,又看了看身旁的蔡京。
蔡京缓缓道:“陛下,童供奉所言极是。若再迟疑,只怕燕京将为金人所据。”
于是,一场仓促的北伐,开始了。
宣和四年(1122年)五月,童贯率领十五万大军,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开赴北方。大军行至边境,童贯发出檄文,宣称王师北上,是为吊民伐罪,要求燕京的辽国守将投降。
然而,他等来的不是箪食壶浆,而是辽国怨军统帅耶律大石的冷笑。
“南朝背信弃义,与我百年和好,今见我国危难,竟落井下石!”耶律大石对部下道,“我大辽纵使将亡,也要让南朝看看,什么叫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童贯见劝降不成,下令分兵两路进攻。东路由种师道率领,西路由辛兴宗率领,企图一举拿下燕京。
然而,战斗的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在白沟河一线,辽军发起反击。这些被金人打得狼狈不堪的残兵败将,在面对宋军时却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利用骑兵优势,反复冲击宋军阵地。宋军虽人数占优,但久疏战阵,指挥混乱,很快溃不成军。
种师道苦心经营的防线被突破,辛兴宗部更是望风而逃。十五万大军,竟然被数万辽军残部打得大败而归!
消息传回汴京,举朝震惊。
徽宗在延福宫内大发雷霆:“废物!都是废物!十五万大军,打不过辽国残兵!”
蔡京连忙安抚:“陛下息怒,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命童贯整军再战。”
“再战?”徽宗怒极反笑,“拿什么再战?朕的脸都被丢尽了!”
最让徽宗恐惧的是,北伐失败的消息若传到金国,那些野蛮的女真人会如何看待大宋?他们还会遵守盟约吗?
果然,金国很快派来使者,语气中充满了轻蔑:“大金皇帝问,南朝既不能自取燕京,是否需我大金代劳?”
羞辱,赤裸裸的羞辱。
但此时的宋朝,已经别无选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什么“中兴盛世”,什么“光耀青史”,都成了笑话。他们只能低下头,恳请“兄弟之邦”出手,帮忙夺取本该属于自己的土地。
宣和四年(1122年)底,金军南下,不费吹灰之力攻陷了燕京。
完颜阿骨打站在燕京城头,望着南方的万里河山,对身边的弟弟完颜斜也笑道:“看到了吗?这就是富庶的南朝。他们的军队不堪一击,他们的皇帝昏庸无能。这样的江山…真是诱人啊。”
完颜斜也眼中闪着贪婪的光:“大哥,我们要遵守盟约,把燕京还给南朝吗?”
完颜阿骨打哈哈大笑:“还,当然要还!不过…要把城里所有的财物、人口都搬空!留给南朝的,只能是一座空城!”
海上之盟,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盟约,在现实面前,已然变成了一纸空文。而大宋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第五卷 第十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