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符还在掌心发烫,那四个字像烙铁刻进视线——“行者将出”。
路明没有动。指尖微微收紧,符纸边缘泛起细小的焦痕,余温顺着指腹蔓延至腕骨,仿佛有一股隐秘的脉动在与他体内残存的灵力共振。他闭了眼,识海中立刻浮现出三重信息:玄梧的传讯、古籍上的批注、玉简里浮现的双轨闭环符号。它们各自独立,却又彼此纠缠,如同乱线缠绕的丝网,稍一拉扯,便牵动整片思绪剧烈震颤。
他缓缓吐出一口气,双手结印,灵台微光亮起。截教秘法“三镜照心”自识海深处激活,三道虚影依次显现——左侧是玄梧站在寒潭边的身影,声音低沉重复着“西行非劫,乃局”;中央是《洪荒纪变·卷七》中的文字,墨迹如活物般游走,“七闪为引,地脉为桥,神位为媒”逐字浮现;右侧则是玉简上那枚扭曲的双轨符号,缓缓旋转,首尾相接,循环不息。
三重影像并列运转,试图寻找频率上的共鸣点。可刚一同步,识海便传来撕裂般的痛感。那些本该清晰的信息开始错位,玄梧的话音夹杂着古籍的文字碎片,符号的轨迹竟与“九九归真”的批注重叠,形成一段从未存在过的伪言:“经由神启,行者执律”。
他猛地睁开眼,额角已有冷汗滑落。这不是推演,是反噬。
咬破舌尖,血腥味瞬间弥漫口中,神志被刺痛强行拉回。他从怀中取出第二枚青纹丹吞下,药力入体后稍稍压住识海的震荡。不能再用整体映现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每一条线索都像是被精心修饰过的诱饵,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他人预设的认知陷阱。
他改变策略。
左手轻抚案面,将三件信息载体平铺于前:玉符居左,玉简居中,抄录古籍的玉板置右。不再追求同时解析,而是逐层剥离。首先剔除所有带有宗教指向的词汇——“佛”“经”“正果”“西天”,这些词太容易引发联想误导,极可能已被某种意志渗透篡改。
剩下的关键词寥寥无几:**七、地脉、神位、钟声、闭环、行者**。
他盯着这六个词,逐一在识海中标记。其中,“七”出现了三次:七次闪光、七响钟声、七次寒潭震动;“地脉”两次,一次是古籍所载“地脉为桥”,另一次是他亲自布下的监测阵反馈的地底频震;“神位”则关联三位异常灵光的神只,且皆在封神完成后行为诡秘;“钟声”仅玄梧提及,逆向而鸣,七响即止;“闭环”出现在玉简与古籍附图,形态一致;最后,“行者将出”,是最新也是最直接的预警。
这些信息不再以完整句子呈现,而是化作孤立的节点,在意识中构成一张残缺的图谱。他尝试连接它们。
若以“七”为起点——七闪是信号,七响是呼应,七震是回应。三者时间不同,地点各异,却共享同一频率。说明有一种规律性的启动机制正在运行,且已持续多年。
地脉,则是传导路径。无论是闪光还是震动,皆沿特定地脉线路传播,他曾派人追踪过东南方的波动,源头指向西方荒境深处,正是三十年前钟声响起之地。
神位呢?为何古籍称其为“媒”?
他忽然想到那一夜在封神台上察觉的三道滞涩灵光。当时以为只是法则未稳,如今看来,更像是被外力接入的接口。神位依榜而立,受天道约束,若有人能通过某种方式让神只成为通道,便可借其名正言顺地影响洪荒秩序,而不惊动天机。
那么“行者”是谁?
不是神,不是仙,也不是寻常修士。此人尚未现身,但已有预兆。玄梧说“行者将出”,而非“将至”或“将现”,意味着其存在早已埋下,只待时机成熟便会破局而出。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调集三组信息,不再试图统一解释,而是假设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三十年前,钟声七响,唤醒沉睡机制;
第二阶段:封神量劫结束,三道神位被悄然绑定,作为媒介激活;
第三阶段:七闪再现,地脉共振,闭环符号显化,预示通道即将贯通;
第四阶段:行者出世,携带新律,改写旧规。
如此一来,《洪荒纪变》所说的“终得正果”与《遗闻录》批注的“旧神退位”便不再矛盾——前者是表象,后者才是实质。所谓正果,不过是新秩序建立的遮掩之词。
而“伪经先传,真经未启”,或许意味着真正的目的并非弘扬佛法,而是以传经之名,行替换之实。那些被选中的神位,可能根本不知自己已被利用,他们的职责变动、权限调整,皆在无形中服务于某个更高层级的布局。
是谁在推动这一切?
天庭?未必。若为掌控神权,大可在封神时直接设限,无需绕此弯路。
佛门?有可能,但三十年前西方荒境并无大规模活动记载,钟声逆向而鸣,也不合常理。
更可能是第三方势力,蛰伏已久,借佛门名义布局,利用天庭对封神后的松懈,悄然植入规则变量。
他睁开眼,目光落在玉简上。那枚双轨闭环符号依旧静静悬浮,表面光晕微弱,却始终未散。这是唯一未经篡改的实物证据——它由他的精血激活,源自残剑与旧符的共鸣,早于任何典籍查阅,也早于玄梧传讯。
这意味着,这个符号才是最初触发点。
他伸手触碰玉简,灵力再次注入。识海中,符号缓缓展开,两条轨道开始分离,各自延展出新的纹路。左侧衍生出七道短线,对应七次闪烁;右侧则延伸出三条支脉,连接三个模糊的光点——正是那三位异常神位的位置坐标。
就在这一刻,袖中玉符再度发热。
他抽出一看,符面浮现新字:“子时三刻,地脉再震,频率同前。”
与此同时,案上玉简的符号突然轻微跳动了一下,与玉符的提示几乎同步。
他不动声色,将玉符置于玉简旁,两件物品之间泛起一丝极淡的灵波连接。他闭目,以神识锁定这一瞬的共鸣频率,将其与之前记录的七闪数据比对。
完全一致。
这不是巧合。寒潭的震动、天际的闪光、地脉的频震、神位的错律,全都围绕同一个核心节奏运转。而这个节奏,正越来越快。
他终于确定了一件事:这场所谓的“西游”,从来就不是一场简单的取经之旅。它是分阶段启动的规则置换程序,以天地异象为引,以神位为锚,以地脉为链,最终目标,是让某个“行者”顺利降临,并携带着足以颠覆现有秩序的“新律”。
现在的问题是——突破口在哪里?
所有线索都指向过程,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切入点。他不能贸然质问神位,也不能公开调查佛门动向,更无法进入天庭禁地查验封神榜本体。
必须找到一个既能验证假设,又不会惊动幕后之人的切入点。
他睁开眼,目光落在“七”这个数字上。
七次闪光、七响钟声、七次震动……为何都是“七”?
在洪荒旧制中,“九”为极数,“八”为轮回,“七”却常用于断界、割离、重启。七日闭关、七日渡劫、七日断尘……皆为脱旧迎新之期。
难道“七”不只是频率,更是仪式?
他心头一震。
如果整个布局是以“七”为周期推进,那么下一次关键节点,很可能就在七日之后。
而目前最稳定的观测手段,是玉简与玉符构成的微型共鸣阵。只要继续收集数据,或许能在第七次震动时捕捉到更多信息。
他盘坐不动,双手覆于玉简与玉符之上,灵力缓缓输入,构建持续监听的识海回路。烛火映照下,眉心微光流转,意识深处,一张由数字、频率、符号组成的无形网络正在缓缓成形。
就在他即将锁定下一波震频源头之际,玉简表面的双轨符号突然偏转了半度。
轨道不再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