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八,阳光洒落在东莱郡黄县,太守府内一片热闹景象,群英汇聚于此,气氛其乐融融。
甘宁撤离随行的文臣武将尽数在座,有智谋超群的贾诩、行事狠辣却颇具才华的程昱;
更有徐晃、太史慈、周泰、甘巴、管亥、廖化、杨奉、李乐等一众猛将。
此外,还有留守东莱郡的文聘和周仓,尚未转移到海外的蔡邕和田丰。
这蔡邕与田丰二人,每日沉浸于学术交流之中,还积极筹备学堂,同时配合安抚流民、开路修渠,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在甘宁眼中,二人距离进阶之日似乎也为时不远了。
与此同时,从海外锦帆郡赶来的军师徐庶,夷郡前来的覃万春,以及筑紫郡过来的苏飞,也都齐聚一堂,真可谓人才济济。
甘宁特意大摆筵席,并未急于讨论事务,而是先致力于增进众人感情。
其间,他还不动声色地暗示徐庶、程昱等人多与田丰交流,意图拉他一同为大业出力。
安排妥当后,甘宁这才来到师父蔡邕身旁。
“师父,近来在东莱生活,可还习惯?”甘宁关切地问道。
“习惯,当然习惯,为师起初还以为,战乱频仍的青州,东莱必定率先遭受你们锦帆军的袭扰,即便不至十室九空,也该是饥民遍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
不曾想,东莱各县今年竟全部顺利完成春耕,当地百姓人人有地可种,外地来的流民也人人有盼头,能有粥食以充饥。
兴霸,你当真了不起!只可惜,天下十三州,如今只见东莱这一片乐土啊!”
蔡邕感慨万千,眼中满是对甘宁的赞许。
“师父,若文人不贪财,武将不惜死,天下自然太平。
徒儿虽无力改变整个天下的政治黑暗,但真心希望能与师父一同努力,让治下百姓人人有衣穿、有饭吃!”
甘宁目光坚定,话语中透着一股执着与担当。
“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多么美好的理想啊!
那些洛阳士人只会空谈,唯有兴霸你能脚踏实地,且已然成就斐然,为师自愧不如。
朝闻道,夕死可矣!为师若再不答应,倒显得老朽顽腐不化了。
说起来,为师对你那科举制度倒是愈发感兴趣,还与元皓讨论了许久呢!”
蔡邕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师父,您答应了?那可太好了!
如今我锦帆军仅有四郡之地,人才暂时还算充足。
虽说表面上看,百姓能安居乐业,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行政体系、治理结构以及法律制度等诸多方面,都还亟待完善,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
汉朝一直以举荐制度选拔品德优秀之人入仕,虽说此法确实能选出如师父、田丰、卢植这般的治世能臣。
然而,它也极易被世家门阀垄断晋升之路,从而形成像淮南袁氏、弘农杨氏那样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超级门阀。
如此一来,众多有才之士报国无门,国家资源与政治权力皆被少数人掌控,土地也加速向少数人集中。
长此以往,国家怎能长治久安?”甘宁神情严肃,言辞恳切地分析着。
蔡邕听闻,不禁陷入了沉思,一旁静静聆听的田丰眼前一亮,与徐庶一同来到甘宁身边。
“甘将军,丰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天下的土地,天子赏赐给有功之人,天下权柄分给信赖之臣,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士人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换得封妻荫子、子孙显贵,这又有何不可呢?”
田丰的话,引得在场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毕竟在这个时代,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
甘宁心中明白,这个时代的人们观念如此,追求如此,虽知其中弊端,却也不能全盘否定,凡事都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他只是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将这个进程提前,少走些弯路。
“田先生此言并无不可,只是宁想问先生,年初各地民乱为何一开始就能发展成百万之众?
天下这数百万流民又是因何而来呢?”甘宁目光炯炯地看向田丰。
“自然是朝廷官员腐败,百姓无地可耕,又逢天灾,原因诸多!”田丰思索片刻后回答道。
“先生所言极是,原因确实复杂多样,但归根结底,无非天灾与人祸两种。
天灾难测,我们暂且搁置不谈。
而人祸才是关键所在,其一,贪官污吏横行;
其二,大部分土地被少数人占据,致使多数百姓手中的土地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甘宁条理清晰地分析着。
“贪官污吏自古有之,又该如何应对呢?”田丰深以为然,同时也将难题抛给了甘宁。
“当今,地方上大部分大小官吏,皆是世家大族的门生故吏,他们靠着裙带关系当上地方官,真正有才华者寥寥无几。
如此之人,除了祸害地方,又怎能治理好一方水土?
而科举制度,便是打破这一根源的有力武器。
若朝廷公开开科举士,以成绩优劣定去留,再辅以完善的监察制度,您觉得,这靠裙带关系维系的官吏制度,会不会变得更加清明和好转呢?”
甘宁目光坚定,语气中充满自信。
“兴霸所言确实在理,但天下的读书人大多掌握在你所说的少数人手中,即便给普通百姓机会,他们连字都不识,又如何参加科举呢?”
蔡邕睁开眼睛,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制度虽好,可实际操作起来,能参与其中的似乎依旧是那些投靠世家大族之人。
“老师所言甚是,科举制度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建成,却会随着时间推移越发完善。
学生认为,此事可分多步走。
近期人才匮乏,可依靠举荐人才先维持地方统治;
中期,通过科举发掘寒门中的优秀人才,补充和完善统治阶层;
后期,待百姓生活富足,便可兴办学堂,让人人都有读书识字的机会。
到那时,科举制度必将成为天下人的福音,人人都能拥有改变命运的契机!”
甘宁有条不紊地阐述着自己的规划,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
“兴霸此举若能成功,必将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天下读书人都将有机会为国效力,只是推行过程恐怕困难重重!”
不仅田丰,贾诩、徐庶等一众此前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文士,都不禁流露出期待的神情。
“哈哈哈,大汉如今门阀林立,科举制度在其统治下自然难以施展。
然而,我锦帆军的地盘,却正可放手一试!”
甘宁深知,推行科举制度,不仅会遭遇士族的强烈阻拦。
光是传播知识所需的纸张和印刷术,就需要他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个时代实现。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有一批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努力,即便前路布满风霜,终有迎来艳阳高照的一天。
“甘将军,此乃惊天动地之举,田丰有幸听闻,愿与蔡师一同为这理想努力探索!”田丰激动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有元皓加入,犹如商朝得到比干,科举制度必定能够成功!”
甘宁赶忙扶起田丰,他深知田丰刚正不阿,无论是督察官员,还是治理地方,都是上上之选。
“好,老夫也愿一试!”蔡邕也点头应道。
“若是有师父和诸位师兄带头,我锦帆军治下,必将成为读书人的天堂!”甘宁兴奋地说道。
“好你个小子,原来早就盯上你那些师兄了。
也罢,最近顾雍那小子刚好要来找为师,能不能留住你这位师兄,可就看你的本事了!”蔡邕笑着打趣道。
“顾元叹师兄有丞相之才,徒儿仰慕已久,多谢师傅!”甘宁欣喜不已。
“呵呵呵,这选拔贤才的道路有了方法,那你所说的土地祸源,又该如何防范呢?”蔡邕话锋一转,继续问道。
“师父,天下十三州的土地数量是固定的,以如今的粮食产量,大约只能养活五六千万人。
秦灭汉立之初,历经战乱,地多人少,百姓有地可种,尚可维持生计。
到了文、景二帝时期,人口、劳力与土地达到饱和状态,这才有了文景盛世。
然而,后世世家大族无地可封,便将目光投向百姓手中的土地,加之人口持续增长,土地矛盾愈发激烈,到今年年初,终于引发大乱。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其一,分发土地到户,限制个人土地数量,并禁止土地私下买卖,如此便能保障百姓基本生计,如今我锦帆军治下正在推行此举措;
其二,开疆扩土,移民屯边,获取更多土地以养活更多人口。
海外土地广袤,足够我华夏民族千年的人口扩张。
对于有功之臣,可通过封赏钱财、授予勋职,将海外之地作为奖赏赐予他们。
如此既能激发众人开疆扩土的热情,又能将内部矛盾向外转移!”甘宁详细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
“兴霸此举,颇有周朝分封制的意味,难道不怕重蹈春秋战国乱世的覆辙吗?”蔡邕面露担忧之色。
“呵呵呵,那毕竟是数百年后的事了。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只要掌控华夏大地的皇权足够强大,便能延缓乃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何况数百年后,四周蛮夷之地皆为我华夏之土,上面居住的也都是汉族百姓,届时谁当家做主,又有何区别呢?”甘宁笑着解释道。
“兴霸言之有理,我们这一代人,做好这一代的事便足矣。
要是这辈子能将漠北草原纳入汉人统治,那此生便再无遗憾了!”蔡邕感慨道。
“对,对,对……”众人纷纷附和。
“诸位,认准目标,不要顾虑,勇往直前,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如今,很多理想尚处于初步成型阶段,在今后的日子里,还需与大家一同探讨、共同完善。
让我们携手探索出一条能让华夏民族长久兴盛的道路,使华夏民族雄踞天地之间。
从此不再遭受外敌劫掠之苦,不再忍受饥寒交迫之痛,大家有没有信心?”
甘宁慷慨激昂地说道,眼中满是豪情壮志。
“有,有……”整个大厅的众人都被甘宁点燃了心中的豪情,眼中闪烁着进取的锋芒。
他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大汉十三州,而是顺着甘宁的视线,紧紧盯着后面那张巨大的世界地图,仿佛看到了华夏民族辉煌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