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收穗,细碾满筐
第二日晨光刚漫过院墙,谢怜便被竹篮轻碰石阶的声响唤醒。推窗一看,花城正蹲在稻苗旁,将昨日剪下的稻穗分铺在三张竹筛上,指尖轻拨着穗子,让每一粒谷都能晒到太阳。竹筛旁还摆着两个新编的竹筐,是昨日花城特意去山下竹匠铺换来的,筐底垫着干燥的艾草,防谷粒受潮。
“醒了?”花城抬头,晨光落在他发梢,映出点柔和的金,“今日日头足,正好把剩下的稻穗都收了,碾出来的米能装满两筐。”谢怜笑着应了,转身取了剪刀和布巾,两人并肩站在稻苗边,剪刀起落间,串着金穗的秆子便一束束码进竹篮。晨露沾在手上,混着稻香,凉丝丝的却格外清爽。
没等他们剪完,院外就传来小海娃的喊声。只见孩子挎着个布兜跑进来,布兜里装着他娘新蒸的杂粮饼,还有个陶制的细筛子:“谢怜哥哥!我娘说今日帮你们筛米,这个筛子能把碎壳都滤掉!”他蹲在竹筛旁,看着满筛的金穗,伸手轻轻摸了摸:“比昨日又黄了些,肯定更甜了!”
三人分工协作,谢怜和花城继续收穗,小海娃则守在竹筛边,时不时翻动稻穗。日头升至半空时,所有稻穗都收完晒透,花城便将稻穗拢进竹筐,拿起特制的木槌轻敲——木槌头裹着软布,敲下去既能震落谷粒,又不会打碎米芯。谷粒落在垫了布的竹筐里,发出“沙沙”的轻响,像细雨落在叶上。
午后,小海娃的娘也提着陶罐过来了,罐里装着自家晒的桂花干。她帮着谢怜用陶碾子脱壳,花城则用细筛过滤碎壳,筛出的新米雪白透亮,捧在手里还带着阳光的温度。“这米看着就好,煮出来的粥定是又香又糯。”海娃娘笑着把桂花干递给谢怜,“加些在粥里,更甜。”
等到暮色漫进庭院时,两筐新米已装得满满当当,米香混着桂花的甜,飘满了整个院子。小海娃捧着一小袋新米,蹦蹦跳跳地回家,嘴里还念叨着要让娘今晚煮新米粥。谢怜看着他的背影,笑着把另一袋新米装进布包,递给花城:“咱们去送些给慕情吧,顺便看看他近日是否安好。”
月夜送米,笑谈暖意
两人提着布包往慕情的居所走去,夜色渐浓,沿途的灯笼次第亮起,暖光映着石板路。慕情的居所离得不远,是座雅致的小院,院门外种着几棵桂树,风吹过,落了满地桂花。刚走到门口,就听见院里传来器物碰撞的声响,推门一看,慕情正蹲在灶台边,手里拿着锅铲,脸色有些难看——灶台上的粥锅歪在一旁,粥洒了满地。
“你这是做什么?”谢怜赶紧走过去,拿起布巾帮着擦拭,花城则熟练地扶起粥锅,检查是否破损。慕情轻哼一声,别过脸:“不过是煮碗粥,谁知道灶火太旺,烧糊了底。”话虽如此,耳根却悄悄红了——他自小不擅厨艺,若非今日想着试试新煮的杂粮粥,也不会闹这笑话。
谢怜忍着笑,把布包里的新米递给他:“我们今日碾了新米,送些给你。这米煮粥最是软糯,不用费太多功夫,加水煮软就行。”慕情接过布包,指尖碰到温热的米袋,愣了愣,随即轻“嗯”一声,转身往屋里走:“进来坐吧,我泡了茶。”
三人坐在屋中,桌上摆着热茶和海娃娘送的桂花干。慕情看着布包里的新米,又看了看谢怜和花城,轻声道:“你们倒是清闲,还种起了稻子。”花城端起茶杯,慢悠悠道:“闲来无事,种种稻,煮煮粥,倒比整日忙碌自在。”谢怜笑着补充:“等明年春天,若是你有兴趣,也可以在院里种些,我们可以一起育苗。”
慕情挑眉,嘴上说着“谁要跟你们一起种稻”,眼底却闪过一丝笑意。夜色渐深,两人起身告辞,慕情送他们到门口,看着手里的新米,突然道:“明日我煮了新米粥,你们过来吃吧。”谢怜愣了下,随即笑着点头:“好啊,我们一定来。”
往回走的路上,月光洒在身上,温柔如水。花城握住谢怜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你看,这新米倒成了联络情谊的纽带。”谢怜笑着点头,抬头望向夜空——月色皎洁,繁星点点,空气中满是桂花的甜香与新米的醇厚,这平凡的夜晚,却因一份小小的心意,满是暖意。
回到院中,谢怜翻开《花盟新岁记》,在昨日的诗句旁写下:“晴日收穗满筐金,月夜送米传暖音,邻友笑谈煮新粥,桂香漫院沁人心。”写完,他把书递给花城,两人并肩坐在檐下,看着院中的稻苗,风一吹,稻穗轻轻晃,似在诉说着这平淡日子里的温柔与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