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狠厉。他停下脚步,对谋士说道:“你立刻去安排,让那些保守派的老家伙们在朝堂上给我发难,同时,找些人在民间散布谣言,就说李浩的改革是祸国殃民之举。我倒要看看,他这次还怎么应对!”谋士点头称是,匆匆离去,一场针对李浩的阴谋,就此悄然展开。
而此时,朝堂之上,因成功化解经济危机,李浩的威望如日中天。李世民高坐龙椅,目光扫过下方群臣,缓缓开口:“今日再度召集诸位爱卿,是要继续商讨李浩所呈的改革方案。如今经济危机得以化解,想必诸位对这改革方案,也有了新的看法。”
朝堂内气氛与往日大不相同,少了几分剑拔弩张,多了些许积极探讨的意味。不少大臣交头接耳,眼神中透露出对改革方案的浓厚兴趣。李浩站在朝堂中央,身姿挺拔,神情自信。他向李世民行了君臣之礼,而后环顾群臣,清了清嗓子,开始详细讲解改革方案的各项细节。
“诸位大人,此次改革,于经济而言,将鼓励商业发展,打破现有商业限制,开设互市,与周边各国互通有无,如此一来,不仅能增加国库收入,还能让百姓生活更加富足。”李浩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目光坚定地看着大臣们。
这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拱手问道:“李公子,虽说鼓励商业发展听起来不错,但如此一来,是否会导致商人势力过大,威胁到朝廷统治?”
李浩微微一笑,从容答道:“大人不必担忧,改革方案中,会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商业活动进行监管,确保商人依法经营。同时,朝廷也会引导商业资本流向对国家有益的产业,比如农业、手工业等,如此既能促进商业繁荣,又能稳固国家根本。”
紧接着,李浩又谈到军事方面:“军事上,改革兵制,实行府兵与募兵相结合。府兵保证国家有稳定的兵源,而募兵则可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投身军旅,提升军队战斗力。此外,还会加强军事训练,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
一位武将皱着眉头,提出疑问:“李公子,加强军事训练和引进装备,都需要大量的钱财,这钱从何处来?”
李浩胸有成竹地回应:“方才提到的商业发展,会为国库带来丰厚的收入,足以支撑军事改革所需。而且,军事强大后,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
随后,李浩又阐述了改革对民生的影响:“民生方面,会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设立医馆,培养更多的郎中,让百姓看病不再困难。”
大臣们听着李浩的讲解,不时点头。那些原本对改革方案心存疑虑的大臣,此时也陷入了沉思。部分保守派大臣虽仍有保留意见,但在李浩有理有据的阐述下,反对声不再像之前那般强烈。
然而,在这看似顺利的表象下,暗流涌动。李建成暗中安排的保守派大臣,正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发难。
其中一位保守派大臣,捋了捋胡须,站出来说道:“李公子,你这改革方案看似美好,但施行起来,必然会触动诸多利益,恐生变故。况且,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还望陛下三思。”
李浩看着这位大臣,诚恳地说道:“大人,时代在变,如今大唐面临内忧外患,若不改革,如何能长治久安?祖宗之法固然要尊重,但也需与时俱进。此次改革,正是为了大唐的未来,为了百姓的福祉。”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微微点头:“李浩所言极是。如今局势不同往昔,改革势在必行。诸位爱卿,当以大局为重。”
尽管如此,保守派大臣们仍不甘心,他们在朝堂上与李浩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辩论。但李浩凭借着清晰的思路和充分的准备,一次次化解了他们的质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堂上支持改革方案的声音越来越多。李世民看着这一幕,心中甚是欣慰:“今日商讨,诸位爱卿各抒己见,甚好。李浩的改革方案,朕看可行。待后续完善细节,便开始推行。”
朝堂散后,李浩走出宫殿,阳光洒在他身上。他深知,改革之路依旧充满挑战,但此次朝堂上的进展,让他看到了希望。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李建成的阴谋正如同一张大网,悄然向他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