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渐渐落下,夜幕开始笼罩大地。李浩告别老夫子,返回自己的农舍。一路上,他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老夫子的话。回到农舍,他点亮油灯,坐在桌前,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出办法,运用所学改变大唐的命运。思索间,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改革”二字。
油灯的火苗轻轻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李浩凝视着纸上的“改革”二字,思绪如脱缰之马,在大唐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现状中驰骋。在老夫子的学堂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大唐的官僚体系。从三省六部的职能划分,到各级官员的任命与考核,这看似严密的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却问题重重。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官员们为了争权夺利,拉帮结派,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这些势力之间的争斗,消耗了大量的朝廷资源,使得政令不通,民生多艰。社会现状亦是如此。贵族们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农民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赋税,还要服各种劳役,生活苦不堪言。而商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受到诸多限制,南方商会联盟为了自身利益,与官府勾结,操纵市场,打压中小商户,导致商业发展畸形。
李浩深知,若想改变大唐的困境,必须从这些根源问题入手。他结合前世仙尊记忆中的治国理念,开始构思改革的初步想法。首先,针对官僚体系的腐败和低效,他认为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独立于其他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官员定期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对于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的官员,严惩不贷。同时,改革官员的选拔制度,不仅仅看重门第和科举成绩,还要注重实际能力和品德。可以通过地方举荐、政绩考核等多种方式,选拔真正有才能、有担当的官员。在经济方面,李浩觉得要减轻农民的负担。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实际耕种面积征收赋税,杜绝贵族隐瞒土地、转嫁赋税的现象。同时,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南方商会联盟的垄断。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中小商户,促进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军事上,大唐面临着北方突厥的威胁。李浩计划改革兵制,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常备军。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同时,注重武器装备的研发和更新,利用前世记忆中的一些先进技术,打造更精良的兵器。
然而,当他深入思考这些改革想法时,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这些改革措施,无疑会触动各方势力的利益。朝中保守派大臣们因循守旧,他们习惯了现有的制度和利益分配方式,必然会强烈反对。南方商会联盟为了保住自己的垄断地位,也会想尽办法阻碍改革。还有李建成势力,他们一直视李浩为眼中钉,肯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在背后搞破坏。就在李浩陷入沉思时,一阵寒风吹过,吹得窗户纸“呼呼”作响。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一股冷冽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他心中明白,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但他没有退缩的理由。
为了报答长孙皇后的恩情,为了改变大唐的命运,他必须勇往直前。他重新坐回桌前,拿起笔,将自己的改革想法详细地记录下来,每写一条,他都反复思考其可行性和可能遇到的阻力。不知过了多久,公鸡开始打鸣,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李浩放下笔,揉了揉疲惫的双眼,看着满满几页纸的改革方案,心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需要更加谨慎地谋划,寻找支持他的力量,为改革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此时,远处传来老夫子学堂的钟声,那熟悉的钟声提醒着他,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学习和思考仍将继续。他整理好纸张,放入抽屉,起身走出农舍,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向学堂走去。在学堂里,老夫子依旧精神矍铄地讲解着知识。李浩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讲的同时,心中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改革想法。课间休息时,他看着学堂里的同窗们,心中暗自思忖,这些人或许也能成为他改革路上的助力。
下课后,李浩找到老夫子,恭敬地说道:“夫子,弟子近日对大唐的局势有了一些思考,想与夫子探讨一二。”老夫子微笑着点头:“哦?说来听听。”李浩将自己对官僚体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想法一一阐述。老夫子听后,先是微微皱眉,而后陷入沉思。良久,他缓缓说道:“你的想法虽好,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这每一项改革,都关乎各方利益,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大乱。”李浩诚恳地说道:“夫子,弟子深知其中艰难,但大唐如今内忧外患,若不改革,恐难以长久。弟子愿尽自己所能,哪怕前路荆棘密布,也绝不退缩。”
老夫子看着李浩坚定的眼神,欣慰地说道:“好,有此决心,方为大丈夫。不过,你切不可操之过急,需从长计议,寻找合适的时机和助力。”李浩感激地说道:“多谢夫子教诲,弟子定当铭记于心。”与老夫子的一番交谈,让李浩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同时也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谨慎地推进此事。
回到农舍,夜幕再次降临。李浩坐在桌前,再次拿出那张写满改革想法的纸。他知道,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寻找支持他的力量,为大唐的未来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但他也清楚,这条道路必定充满艰辛,他的改革想法能否实现,在实施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阻碍,一切都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