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冯婷的短暂温存,如同激烈征途中的一次心灵按摩,让王辰得以在放松后,以更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新的商业布局中。关于“清源储能”的投资事宜,在经过数轮极其隐秘且高效的接触与尽调后,终于来到了关键时刻。
“清源储能”的研发团队和核心专利,位于苏城郊区一个租用的旧厂房改造的实验室里。王辰没有大张旗鼓,只带了孙浩和李静,在林风提供的远程技术支持下,亲自前往进行最后的考察与谈判。
实验室的条件堪称简陋,与辰星资本光鲜亮丽的办公环境天差地别。但王辰看到的,不是斑驳的墙面和陈旧的设备,而是那几个围在实验台前、眼神中闪烁着理想与执着光芒的年轻博士,以及他们电脑屏幕上那些复杂而充满潜力的数据。
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名叫徐致远的年轻海归博士,向王辰演示了他们的核心成果——基于新型电解液和三维多孔电极的锌基液流电池原型。他激动地展示着循环测试数据:“王董您看,经过一千次充放电循环,容量保持率依然超过百分之八十五!我们初步解决了锌枝晶生长的世界性难题!”
他的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兴奋与赤诚。
王辰仔细查看着每一项数据,不时提出几个一针见血的问题,直指技术的关键难点和产业化可能遇到的瓶颈。他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让徐致远等人既惊讶又佩服,原本还有些忐忑的心情,渐渐被一种遇到“懂行”伯乐的激动所取代。
“技术方向,我认可。”王辰最终放下手中的平板,看向徐致远和他的团队,语气平静却带着决定性的力量,“但实验室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产业化过程中的工程放大、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市场开拓,每一步都是鬼门关。”
徐致远等人神色一凛,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辰星资本,可以投资。”王辰没有绕圈子,“但我们不仅要资金,更要主导权。辰星将以五亿人民币,收购‘清源储能’百分之七十的股权。团队保留百分之二十的技术干股,并负责后续所有研发工作。剩余百分之十,作为期权池,激励未来加入的核心人才。”
这个条件,开得极具魄力。五亿资金,足以支撑“清源”完成中试并建立初步的生产线。而保留百分之二十的干股,对于几乎山穷水尽的创始团队而言,已是极大的尊重和让步。
徐致远与几位合伙人快速交换了一下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激动与决断。他们不缺技术,缺的是将技术推向市场的资本和平台。而王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接受!”徐致远深吸一口气,郑重地伸出手,“王董,感谢您的信任!我们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王辰与他用力一握:“我相信你们的才华,也请相信辰星的资源。从今天起,‘清源’不再是单打独斗,它的背后,是整个辰星体系。”
协议在当天下午便由双方律师团队快速敲定并签署。消息被严格封锁,并未引起外界任何波澜。
回程的车上,孙浩忍不住兴奋地说:“辰哥,这笔投资要是成了,未来在储能领域,我们可能就握住了一张王牌啊!”
李静也点头附和:“锌基液流电池一旦突破产业化瓶颈,其成本和资源优势将是颠覆性的。王董,您的眼光实在太准了。”
王辰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眼神深邃。
“技术投资,九死一生。”他淡淡道,“‘清源’只是我们播下的一颗种子。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既要看它自己的生命力,也要看我们后续如何浇灌。通知下去,立刻组建‘清源项目’工作组,由孙浩你牵头,李静配合,整合集团资源,全力支持‘清源’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我要在一年内,看到中试线建成并稳定运行!”
“是!”孙浩和李静齐声应道。
又一颗关键的棋子,被王辰稳稳地落在了新能源储能这片巨大的棋盘上。与半导体、生物医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构筑着他面向未来的、坚实而庞大的产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