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首批商队启程,国号更易定邦基
洛阳城郊外的官道上,晨光如金箔般铺洒开来,百辆马车整齐排列,车身上插着的“大周通商”旗帜在微风中猎猎作响,旗面鲜红如燃,与初升朝阳相映成趣。马车上堆满了茶叶、丝绸、瓷器与改良农具,箱笼上的铜锁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守护着这份承载和平使命的物资。商队周围,百名精锐侍卫身着玄色劲装,腰佩利刃,神情肃穆如松,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为商队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三日前,勤政殿内的一场议事,不仅敲定了通商事宜,更定下了更改国号的千古决策。
彼时,符祥瑞身着十二章纹常服,端坐于御座之上,身旁的御座上,年仅七岁的柴宗训身着明黄童装,小手规矩地放在膝上,一双清澈的眼眸好奇地望着阶下文武百官。殿内气氛庄重,案几上摆放着拟好的国号更改诏书,墨迹未干,却已透着沉甸甸的分量。
“诸位爱卿,”符祥瑞的声音沉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自太祖立国,沿用‘后周’国号,意在区别前朝,稳固基业。如今战乱初定,辽国结盟,天下渐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我朝根基已固,无需再以‘后’字自限。朕与幼主商议,欲将‘后’字除去,正式定国号为‘周’,史称大周,年号依旧沿用显德,诸位以为如何?”
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左丞相李嵩躬身出列,花白的胡须在胸前微微颤动:“太后圣明!‘后’字虽为区分,却终有承袭之感。如今我朝与辽国缔结盟约,四方臣服,正是彰显国力、定鼎天下之时,更国号为‘周’,既合天意,又顺民心,可使国祚绵长,万民归心!”
兵部尚书赵毅紧随其后,朗声道:“臣附议!昔年太祖创业,历经艰辛方才奠定基业。如今太后辅政,幼主聪慧,内外安定,正是破旧立新之际。去除‘后’字,昭示我大周独立于世,不再依附前朝之名,更能激励将士百姓,共图大业!”
户部尚书王彬也上前一步,拱手道:“太后此举深谋远虑!国号乃国之根本,更易国号,可凝聚民心,提振士气。如今我朝与辽国通商,更国号为‘周’,可向辽国及四方诸国彰显我朝强盛之势,为贸易往来、邦交友好奠定坚实基础。”
群臣纷纷附和,殿内响起一片“太后圣明,幼主聪慧”的附和声。柴宗训虽年幼,却也知晓此事的重要性,他抬起小脸,用稚嫩却清晰的声音说道:“母后所言极是,愿我大周国泰民安,百姓安乐。”
符祥瑞看着身旁的幼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她抬手示意群臣安静:“幼主有此志向,实乃大周之福。国号更改,不仅是名号之变,更是民心之聚、国运之兴。即日起,传旨天下,废除‘后周’国号,统称‘大周’,所有文书典籍、官印旗幡,一律更改,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应和,声音震彻大殿,久久回荡。
如今,国号更改的诏书已传遍天下,百姓们听闻此事,无不欢欣鼓舞。街头巷尾,孩童们传唱着“大周兴,天下平”的童谣,商户们纷纷更换招牌,将“后周商行”改为“大周商号”,就连寻常百姓家的门楣上,也贴上了“大周永安”的红笺。
符祥瑞身着一身月白常服,裙摆绣着暗纹缠枝莲,素雅却不失华贵。她走到商队领队李忠面前,李忠连忙躬身行礼,他身着藏青官袍,腰间束着玉带,脸上带着几分激动与忐忑。李忠曾多次出使邻国,经验丰富,此次被选为商队领队,既是荣耀,更是重任。
“李忠,此行前往辽国,责任重大。”符祥瑞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沉甸甸的信任,“你要记住,商队不仅是交易物资,更是传递大周诚意、彰显国号威仪的使者。待人接物,要不卑不亢,以互通互信为先,切勿因小利失大义。”
李忠挺直脊背,目光坚定如铁:“太后放心,属下定不辱使命!定让辽国百姓感受到大周的诚意与强盛,让两国的和平之路越走越宽,让‘大周’国号传遍辽境!”
符祥瑞点了点头,目光扫过车上的物资,指尖轻轻拂过一只装着改良农具的木箱:“这些农具,是工部特意改良的,轻便耐用,适合辽国的耕种环境;还有这些茶叶和丝绸,都是上等佳品,让辽国百姓也尝尝我大周的物产丰饶。”她顿了顿,又叮嘱道,“一路之上,务必照顾好随行的商人,注意安全。若遇辽国官员,可出示盟约信物与国号更改诏书副本,让他们知晓我大周立国之基,彰显我朝和平之心。”
“属下明白!”李忠再次躬身,将太后的叮嘱一一记在心中。
身旁的柴宗训好奇地拉了拉符祥瑞的衣袖,小声问道:“母后,这些东西送到辽国,他们会喜欢吗?”
符祥瑞蹲下身子,温柔地摸了摸他的头,眼中满是慈爱:“会的,我的儿。这些物资不仅是好物,更是和平的象征。辽国的百姓和我们一样,都渴望安稳日子,他们会明白我们的心意的。”她转头看向群臣,语气愈发坚定,“此次通商,不仅是为了互通有无,更是为了让大周与辽国的友谊根深蒂固,让天下百姓都能远离战乱之苦。”
右丞相王博上前一步,躬身道:“太后深谋远虑,此次通商与国号更易相辅相成,既扬我国威,又结两国之好,实乃千古良策。臣已令户部备好通关文牒与贸易章程,确保商队一路顺畅。”
“有劳丞相费心。”符祥瑞颔首致谢,随即提高声音,对在场众人说道,“今日商队启程,朕与幼主、诸位爱卿一同送行,愿他们一路顺遂,早去早回!”
周围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得知是前往辽国通商的商队,又听闻国号已改为“大周”,纷纷欢呼雀跃。有人高声喊道:“太后英明!大周万岁!愿商队一路顺遂,愿两国永远和平!”
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符祥瑞朝着百姓们挥了挥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知道,百姓们渴望和平,就像渴望雨露阳光一样。这支商队,承载的不仅是物资,更是两国百姓的期盼,是大周立国后的第一道和平曙光。
随着李忠一声令下,商队缓缓启程。马蹄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如同奏响了一曲和平的乐章,朝着辽国的方向进发。符祥瑞牵着柴宗训的手,与群臣一同站在原地,望着商队渐渐远去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官道尽头的晨雾中。
“母后,他们什么时候能回来呀?”柴宗训仰着小脸问道。
“快则一月,慢则两月。”符祥瑞轻声说道,“等他们回来,会带来辽国的特产,也会带来辽国百姓的友好问候。到那时,大周与辽国的友谊,会更加深厚。”
群臣纷纷上前,向符祥瑞道贺:“太后,商队启程,国号更易,此乃双喜临门。相信在太后与幼主的英明治理下,我大周定会国泰民安,万邦来朝!”
符祥瑞微微一笑,目光望向远方的天空:“治国之道,在于民心向背,在于和平稳定。朕只愿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大周基业永固。”
商队一路向北,沿途经过许多城镇乡村。所到之处,百姓们听闻是大周前往辽国通商的商队,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车上的物资,询问着国号更改的详情。
在一处名为清风镇的小镇上,商队停下休整。百姓们簇拥着李忠,七嘴八舌地问道:“李领队,‘大周’国号已定,以后再也没有‘后周’了吗?”
李忠勒住马缰,高声说道:“各位乡亲放心,太后已下旨,正式废除‘后周’国号,统称‘大周’!如今我大周与辽国结盟,再也不会有战争了。我们这次去辽国,就是要和他们互通有无,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太好了!”一位老农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儿子在边关当兵,以前天天担心他安危,现在和平了,国号也定了,我们终于能安心过日子了!”
百姓们听了,纷纷欢呼雀跃。有人拿出自家的粮食、土特产,想要托商队带去辽国交易;有人则叮嘱商队成员,要注意安全,早日归来,顺便打探一下边关亲人的消息。商队成员们一一应下,心中充满了使命感。
一位年轻的商人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以前两国打仗,商旅断绝,生意难做。如今大周立国,和平通商,我们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李忠拍了拍他的肩膀:“是啊,这都是太后与幼主的英明决策,是两国百姓的共同期盼。我们此次前往辽国,定要不负众望,让和平之花在两国的土地上绚烂绽放。”
前路漫漫,山川阻隔,但商队的每一个人都信心满满。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件伟大的事情,一件能让两国百姓受益无穷的事情。马车滚滚向前,车轮碾过尘土,留下深深的车辙,仿佛在大地上刻下了大周与辽国友谊的印记。
远在洛阳的勤政殿内,符祥瑞正与柴宗训一同批阅着各地送来的奏报。看到各地百姓对国号更改的拥护与对和平通商的期盼,符祥瑞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国号更改不仅是一个名号的变化,更是大周走向强盛的开端;而这支商队,便是大周与辽国和平友谊的使者,必将为两国带来长久的安宁与繁荣。
柴宗训指着奏报上“百姓欢腾”的字样,开心地说道:“母后,你看,大家都喜欢‘大周’这个国号,都盼着和平呢!”
符祥瑞点了点头,将幼子搂在怀中:“是啊,我的儿。和平是福,民心是本。只要我们坚守和平初心,善待百姓,大周定会越来越强盛,百姓的日子定会越来越好。”
窗外,阳光正好,透过琉璃瓦洒在大殿内,映照得“大周”国号的匾额熠熠生辉,仿佛预示着这个新生的王朝,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出一段和平繁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