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静室无岁月。
自成功突破至元婴后期,已然过去了五年。这五年间,丹霄阁在樊妙晴、姜雨桐等人的打理下,声势愈发浩大,已真正成为中域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而赵小白,却始终未曾踏出闭关静室半步。
静室内,灵气浓郁得几乎化不开,如同液态的玉浆,将盘坐于蒲团上的赵小白包裹。他的气息沉凝如山岳,元婴后期境界早已稳固,丹田之内,那尊玉色元婴宝相庄严,周身灵力奔腾流转,浑厚精纯,远超同阶修士。若单论灵力积累,他早已达到了元婴后期的巅峰,甚至隐隐触摸到了下一个大境界的门槛。
然而,那道门槛,却如同横亘在无尽仙路之上的一道无形天堑,坚固得令人绝望。
赵小白缓缓睁开双眼,眸中不再有初入后期时的神光奕奕,反而沉淀下一种深沉的疲惫与思索。他内视己身,能看到灵力在经脉中如大江大河般汹涌澎湃,能感受到元婴与天地灵气之间那紧密的联系,一切似乎都完美无瑕,达到了当前境界的极致。
可当他尝试引导这股磅礴的力量,去冲击那冥冥中存在的、代表着化神奥秘的屏障时,却总感觉力不从心。那屏障并非实体,却无处不在,坚韧异常。汹涌的灵力洪流撞击上去,如同泥牛入海,只能激起一丝微不足道的涟漪,便彻底消散,无法撼动其分毫。每一次冲击,带来的不是瓶颈的松动,反而是一种更深沉的滞涩感,仿佛整个天地都在排斥着他,阻止他迈向更高的生命层次。
“为何会如此?”
他心中默问。这五年,他从未懈怠。九窍灵婴参残存的药力早已被彻底吸收,来自皇室宝库和海量战功兑换的顶级灵石、辅助丹药也消耗了近七成。《药神典》元婴篇的功法运转了无数个大周天,对冰系、火系法则的感悟也在日益加深,甚至凭借星辰核心重炼后的“乾坤丹剑”威力大增。
资源、功法、感悟、根基……他自信不输于任何同代天骄,甚至犹有过之。可偏偏,就是卡在这临门一脚,寸进不得。
他回忆起自己一路走来的修行之路。从东域青阳宗的懵懂少年,到如今名震中域的丹阳公,看似一路高歌猛进,奇遇不断。筑基、结丹、元婴,似乎都水到渠成。尤其是结婴之后,凭借药老传承和自身际遇,修为提升更是迅猛。
“莫非……是我走得太快了?”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划过他有些焦躁的心湖。
他再次沉下心神,仔细审视自己的道基。灵力虽雄厚,却似乎少了一份圆融自在的灵动;元婴虽凝实,却仿佛被无形的框架束缚,少了一丝与天地共鸣的鲜活;对法则的感悟虽深,却更多是“运用”而非“理解”,是“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
他就像是一个拥有庞大财富的人,却不懂得如何让这些财富真正“活”起来,产生更深层次的价值。他一直在“积累”,在“使用”,却似乎忽略了去“理解”力量本身的源头与真意。
“化神,化神……何为化神?”药尘昔日偶尔提及的话语,在他脑海中回荡,“元婴乃自身精气神所聚,是‘小我’。而化神,需感悟天地法则,神魂与天地相合,初步掌控一方天地之力,是‘小我’融入‘大我’,再于‘大我’中明晰‘真我’的过程。非蛮力可破,非资源可堆……”
以往,他对这段话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字面和对力量的追求上。直至此刻,被瓶颈死死困住,他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仅仅依靠苦修,将灵力打磨得再精纯,若无法真正与天地法则深度交融,明悟其运转的规律与本质,便永远无法捅破那层窗户纸。资源堆积,可以缩短积累的时间,却无法代替那玄之又玄的“悟道”过程。
他之前的修行,更像是在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上疾驰,凭借优异的坐骑(资源)和精湛的骑术(功法),迅速抵达了一个又一个驿站(境界)。但现在,大道已至尽头,前方是云雾缭绕、无路可循的万丈悬崖(化神瓶颈)。他需要的不再是疾驰,而是停下来,观察云雾的变幻,感受风的流向,理解这片天地的规则,然后,找到那一条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路”,或者,凝聚出渡崖的“翅膀”。
五年毫无寸进的闭关,初时是自信,继而转为焦躁,如今,却渐渐沉淀为一种冷静的反思。
他意识到,自己或许走入了一个误区。将突破的希望过于依赖于外物和功法的运转,而忽略了修行最本质的东西——对“道”的追寻与理解。他的道,是逍遥长生,是守护所爱。这份道心在结婴时助他破除了心魔,但在通往化神的路上,这份道心需要更加具体,需要与天地万物,与法则运转联系起来。
是继续这样枯坐,徒劳地冲击瓶颈,直到资源耗尽,心灰意冷?
还是……换一种方式?
赵小白深深吸了一口气,静室内浓郁的灵气涌入肺腑,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那层迷雾。他缓缓站起身,走到静室边缘,目光仿佛穿透了厚重的石壁,望向外界真实的天穹。
他知道,是时候做出改变了。继续闭关苦修,已无意义。他需要走出去,需要沉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力量,从最根本的地方,去寻找那缺失的“灵犀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