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校园,古朴而宁静,参天的古槐掩映着红墙灰瓦的建筑。
空气中似乎都飘荡着一种与百家镇截然不同的、混合着书卷气息与时代活力的味道。
诛玥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她如饥似渴地投入到语言学习的海洋中,标准的发音,灵活的语感,让她很快在班级里脱颖而出。
但她并未因此骄傲,反而更加勤奋,除了专业课,她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
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下午,阳光透过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在布满岁月痕迹的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诛玥抱着一摞刚从阅览室借来的关于欧洲近代史的书籍,准备找个安静的角落仔细研读。
她轻盈地穿过一排排高大的书架,目光扫过书脊上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外文标题。
在一个相对僻静的靠窗位置,她看到一个空着的座位,便走了过去。
坐下后,她才发现邻座坐着一位男生。
他穿着干净的白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正埋头在一堆经济类的书籍和稿纸中,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难题,手指间夹着的钢笔无意识地在草稿纸上轻轻点着。
诛玥没有打扰他,轻轻放下自己的书,摊开笔记本,也开始沉浸到自己的学习世界中。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和书页的翻动声中悄然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邻座的男生似乎遇到了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轻轻“啧”了一声,下意识地抬手揉了揉太阳穴,目光有些烦躁地扫过面前摊开的一本英文原版经济学着作。
他的目光无意中掠过诛玥摊在桌面上的一本英文笔记,那上面娟秀而流畅的英文花体字,以及旁边清晰的中文注释,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犹豫了一下,似乎觉得有些唐突,但求知欲还是占了上风,侧过身,用尽量不打扰别人的音量,低声问道:
“同学,打扰一下。请问……这个词组,‘parative advantage’,在这段关于国际贸易的论述里,具体应该怎么理解更准确一些?我感觉直译成‘比较优势’似乎不够传神。”
诛玥抬起头,对上一双清澈而带着诚恳求知欲的眼睛。
眼前的男生面容清俊,鼻梁高挺,眼神干净,带着一种这个时代大学生特有的、混合着书卷气和理想主义的光芒。
她看了一眼他指着的那个句子,略微思考了一下,用清晰而柔和的声音解释道:
“这个词在经济学术语里通常确实翻译为‘比较优势’。但它强调的不是简单的‘比较’,而是一种相对的机会成本概念。比如一个国家,生产A产品比生产b产品效率更高,放弃生产b产品的代价相对较小,那么它在A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这个概念是理解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
她的解释深入浅出,不仅回答了词义,更点明了其核心经济思想。
男生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豁然开朗。
“原来如此!多谢同学!你这一解释,我立刻就明白了!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感激地说道,语气中带着由衷的佩服,“你是英语系的?功底真扎实!”
诛玥微微一笑,摇了摇头:“我是法语专业的。只是对这些也感兴趣,平时会看一些相关的书。”
“法语专业?难怪……”男生更是惊讶,随即落落大方地伸出手,“认识一下,我叫张宏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七七级的。”
“诛玥,法语专业,也是七七级。”诛玥也伸出手,与他轻轻一握。
就这样,两人在图书馆安静的角落里,因为一个学术问题,相识了。
随后的交谈中,诛玥发现张宏远知识面很广,对国际形势、国家经济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思维敏捷,谈吐不凡。
而张宏远也惊讶于诛玥一个外语系的学生,竟然对经济、历史也有如此深入的了解,而且思路清晰,观点往往能切中要害,完全不像某些同学那样只会死记硬背或者空谈口号。
他们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聊到当时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聊到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甚至聊起了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
张宏远来自江南水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的教授,家境优渥,却丝毫没有纨绔之气,反而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诛玥也简单介绍了自己来自北方的百家镇,一个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的乡村。
两人越聊越投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
窗外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交织在一起。
从那以后,两人在校园里碰面的机会多了起来。
有时是在图书馆,会默契地坐到一起,各自学习,偶尔交流一下心得。
有时是在食堂遇到,会坐在一起吃饭,继续之前未尽的话题。
有时也会在未名湖畔散步,讨论着课堂上的内容,或者对某件时事的看法。
张宏远会被诛玥那种来自乡村的质朴、坚韧以及对知识的纯粹渴望所吸引。
而诛玥也欣赏张宏远的博学、睿智以及那份心怀天下的抱负。
他们发现,彼此在精神上是如此的契合,很多想法都不谋而合。
张宏远会帮诛玥分析一些复杂的经济现象,拓宽她的视野。
诛玥则会帮张宏远润色他的英文论文,或者和他一起练习外语口语。
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情愫,在这象牙塔内,悄然滋生。
一次,在讨论完一篇关于特区建设的文章后,张宏远看着诛玥在夕阳下泛着柔光的侧脸,忍不住轻声说道:“诛玥,有时候我觉得,你就像是我一直想要寻找的那种……能够并肩同行的伙伴。”
诛玥的心跳漏了一拍,脸颊微微发热,却没有回避他的目光,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嗯,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挺好的。”
没有轰轰烈烈的告白,没有花前月下的誓言。
在这个含蓄的年代,一句“并肩同行的伙伴”,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便已胜过千言万语。
他们的关系,在共同的理想和精神的共鸣中,自然而然地确定了下来。
校园里的槐树叶黄了又绿,未名湖的冰结了又融。
诛玥和张宏远的身影,成了校园里一道和谐而亮丽的风景。
他们都深知,未来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
而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能遇到一个志同道合、彼此倾心的良缘,无疑是命运最好的馈赠。
诛玥偶尔在给家里的信中,会隐约提及这位“谈得来的同学”,语气中带着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轻快。
远在百家镇的诛皎,读到女儿的信,脸上露出了然的微笑。
他知道,女儿的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广阔,而她的未来,也注定不会平凡。
这段在大学校园里悄然萌发的良缘,或许,正是那广阔未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