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那块神秘的“静默之眼”石板返回市局,专案组立刻投入了对它的研究。技术部门发现,这石板的奥秘并非在于其物质本身,而在于那个雕刻符号的微观结构。在超高倍率电子显微镜下,符号的线条并非平滑,而是由无数纳米级的、类似分形几何的复杂纹路构成,这些纹路能够与环境中某种极其微弱的、被称为“真空零点场”的背景能量场发生相互作用,并将其状态信息以特定的光干涉模式投射出来。
简单来说,这块石板是一个被动式的、超高精度的“现实结构监测仪”!它能将“基盘”(那些“守望者”口中的概念,或许对应着物理学的量子真空或时空本身)的细微状态变化,转化为肉眼(借助放大设备)可见的光学信号!
“这技术……原理上可能涉及到量子引力或更深层的物理规律……”一位被秘密邀请参与研究的理论物理学家感到难以置信,“这绝不是现代科技,甚至不像是人类科技!”
陆时更关心它的实用价值。“它能帮助我们找到‘降格派’吗?”
“理论上可以。”物理学家调整着观测设备,“如果‘降格派’的活动,如同那些‘守望者’所说,是在‘基盘’上留下‘刻痕’,也就是造成局部区域的现实结构被强行‘有序化’,那么通过‘静默之眼’观测这种‘刻痕’造成的独特光学畸变,我们就能反向定位他们的活动地点,甚至……识别出被他们技术深度渗透的区域或物品。”
实验立刻开始。技术人员拿着“静默之眼”石板,对着之前发现过“有序化”残留的地点(如档案馆地下、南方林区监测点等)进行观测。果然,在石板上方特定的观测角度,可以看到原本稳定的干涉图样出现了清晰的、扭曲的“暗痕”,如同洁净玻璃上的划痕!
他们又尝试对一些从顾永年秘密住所、韩东明实验室收缴的物品进行观测。部分物品,尤其是那些带有“渡鸦之翼”符号或含有特殊材料的物件,在“静默之眼”下也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刻痕”!
这个方法有效!
陆时立刻下令,组建多个移动侦察小组,配备高精度数码相机和特殊支架(用于固定观测角度),带着“静默之眼”的石板扫描图样(为避免石板损坏或丢失,使用高精度扫描件进行田野作业),开始对全市,尤其是之前案件涉及的重点区域,进行地毯式的“基盘扫描”!
这是一项枯燥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像扫雷一样,一寸寸地过滤整个城市。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一个侦察小组在城北一片看似普通的、以科技园区和高端住宅区为主的区域进行扫描时,发现了异常!
在一片新建的、名为“创智云谷”的科技园区地下车库的某个承重柱附近,“静默之眼”的扫描图样显示出了极其强烈而新鲜的“刻痕”!这种“刻痕”的强度和模式,远超之前在任何地点发现的残留,表明这里近期有过高强度的“降格”活动,或者存在一个持续运行的“降格”装置!
这个发现让专案组精神大振!“创智云谷”园区入驻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人员复杂,安保严密,确实是隐藏巢穴的理想地点。
陆时没有贸然行动。他命令侦察小组扩大扫描范围,摸清“刻痕”分布的区域。结果发现,强烈的“刻痕”信号主要集中在地下车库b区的几个特定柱子和墙壁后,并且似乎向下延伸,指向更深层的地下空间。园区公开的图纸显示,b区下方只有普通的管线层和地基。
对方很可能挖掘了秘密空间!
与此同时,技侦部门尝试对园区及其周边的通讯和数据流进行监控,却发现这里的网络环境异常“干净”,几乎检测不到任何可疑信号,仿佛有一层无形的过滤器在起作用。这反而更加可疑——过度的洁净,本身就是一种异常。
“他们学聪明了,”老张看着侦察报告,“知道我们会监控信号,所以改用这种……更物理层面的方式隐藏?”
“或者,他们的技术再次升级了,能够将活动对常规电磁频谱的影响降到最低。”陆时沉吟道,“准备行动方案,目标‘创智云谷’地下b区。这次,我们要无声无息地进去,搞清楚里面到底是什么。”
一支由特警、工程师和地质雷达专家组成的混合行动组秘密成立。他们计划利用园区夜间维护的掩护,使用便携式地质雷达精确探测地下结构,找到秘密空间的入口,然后发起突击。
行动前夜,陆时再次拿出“静默之眼”的扫描图,凝视着那片代表着“基盘刻痕”的扭曲区域。
这一次,他们能直捣黄龙,找到“降格派”真正的老巢,揭开那古老禁忌技术的面纱吗?
还是说,这又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答案,就在那寂静的科技园区地下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