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小一在公司的战略棋盘上谋划着Sc大会的惊世一鸣时,他个人的学业生涯,也来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高二学年结束,即将升入高三。按照惯例,学校将根据学生两年的综合表现和未来发展规划,开始推荐和对接国内外顶尖大学的特殊招生项目(如少年班、尖子生计划等)。
以林小一过往的竞赛成绩(物理竞赛全国金牌)、特殊的创业经历以及他在文科领域展现出的惊人潜力,他几乎收到了所有国内顶尖高校抛来的橄榄枝。清华、北大、中科大……这些名字代表着无数莘莘学子的梦想,也意味着一条清晰而荣耀的学术坦途。
然而,林小一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选择任何一所顶尖大学,进入其王牌专业(无论是物理、计算机还是经管),都意味着他将获得顶级的学术资源、优秀的同龄人和一个备受瞩目的平台。这对他个人知识的系统化构建、人脉的拓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可以暂时将公司的具体事务交给周文斌、李明等人,自己潜心深造,为未来储备更强大的能量。
但另一方面,“奇点科技”正处在与“环宇”全球博弈的最关键时期。Sc大会的亮相、海外市场的巩固、国内高端客户的突破、“烛龙”生态的构建……每一项都是生死攸关的挑战。他作为公司的灵魂和首席技术官,此刻若抽身离去,哪怕只是部分抽身,都可能对公司的士气和战略执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是一个典型的“事业”与“学业”的冲突,但在他身上,被放大到了极致。
班主任、年级组长甚至校长都亲自找他谈过话,话语中充满了爱才之心和对他选择“正途”(指进入顶尖大学深造)的期望。顾言更是无法理解他的犹豫:“这还用想吗?肯定是去啊!那可是清华北大!公司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嘛,或者你远程指挥?”
只有苏晚晴,在一次放学后,轻声问了他一句:“你是在担心公司,还是……在寻找一条不一样的路?”
这句话,精准地触及了林小一内心最深处的思考。他追求的,真的只是一纸顶尖大学的文凭吗?还是说,他渴望的是一种能够将技术、商业、社会洞察乃至国家战略融会贯通的,更综合、更独特的成长路径?现有的大学教育体系,能否满足他这种跨越多个领域的、近乎贪婪的求知欲?
他想起了“天河研究院”那位老院士看到他“烛龙”芯片数据时眼中的光芒,想起了与“华控集团”工程师讨论工业互联网未来时的激动,也想起了在“时事与哲学社”里与同学们碰撞思想火花时的畅快。
或许,他需要的不是一个传统的、单一学科的象牙塔,而是一个能够让他自由探索、并将所学即刻应用于实践的,更广阔的“田野”。
几天后,林小一做出了一个让所有师长大跌眼镜的决定:他婉拒了所有顶尖大学的保送和特招邀请,向学校申请,在高三年级采用更灵活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保证完成基础学业的前提下,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奇点科技”的技术研发和战略管理中。
这意味着,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也更具不确定性的道路。他选择将“奇点”这个巨大的、真实的“项目”,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课堂和考场。
消息传出,校内一片哗然。有人认为他狂妄自大,浪费天赋;有人佩服他的勇气和担当;也有人暗中期待着他碰得头破血流。
顾言张大了嘴巴,半天才憋出一句:“你……你牛逼!”
苏晚晴看着他,眼神复杂,最终化为一声轻轻的叹息,以及一句低语:“保重。”
林小一知道,这个抉择意味着他将承受更多的非议和压力,也将面临学业与事业双线作战的极致挑战。但他相信,这是最适合他,也最能实现他重生价值的道路。
他的战场,从来就不只在校园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