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师”计划的战略转向,如同一道划破迷雾的闪电,为僵持的战局指明了全新的方向。然而,从宏观的战略构想到微观的战术执行,中间横亘着无数需要填充、打磨、乃至反复锤炼的魔鬼细节。“磐石基地”内,与“黛”的战争,从轰轰烈烈的能量对撞,转入了一场更加考验耐心、智慧与极致精密的“静默渗透”。
“定盘星”主厅的巨大沙盘上,代表“权限枷锁”的那条细微光丝被无限放大、解析,其复杂的逻辑结构如同亿万根交织的、闪烁着幽光的神经网络,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李琟碎片提供的关于“逻辑悖论漩涡”的位置,如同藏宝图上唯一的“x”标记,成为了所有行动的焦点。
但知道目标在哪里,与知道如何安全、有效地抵达并瓦解它,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首要难题,是路径规划。如何在不惊动“黛”的主体意识、不触发其防御机制的前提下,将一股足以瓦解悖论节点的力量,精准投送至目标位置?
以林处为首的实战派,倾向于使用军统最精锐的“幽魂”特遣队,进行高维潜行渗透。“我们可以利用‘烛龙’数据模拟出的‘黛’的感知盲区,构建一条临时性的意识暗流通道。”林处在战术板上勾勒出一条曲折的虚线,“特遣队员将意识同步率压制到百分之五以下,如同深海中的水母,随波逐流,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
“风险在于,” “冰河”立刻指出,“‘幽魂’特遣队的意识承载能力有限。要携带足以瓦解悖论节点的‘逻辑炸弹’,其意识载荷将远超安全阈值。一旦通道出现波动,或遭遇未预料的规则扫描,队员的意识将瞬间被‘黛’的意志污染、同化,甚至可能成为对方反向追踪我们的信标。”
另一边,技术分析派则提出了纯能量\/信息态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不派遣人员,而是构造一道高度压缩、加密的定向信息脉冲,模仿‘盖亚之骸’的‘平衡’指令特征,利用地脉能量本身的流动作为载体,进行远程‘注射’。”一位能量学专家阐述道。
“青鸾”基于对碎片的理解,提出了质疑:“碎片的本能反应显示,‘黛’对地脉能量的监控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如此强度的定向脉冲,即使加密,其能量涟漪也极易被捕捉。而且,‘平衡’指令需要极高的灵性共鸣度,纯技术模拟恐怕难以骗过‘权限枷锁’的底层验证机制。”
《诗经·卫风·淇奥》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像切磋象牙,像琢磨美玉。)此刻,他们正是在对“讼师”计划进行最艰苦的“切磋”与“琢磨”。
钧座并未急于裁决,而是让不同观点的双方,在沙盘上进行小规模的模拟对抗。实战派的渗透方案,在三次模拟中成功了两次,但失败的那一次,导致了模拟中整个“幽魂”小队的精神湮灭和路径暴露。技术派的脉冲方案,五次模拟均被提前发现并拦截,无一成功。
数据是冷酷的。单纯的渗透或技术投射,都无法在安全与效能间取得平衡。
“或许……我们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一直密切观察碎片反应的“青鸾”,再次提出了融合性的思路,“我们能否……将两者结合?派遣最低限度的引导单元,不携带攻击性载荷,只负责在目标附近,进行最后的精准定位与环境适配。而主要的‘逻辑炸弹’,则通过一条极其隐蔽的、由引导单元实时构筑的微观虫洞,从后方瞬间传输过去?”
这个想法,如同在两条平行线之间,架起了一座纤细的桥梁。它既保留了人员引导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又避免了携带重型“武器”穿越防线的高风险。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如何构建这条稳定的、不被察觉的微观虫洞?如何确保引导单元能在“黛”的眼皮底下完成定位与引导?
细节的打磨进入了更深的层面。
能量学专家们开始计算虫洞的能级阈值和隐匿涂层的最佳参数;信息技术员们则着手设计引导单元与后方之间、那超越常规通讯方式的量子纠缠同步协议;甚至心理学家也被请来,评估“幽魂”队员在极端孤立、高压环境下,执行这种“信标”任务的心理承受极限。
林处亲自参与了引导单元的选拔和训练,她摒弃了以往强调强大灵能输出的标准,转而寻找那些拥有极致精神稳定性、环境融入性和临机应变能力的队员。训练场中,队员们不再是练习如何爆发,而是如何“消失”,如何像一块石头、一滴水那样,成为环境本身的一部分。
“冰河”则带领团队,对“逻辑炸弹”的当量进行了无数次微调。威力过大,可能引发不可控的链式反应,伤及地脉本身;威力不足,则可能无法彻底瓦解悖论节点,打草惊蛇。他们必须找到那个刚好能“撬动枷锁”,却又不会“炸毁大门”的黄金平衡点。
在这漫长而枯燥的打磨过程中,李琟的那缕意识碎片,再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青鸾”不断微调“灵韵共鸣舱”的环境,模拟出靠近悖论节点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极端情况——规则乱流、意识陷阱、虚假信号等等,观察碎片的应激反应,从而为引导单元的行动手册,补充了大量无法通过理论推导获得的经验性细节。
整个“磐石基地”,仿佛一台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在为“讼师”计划这最终的时刻,进行着最后的校准。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数个深夜的灯火通明,只有屏幕上反复演算的数据流,只有训练场上汗水浸透的身影。
信任在协作中进一步巩固,方案在争论中愈发完善。当林处看着那名最终选定的引导队员,能在模拟环境中,将自身意识波动完美伪装成“黛”掌控下的一缕无序能量时;当“冰河”确认“逻辑炸弹”的当量能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足以瓦解节点而余波可控时;当“青鸾”从碎片反应中确认,最后规划的路径和时机,能最大程度规避已知风险时……
他们知道,细节的打磨,已接近完成。
行动的利刃,已被淬炼至吹毛可断的极致锋芒。
(结尾)
战略的惊鸿一瞥,需由无数战术的精雕细琢来支撑。从路径选择到载荷投送,从人员选拔到武器微调,每一个细节都经历着理性与经验、冒险与稳健的反复碰撞与融合。在绝对的专注与协作中,信任得以深化,方案趋于完美。当最后一块拼图严丝合缝地嵌入,当所有变量都被压缩到可控的极致,那柄名为“讼师”的无形之剑,终于完成了它出鞘前最后的打磨。锋芒已具,只待那决定命运的一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