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能量交织的毁灭潮汐,并未如预想般瞬间吞没一切。当那蕴含着李琟与夜枭最后意志的风暴,裹挟着被撬动的全球地脉能量,冲出军统收容单元的禁锢,冲向现实世界的瞬间,一股庞大、精密、且早已严阵以待的系统性力量,如同早已张开的巨网,开始了它的运作。
这里并非军统总部那充满冷战美学的地下堡垒,而是一处位于西北高原极深地下,被称为“磐石基地”的所在。此处的科技风格与军统迥异,更偏向于绝对的实用主义与信息至上。巨大的环形主厅内,无数全息屏幕悬浮空中,流淌着全球范围内的能量流向、信息密度、社会情绪指数等海量数据。这里是国家超自然现象调查与管控总局(军统)的最高指挥中枢——‘定盘星’。
端坐于主位上的,并非林处那样的前线指挥官,而是一位身着没有任何标识的深灰色制服,肩章却隐含龙纹的老者。他面容清癯,眼神深邃如同古井,不见波澜。他是军统的现任最高负责人,代号“钧座”。
当代表能量潮汐的猩红色警报席卷所有屏幕时,大厅内的工作人员虽神色凝重,动作却依旧精准、迅捷,没有丝毫慌乱。
“全局能量态势图同步完成。”
“信息风暴核心特征码解析度已达百分之七十三。”
“社会面遮蔽预案‘海市蜃楼’已启动,优先保障主要城市圈信息静默。”
“各区域外勤单位进入‘蛰伏’状态,避免接触能量锋面。”
一条条指令与汇报在大厅内冷静地传递。他们并非对这场危机毫无准备,恰恰相反,军统庞大的监控网络早已捕捉到地脉的异常躁动,并对李琟\/夜枭复合体的回传尝试进行了多轮推演。只是,其引爆的规模和蕴含的“高维标记”变量,略微超出了最优模型的预测区间。
“钧座,”一位负责能量建模的技术主管抬头,语气沉稳,“能量潮汐峰值预计在七分十二秒后抵达地表。其无序性高于预期,‘补天’预案原始参数需进行百分之四点七的微调,以优化引导效率,减少对主要地脉节点的结构性冲刷。”
钧座的目光扫过主屏幕上那如同沸腾血浆般的地脉能量流,微微颔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准。执行微调。优先保障昆仑、秦岭、长白三处一级节点稳定。”
“明白。注入‘引导蜂群’,开始重构能量引流路径。”
刹那间,从全球数个隐秘地点,数以万计微小的、闪烁着银光的梭形无人机——“引导蜂群”——被发射升空,它们并非去对抗能量潮汐,而是如同精准的牧羊犬,以自身微小的能量场,巧妙地引导、分流那狂暴的猩红洪流,使其避开人口稠密区与关键地脉节点,导向预设的、荒芜的“泄洪区”。
这是基于对能量规则深刻理解的、充满技术美学的疏导,而非蛮横的阻挡。
与此同时,信息处理中心。
“报告,信息风暴中解析出重复性核心数据包,内容涉及高威胁实体‘黛’、概念‘根源之泉’及‘权限枷锁’。”
一名分析员语速飞快:“但其信息结构沾染了高维标记,具有‘认知污染’风险。直接向决策层传递,可能导致信息扰沌。”
另一位负责信息净化的主管立刻提出方案:“建议进行分级过滤。剥离高维标记及矛盾概率云,提取可验证的威胁实体数据与地脉异常参数,生成‘简报告知版’,提交总局常委会。原始数据封存于‘黑箱’,需三级以上权限及心理稳定性测试合格方可申请调阅。”
钧座指尖轻轻敲击扶手,沉吟一瞬:“可。但‘简报告知版’需保留‘高维介入’及‘规则悖论’存在的定性描述, albeit without details(尽管不包含细节)。我们不能因恐惧未知而蒙蔽双眼。”
《孙子兵法·九变篇》有云:“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兼顾有利条件,任务方可完成;兼顾不利因素,祸患才能消除。)军统此刻的行动,正是对这一思想的极致演绎。他们在利用能量潮汐进行压力测试,优化自身的应对预案;他们在过滤危险信息的同时,保留其战略价值;他们甚至在评估,这场风暴能否对潜藏的敌人“黛”,造成意料之外的牵制。
一切都如同精密的仪器在运行,冷静到近乎冷酷。
然而,在这全局的、冰冷的“计划微调”中,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属于任何数据流的“杂音”,被基地深处一台监测“意识残留”的古老仪器捕捉到了。
那并非完整的意识,而是李琟在彻底消散前,那股不屈的、试图警示世人的执念,在信息风暴的撕扯下残留的碎片。它微弱得如同宇宙背景辐射,却带着一种无法被数据量化的、纯粹的人性光辉。
一位坐在角落、默默监控着这台古老仪器的年轻技术员,注意到了这丝波动。她看着屏幕上那转瞬即逝的、代表执念的微弱闪光,又抬头看了看主屏幕上那冰冷而宏大的能量调控全局图,嘴唇微微动了动,最终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将这一丝异常记录在案,标注为“非关键情感残留”,随后将其归档封存。
计划的微调在宏观层面高效推进,冰冷的理性主导着一切。而那牺牲者最后的人性回响,则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庞大的军统机器中,仅激起了一圈微不足道的、几乎无人察觉的涟漪。
风暴仍在继续,但它的轨迹与破坏力,正在被一双无形的手,精心地、微调着。
(结尾)
绝对的理性驾驭着毁灭的潮汐。军统以全球为棋盘,以科技为棋子,冷静地进行着计划的微调,优化疏导,分级过滤,甚至评估着危机的利用价值。牺牲者用生命点燃的烽火,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被解构为需要管控的变量与可供参考的数据。然而,那湮灭于数据洪流中的一丝人性执念,是否真如记录所示,仅为“非关键情感残留”?在绝对理性的精密算度之外,这微弱的星火,是否正悄然灼烧着命运的另一种可能?风暴在被引导,但故事的走向,从未被完全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