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针映三国
人物表
- 陈老憨:男,50岁,宫束班班主,手艺扎实但性子憨直,不善言辞,对苏绣有执念
- 李小憨:男,20岁,陈老憨徒弟,手脚麻利却爱偷懒,嘴甜脑活
- 王憨子:男,35岁,宫束班老匠人,沉默寡言,擅长绣复杂纹样
- 张阿憨:男,28岁,宫束班匠人,力气大,粗中有细,专司绷架穿线
- 孙掌柜:男,40岁,建业城绸缎庄掌柜,精明识货
- 小兵甲、小兵乙:吴国守城士兵
- 百姓数人:建业城街坊
第一幕:宫束班的“闲日子”
场景
建业城南郊,宫束班作坊。院内摆着三张绷架,架上蒙着素色丝绸,墙角堆着丝线、针管,屋檐下挂着几幅未完工的绣品——有简单的花鸟,也有粗糙的车马。院外传来远处军营的操练声,偶尔有马蹄声掠过。
时间
吴国黄武三年,秋,午后
(幕启:李小憨趴在绷架上,手里捏着针,却盯着院外发呆。张阿憨蹲在地上,给绷架加固木楔,力气太大,差点把架子掀翻。王憨子坐在窗边,手指捻着丝线,慢慢理着线头,陈老憨背着手,在院里踱来踱去,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陈老憨:(停下脚步,拍了下大腿)这都闲了半个月了!前儿孙掌柜说官府要的仪仗绣品,临时改了规矩,说要先紧着军营的甲胄修补,咱们这活儿就这么搁着了?
张阿憨:(挠挠头,放下木楔)班主,可不是嘛!这阵子城里到处是兵,连绸缎庄的丝线都紧俏了,昨儿我去买红丝线,孙掌柜说只剩半捆了,还得留给官宦人家做寿衣用。
李小憨:(猛地回过神,直起腰)师父,要不咱们歇着呗!反正也没活儿干,不如去城里看耍猴的,昨儿我听隔壁老王说,西市来了个耍皮影的,演的是“三英战吕布”,可热闹了!
(陈老憨瞪了李小憨一眼,伸手敲了下他的脑袋。李小憨捂着额头,咧嘴笑)
陈老憨:就知道玩!咱们是匠人,手里的针不能闲着!当初你爹把你送来,是让你学手艺,不是让你学偷懒的!
王憨子:(突然开口,声音低沉)班主,昨儿我去河边挑水,听见两个老兵聊天,说前些年丞相府里,有位赵夫人,绣过《列国图》,把五岳河海都绣在方帛上,连军营的布阵图都能绣出来,人称“针绝”。
(陈老憨眼睛一亮,快步走到王憨子身边)
陈老憨:你说的是赵达丞相的妹妹?我也听过这事儿!听说那绣品,一尺方帛能值十两银子,比金银还金贵!
张阿憨:(凑过来)真这么厉害?咱们绣的花鸟,最多也就卖个几吊钱,差得也太远了!
陈老憨:(搓着手,走到绷架前,摸了摸素色丝绸)咱们宫束班,祖上也是绣过宫廷物件的,只是这些年兵荒马乱,手艺没落了。既然现在闲着,不如咱们也试试,绣点像样的苏绣,传去民间,也让大伙儿知道,咱们不是只会绣些粗活儿的憨货!
李小憨:(眼睛瞪圆)师父,您要绣啥?总不能也绣《列国图》吧?那玩意儿也太复杂了,咱们连图样都没有!
陈老憨:(沉思片刻,指着院外远处的军营)不用绣那么大的!咱们就绣三国里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这些老百姓都爱听,绣出来肯定有人喜欢。王憨子,你擅长画纹样,你先画个草图;阿憨,你把剩下的丝线都找出来,分类理好;小憨,你去孙掌柜那儿,再求求情,把那半捆红丝线买回来,就说咱们要绣正经东西,以后给他多带生意!
(三人对视一眼,都来了精神。李小憨蹦起来,抄起钱袋就往外跑,张阿憨扛起装丝线的木箱,王憨子从抽屉里翻出纸笔,趴在桌上开始画草图。陈老憨看着三人忙碌的身影,嘴角露出笑容,伸手拿起一根针,在丝绸上轻轻戳了一下)
第二幕:针线下的三国
场景
宫束班作坊,十日后。院内四张绷架都支起来了,每张绷架上都有一幅半成品绣品:陈老憨的绷架上是“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的轮廓已现,关羽的红脸用朱砂红丝线层层叠绣;王憨子的绷架上是“草船借箭”,船上的草人插着几根“箭”,水面用淡蓝丝线绣出波纹;张阿憨的绷架上是“空城计”,城门大开,诸葛亮坐在城头弹琴,衣袍用素白丝线绣出褶皱;李小憨的绷架上是“赵云救主”,赵云抱着阿斗,白袍上用银线绣出铠甲纹路。院角的竹筐里,堆着用完的丝线轴,屋檐下挂着几串晒干的野果。
时间
午后,阴,有微风
(幕启:李小憨咬着线头,手指笨拙地穿针,试了好几次都没穿进去,急得直跺脚。张阿憨坐在一旁,帮他把线头剪尖,递过去)
张阿憨:小憨,别急,穿针得慢慢来,跟你绣赵云的铠甲一样,得一针一针来,急了就会扎手。
(李小憨接过针,果然一下就穿进去了,他得意地冲张阿憨笑了笑,低头继续绣。陈老憨放下手里的针,揉了揉眼睛,走到王憨子身边,看着他绣的“草船借箭”)
陈老憨:憨子,你这水面绣得好,淡蓝丝线里掺了点银线,看着就像真的有水光似的。
王憨子:(抬头笑了笑,又低下头)昨儿晚上我对着月亮看水面,就是这个颜色,掺点银线能显亮。班主,你这关羽的红脸,用了三层朱砂红,比单一层好看多了。
陈老憨:(摸了摸绣品)可不是嘛!以前咱们绣红脸,就用一层线,看着死板。这次我试了叠绣,先铺一层浅红,再叠两层深红,看着就有血气,像真的关公脸似的。
(院外传来脚步声,孙掌柜提着一个布包走进来,看到院内的绣品,眼睛一下子直了,快步走到绷架前,挨个看着)
孙掌柜:(指着“桃园三结义”,声音发颤)陈班主,这是你们绣的?这关羽的胡子,用的是“盘金绣”吧?还有这桃树的花瓣,是“打籽绣”?你们啥时候有这手艺了?
陈老憨:(笑着递过一杯水)孙掌柜,这不是闲得慌嘛!琢磨着绣点三国故事,让老百姓也能看看。前儿让小憨去买红丝线,还得谢谢你肯割爱。
孙掌柜:(摆摆手,眼睛还盯着绣品)客气啥!早知道你们要绣这么好的东西,别说半捆红丝线,就是一整匹绸缎我也给你们留着!陈班主,你们这绣品,打算怎么处理?要是肯卖给我,我保证给你们好价钱!
李小憨:(凑过来)孙掌柜,您能给多少钱?我这“赵云救主”,光银线就用了两轴呢!
孙掌柜:(摸着下巴,仔细打量)就说这“桃园三结义”,一尺见方,至少能卖五两银子!要是拿到城里的茶楼、酒肆去挂,肯定有人抢着要!
(陈老憨摇摇头,走到“空城计”绷架前,摸了摸诸葛亮的衣袍)
陈老憨:孙掌柜,这绣品咱们不卖。咱们是匠人,不是商人。这些绣品,我想送给街坊邻居,还有城外的老兵——他们守着建业城,也没机会看三国故事,咱们把绣品挂在茶馆、军营门口,让他们也能看看,咱们吴国人,不光会打仗,也能绣出好东西。
孙掌柜:(愣了一下,随即竖起大拇指)陈班主,您这格局!行!要是需要丝线、绸缎,您尽管跟我说,我分文不取!咱们建业城,就得有您这样的憨匠人!
(张阿憨、王憨子、李小憨都看着陈老憨,眼里满是敬佩。陈老憨拿起一根针,递给孙掌柜)
陈老憨:孙掌柜,谢了!咱们这一群憨货,别的不会,就会拿针绣东西。往后啊,咱们多绣点,让苏绣传遍民间,让大伙儿都知道,这针线下的三国,也能跟说书、皮影一样,让人喜欢!
第三幕:绣品传民间
场景
建业城街头,茶馆门口、军营外、街坊小院。茶馆门口挂着“桃园三结义”绣品,几个茶客围着看,说书先生站在绣品旁,指着绣品讲“三结义”的故事;军营外,“草船借箭”绣品挂在木杆上,几个老兵坐在石头上,指着绣品里的船和箭,回忆当年打仗的日子;街坊小院里,“赵云救主”绣品挂在堂屋墙上,几个孩子围着,听妇人讲赵云救阿斗的故事。宫束班作坊里,陈老憨、李小憨、王憨子、张阿憨正在绷架前忙碌,桌上堆着新的丝绸和丝线,屋檐下挂着更多未完工的绣品,有“火烧赤壁”“三顾茅庐”“周瑜打黄盖”。
时间
冬,午后,阳光正好
(幕启:茶馆门口,说书先生拍了下醒木,指着“桃园三结义”绣品)
说书先生:各位看官,你们看这绣品里的刘、关、张,红脸的是关羽,黑脸的是张飞,白脸的是刘备,三人在桃园里磕头拜把子,这才有的后来的蜀汉大业!这绣品啊,是城南宫束班的匠人绣的,人家一群憨匠人,闲日子里不偷懒,一针一线绣出这么好的东西,咱们得给人家鼓个掌!
(茶客们纷纷鼓掌,有人指着绣品里的桃树,说花瓣绣得像真的一样。军营外,一个老兵摸着“草船借箭”绣品里的箭,对身边的小兵说)
老兵:当年我跟着都督打仗,也见过这样的草船,只是没这么多箭。这绣品里的船,连船板的纹路都绣出来了,真是巧手艺!
小兵甲:大叔,这绣品是哪儿来的?我也想让我娘看看,她最喜欢看三国故事了。
老兵:是宫束班的匠人送的,听说他们还在绣“火烧赤壁”,往后咱们军营门口,就能挂更多绣品了!
(街坊小院里,妇人指着“赵云救主”绣品里的赵云,对孩子说)
妇人:你们看这赵云,白袍银甲,抱着阿斗,在曹营里杀了个七进七出,多勇敢!这绣品是宫束班的匠人绣的,他们都是好人,往后咱们也多去照顾照顾他们的生意。
(孩子们点点头,伸手想摸绣品,妇人赶紧拦住,笑着说“轻点,别弄坏了”)
(宫束班作坊里,陈老憨正在绣“火烧赤壁”里的火焰,用橙红、深红、金黄三种丝线叠绣,看着像真的在燃烧。李小憨在绣“三顾茅庐”里的茅庐,王憨子在绣“周瑜打黄盖”里的周瑜,张阿憨在给新的绷架蒙丝绸)
李小憨:师父,昨儿我去茶馆,听见说书先生讲咱们的绣品,还有人问咱们在哪儿,想请咱们绣一幅“八仙过海”呢!
张阿憨:(笑着说)我昨儿去军营送绣品,老兵们给了我一袋子晒干的栗子,说谢谢咱们给他们绣的“草船借箭”,还说以后要是需要木料,跟他们说一声,他们帮咱们砍!
王憨子:(放下针,指着桌上的丝绸)孙掌柜今儿早上送来了三匹素色丝绸,还有十轴新丝线,说让咱们绣更多三国故事。
(陈老憨放下手里的针,走到院门口,看着远处街头的方向,阳光照在他脸上,他笑得一脸憨直)
陈老憨:咱们一群憨货,没别的本事,就会拿针绣东西。现在好了,咱们的绣品传去了民间,有人看,有人喜欢,这就够了。往后啊,咱们接着绣,把三国里的故事都绣遍,让苏绣跟着三国故事,一直传下去!
(李小憨、王憨子、张阿憨都停下手里的活,走到陈老憨身边,看着远处。阳光透过屋檐,照在绷架上的绣品上,丝线闪着光,像撒了一把星星。远处传来茶馆的说书声,还有孩子们的笑声,混着军营的号角声,组成了一幅热闹的建业城冬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