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的空气里仿佛掺了金粉,在秋日斜阳下流淌着沉甸甸的质感。金一诺站在灵韵号甲板上,最后一次望向南海方向。龙宫遗址上方的能量监测曲线平稳地跳动着,混沌与灵韵维持着脆弱的平衡,如同被驯服的玄蛇,暂时收敛了獠牙。
他转身,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融合了平衡图谱的紫金双珠。珠体比半月前更加莹润,内部星云流转,深潜者留下的宇宙规律碎片正通过指尖的触感悄然传递。
“帝都那边都安排好了。”何静走到他身边,递过一份刚解译的加密文件,“陈叔动用了所有老关系,找到了当年参与‘星轨’计划的核心人员。”
金一诺接过文件,目光落在“星轨计划可行性报告”几个字上。这份数十年前的绝密档案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早在五十年前,国家某个保密部门就已经通过异常天文观测和地脉能量监测,推断出地球并非宇宙中的孤岛,并提出了构建全球灵脉防御网络的宏大构想。
而更让他意外的是,这个名为“星轨”的防御网络核心枢纽,竟然设在帝都北京。
“为什么是帝都?”他翻动着文件,眉头微蹙,“论灵韵活跃度,这里远不如昆仑。”
何静指向文件中的关键段落:“报告里列出了三个理由。第一是千年国都积累的‘人道气运’,这种由皇城龙气和天下文运交织而成的能量场,对混沌能量有着天然的压制和规训作用。”
她滑动平板,调出北京城的立体能量图谱:“第二是城市格局。北京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水阵法,景山为靠,三海为水,长安街为明堂,形成了‘藏风聚气、控扼四方’的完美格局,比单纯依靠自然灵脉的阵法稳定得多。”
“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何静的声音压低,“紫禁城中轴线正下方,可能存在一个比龙宫更古老的‘星门’遗迹碎片。这是‘星轨’网络能够连接全球灵脉的关键锚点。”
星门碎片?金一诺立刻联想到深潜者提到的“火种方舟”。难道在更久远的年代,就有地外文明访问过地球,并在帝都留下了痕迹?
“可惜当时技术和认知都有限,‘星轨’计划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何静合上文件,“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平衡图谱,有应对混沌的经验,更有不得不为的理由。”
金一诺握紧双珠,感受到珠体与远方帝都传来的能量波动产生着微妙共鸣。“通知所有人,立即出发前往帝都。‘星轨’必须重启,这不仅是为了防备熵尊,更是为了应对深潜者警告的‘宇宙错序’。”
三小时后,直升机降落在北京郊外的隐秘停机坪。刚踏上这片土地,金一诺就感受到一股与南海截然不同的能量气息——厚重、规整、充满秩序感的“人道气运”弥漫在空气中,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就是帝都的龙气?”何静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惊奇。
“不是龙气,是‘国运’。”前来接机的陈叔解释道,“千万人聚居,千年文脉积淀而成的人道气运场,比任何自然灵脉都更加稳固。”
车辆驶入城区,金一诺透过车窗观察着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在灵视中,整座北京城被一张无形的金色能量网络覆盖,一道道“人道气运”如同江河般在街道楼宇间流淌,最终汇向紫禁城方向,形成一个巨大而温和的能量旋涡。
“星门碎片,应该就在那个漩涡的中心。”他轻声说。
当晚,在什刹海畔的一处僻静四合院内,陈叔联系的那位“老领导”如约而至。老人身着朴素中山装,精神矍铄,自称姓周。
“‘星轨’计划并非空想。”周老开门见山,“当年我们凭借有限的观测手段,推断地球并非绝对安全的孤岛。构建全球灵脉防御网络是必然选择,而帝都因其独特的人道气运场和地下的‘锚点’,成为无可替代的核心枢纽。”
他看向金一诺手中的紫金双珠:“当年我们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能力启动‘星轨’,但现在看来,时机已经到了。”
周老铺开一张古老的帝都手绘地图,用指尖点向北海公园的一角:“根据前人笔记和我的推断,通往地下核心的入口,可能不在紫禁城内,而在其外围的‘镇水兽’之下。北海琼华岛上的永安寺白塔,其基座之下可能藏有密道。”
次日清晨,借着晨雾的掩护,一行人扮作游客进入北海公园。登上琼华岛,仰望巍峨的白塔,金一诺手中的紫金双珠发出了明显的灼热感。
安倍玄信借助罗盘,很快在塔基背阴面找到一处被藤蔓遮掩的古老螭首石雕。当紫金双珠的光芒照射到螭首口中所含的石珠时,石珠微微向内凹陷。
伴随着几乎微不可闻的机括声,螭首下方的石板悄然滑开,露出一个向下延伸的幽深石阶。一股混合着千年尘封气息与微弱能量波动的冷风,从地底深处缓缓涌出。
金一诺与何静对视一眼,率先迈步而入。星轨计划的序幕,就在这通往地心的第一步中,悄然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