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哲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分享竟然火了。而且火得一发不可收拾。
吴哲在班里的地位直线上升,一跃成为了大家的“知心哥哥”。
以前大家找他大概率是借个笔记,或者问句“这道题选c还是d”;现在大家找他开场白往往变成了:“哲哥,我有心事……”
起初,这种咨询还偷偷摸摸,比如课间操结束大家往回走的路上,会有个男生鬼鬼祟祟地凑到吴哲身边,压低声音说:“哲哥,最近我老觉得那个谁……就隔壁班那个扎马尾的,她老看我,你说我是不是得专注学习,不能早恋啊?”
吴哲淡定地回了一句:“放心,那是高度近视没戴眼镜,她在看你背后的食堂菜单。”
男生恍然大悟,一脸“原来如此”,然后屁颠屁颠地背公式去了。
再比如晚自习课间,会有女生拿着一道做错的数学题假装请教,实际上眼圈红红的:“哲哥,我这次测验又退步了十名,我妈昨天电话里叹气了,我觉得我对不起他们吃的每一粒米……”
“你妈叹气可能是因为昨天买菜贵了,或者是电视剧大结局悲剧了,别把全世界的锅都往自己背上扣。你现在的任务是把这道题弄懂,而不是去演苦情戏。来,你看这步辅助线……”
杨明宇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知道,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不是什么精神疾病,而是一种情绪的堵塞。他们不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只需要一个同龄人听他们发发牢骚,给他们一个情感的宣泄口。
吴哲就是那个最好的“树洞”。
“吴哲,”一天放学后,杨明宇叫住了正准备回家的吴哲,“我看最近找你‘看病’的人挺多啊,生意兴隆?”
吴哲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老师您别拿我开涮了,都是些瞎聊。”
“瞎聊也是一种治疗。”杨明宇正色道,“不过,我看你这游击战挺累的,而且有些同学脸皮薄,不好意思当面找你。咱们不如正规化一点?”
“正规化?”吴哲愣了,“老师,您不会真要给我挂个牌,收挂号费吧?”
“想得美!我是说,咱们可以搞个‘心灵驿站’。”
第二天,14班教室后面的图书角发生了变化。
原本堆放杂物的一张小书桌被清理了出来,摆着几本杨明宇精选的心理学读物,像什么《被讨厌的勇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非那时候的书,但真的很有用。)。
最显眼的是桌角放着的一个信箱。
信箱被马丽画上了可爱的涂鸦,正面画着一直张大嘴巴的卡通怪兽,下面写着几个大字:“烦恼投递处——所有的不开心,我吃掉!”
杨明宇在班会上正式宣布:“从今天起,吴哲同学正式上岗。大家有什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烦恼,或者是想骂人的话,都可以写在纸条上扔进这个信箱。可以匿名,也可以实名。吴哲同学会定期开箱,如果是匿名的他会把回复贴在旁边的‘解忧墙’上;如果是实名的他会私下找你聊聊。当然,这一切都是保密的。”
“真的什么都能写吗?”张伟在下面起哄,“我想写我讨厌食堂阿姨手抖行不行?”
“行!”杨明宇大手一挥,“只要你不进行人身攻击,哪怕你写你讨厌班主任太帅,我也照单全收!”
“切——”全班一片嘘声,但气氛明显活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