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清晨总是来得格外早,寻常的这个钟点城市还在沉睡,但江城一中的校门口却早已是一片鼎沸的人声。
一辆崭新的五十座大巴车安静地停靠在路边,车头鲜红的横幅在晨风中微微招展——“江城一中高一(14)班‘晨曦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
这大概是江城一中建校以来最奇怪的一支出征队伍。没有鲜花,没有领导讲话,只有一群孩子的喧闹和一群操碎了心的家长们的唠叨。
“王昊!你那个瑞士军刀带了没有?妈给你准备的防过敏喷雾呢?还有那个驱蚊手环,戴上!快戴上!”王昊的母亲李芬,今天褪去了一身精干的套装,换上了一身便于活动的休闲装,但气场却丝毫未减。她手里拿着一张清单,正逐项核对着王昊那个几乎比人还高的登山包。
王昊被他妈折腾得满头大汗,一张俊脸皱成了苦瓜:“妈!您都念叨八百遍了!我这包里装的东西够我去非洲丛林里野外求生一个月了,咱们就是去个山村小学,用得着这么夸张吗?”
“夸张?这叫有备无患!”李芬柳眉一竖,从一个精致的小盒里拿出一个看起来就价值不菲的便携式滤水器,“还有这个,德国进口的,任何水源都能过滤成饮用水。记住了,除了咱们自己带的矿泉水,当地的水一口都不许喝,听见没有?”
周围的家长们看得是啧啧称奇,又羡慕又觉得好笑。这哪是去支教,分明是搬了个小型求生基地过去。
另一边,林天的父亲林建军则显得笨拙许多。他不像李芬那样能说会道,只是默默地帮儿子把一个塞得满满当当的旧书包背在身上,然后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沓被捏得有些潮湿的钞票硬要往林天手里塞。
“爸,我不要,杨老师说了,吃住都统一安排,用不着钱。”林天有些抗拒。
“拿着!”林建军眼睛一瞪分量十足,“山里不比城里,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或者想买点啥吃的,手里有钱,心里不慌。别听你们杨老师的,他那是公家的钱,咱不能啥都占公家便宜。”他强行把钱塞进了林天裤子的口袋里用力地拍了两下。
母亲张桂兰则红着眼圈,手里拎着一个巨大的保温桶:“儿啊,妈给你煮了十几个茶叶蛋,还有你最爱吃的酱牛肉,都在里头。路上饿了就吃,到了山里可就没这口福了……”
赵敏的父亲赵国强依旧是那个沉默的男人。他不像别的家长那样围着孩子团团转,只是远远地站着。赵敏走到他跟前轻声说:“爸,我走了。”
赵国强“嗯”了一声,眼睛在女儿身上打量了许久,然后伸出那只布满老茧的大手,没有放在女儿的头上,而是轻轻地拍了拍她身后的背包,沉声说:“到了那边别怕吃苦,也别跟人犟。凡事……多听杨老师的。”
杨明宇站在车门口像个经验丰富的导游,一边核对着学生名单,一边笑着应对家长们的各种“临终嘱托”。他看着眼前这幅离别场景,心中觉得温暖又好笑。这些曾经在家长会上激烈反对的父母们,此刻已经将所有的担忧转化成了最具体、最琐碎的爱。
“杨老师!我们家张伟就拜托您了!这孩子头脑简单,您多费心!”体育生张伟的母亲是个爽朗的妇女,嗓门洪亮。
“放心吧,张伟现在可是我们班的‘定海神针’,有他在,我心里才踏实呢。”杨明宇笑着回答。
张伟听了,立刻挺起胸膛,拍了拍自己结实的胸膛,对着他妈保证道:“妈您就瞧好吧!我保证把所有同学都安全带回来!”他这副模样惹得周围一阵善意的哄笑。
“杨老师,我们家陈静……她,她性子内向,要是有什么事,您多提醒她。”陈静的父母则显得小心翼翼,眼神里充满了不舍。
杨明宇的目光投向不远处的陈静。女孩今天穿了一件简单的白色t恤,扎着马尾,正微笑着和几个女同学说着什么。她的脸上,早已不见了当初那种怯懦和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恬静的自信。
“你们看,”杨明宇指了指陈静,“她现在已经不是那个需要人时刻提醒的小姑娘了。相信我,也请你们相信她,这次回来,她会让你们看到一个更大的惊喜。”
人员清点完毕,杨明宇拍了拍手,扬声道:“好了,各位同学,各位家长,时间不早了,我们准备上车出发!”
“上车喽!”学生们发出一阵欢呼,兴高采烈地走向车门。
离别的时刻终究还是来了。
“到了就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
“被子晚上要盖好!”
“钱别弄丢了!”
唠叨声,叮嘱声,告别声,混杂在一起。
杨明宇最后一个上车,他站在车门位置对着所有家长鞠了一躬。
“各位请放心。五十三个,我会一个都不少地给你们带回来!”
车门缓缓关闭,隔绝了车内外的两个世界。车内,是即将奔赴远方的兴奋与期待;车外,是父母们久久不肯离去。
大巴车平稳地启动,缓缓驶离了熟悉的地方。学生们的脸颊贴在冰凉的车窗上,用力地向后挥着手,直到父母的身影连同那个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街景,都渐渐缩小,最终消失在晨曦的薄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