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长安遗址公园覆着一层薄霜,清晨的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枝桠,在青砖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苏念唐蹲在唐代香料库遗址的木栅栏前,指尖轻轻拂过凝结在陶罐残片上的霜花,昨晚母亲教她调制的“寻梅香”还揣在棉服口袋里,清冽的梅香混着淡淡的松烟味,从绢布香囊的细孔中缓缓渗出,与遗址里千年沉淀的土腥气交织在一起,竟让她生出一种奇妙的时空叠印感——仿佛脚下的土地还残留着盛唐工匠搬运香料罐时的温度,而自己掌心的霜花,正与千年前某个清晨的霜色重合。
“念唐,该走了。”萧策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提着一个食盒,里面装着从附近老字号买的肉夹馍和豆浆。苏合香跟在他身边,正低头看着手机里的导航,屏幕上标记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位置,“上午我们去博物馆看唐代香料展,下午还要去拜访考古研究所的李教授,他说有新发现的唐代香具残件想让我们看看。”
苏念唐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碎霜,目光却仍落在那片遗址上。昨晚她熬夜整理了母亲写的《长安十二香:跨越千年的香韵》,书中记载着母亲在盛唐宫廷香料库工作的经历——那些关于分拣安息香、研磨沉香粉的细节,与眼前这些陶罐残片重叠在一起,让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报考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或许不只是因为父母的影响,更是血脉里对这片土地的本能亲近。“妈,您说这些陶罐里,会不会还藏着当年没用完的香料?”她指着栅栏里一个相对完整的陶罐,眼睛亮晶晶的。
苏合香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个陶罐的口沿还留着一圈浅褐色的痕迹,像是当年残留的香粉氧化后的颜色。她想起自己在盛唐时,常把调好的“瑞龙香”装在这样的陶罐里,罐口用浸过蜂蜡的绢布封严,以防香气散逸。“或许吧,”她笑着摸了摸女儿的头发,“不过就算有,也早就随着岁月散在土里了。但你看——”她指着陶罐内壁隐约可见的纹路,“这些手工拉坯留下的痕迹,还有罐底烧制时的火痕,都是比香料更珍贵的‘记忆’,它们能告诉我们,盛唐的香料是怎样被储存、被使用的,这就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啊。”
萧策将热豆浆递给女儿,接过话头:“就像我写《盛唐军事与香文化》时,要去查唐代兵书里关于‘行军香’的记载,还要对照考古发现的唐代军营遗址——只有把文字记载和实物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还原出最真实的历史。你以后学文化遗产保护,也要记住这一点。”他说这话时,眼神里带着几分欣慰,苏念唐注意到,父亲提起那本书时,指尖会不自觉地摩挲书脊上的烫金书名——那本书的封面是母亲设计的,用的是唐代缠枝莲纹,中间嵌着一小块从日本带回的唐代香料残片拓印,如今这本书就放在父亲的公文包里,昨天在国家图书奖颁奖礼上,父亲就是捧着它,说这本书是他和母亲“跨越千年的默契”。
车子驶进市区,街道两旁的梧桐树挂着零星的黄叶,苏念唐靠在车窗上,翻看着手机里自己拍的遗址照片。忽然,她翻到一张昨晚拍的月亮——一轮满月悬在香料库遗址的上空,陶罐残片在月光下泛着冷白的光,她当时还在朋友圈配了文字:“千年月色,同照香魂”。此刻再看,竟发现评论区里有一条来自大学专业课老师的留言:“下周上课可以带这些照片来,给同学们讲讲你对唐代香文化遗址的观察。”苏念唐心里一暖,手指飞快地回复:“好的老师,我还想带自己调的‘寻梅香’,让大家感受一下唐代香韵。”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香料展设在负一层,走进展厅的瞬间,苏念唐就被一股熟悉的香气吸引——那是“长安十二香”中的“郁金香”,母亲去年根据日本博物馆的残片样本优化过配方,此刻展柜里的复原件正放在一个唐代银质香球里,香气透过香球的镂空花纹,在展厅里缓缓流动。展柜旁围着一群游客,一位穿着汉服的讲解员正拿着扩音器介绍:“这种‘郁金香’并非我们现在常见的郁金香,而是来自西域的一种香料,在唐代主要用于宫廷宴会和祭祀,《唐六典》中记载,每年西域诸国都会向朝廷进贡这种香料……”
苏念唐悄悄走到展柜前,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寻梅香”囊,轻轻放在展柜玻璃上。奇妙的是,当“寻梅香”的气息与“郁金香”的香气相遇时,两种香气竟没有相互掩盖,反而融合成一种温润的香气——既有“郁金香”的馥郁,又有“寻梅香”的清冽,像是盛唐的繁华与现代的清雅在空气中对话。“这两种香很配。”一个声音在身边响起,苏念唐回头,发现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唐代香料图谱》,“小姑娘,你这香是自己调的?”
“是啊爷爷,”苏念唐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握紧香囊,“我妈是‘长安十二香’的传承人,我跟着她学了点基础的制香技艺。”老人眼睛一亮,指着展柜里的“郁金香”说:“我研究唐代香料四十年了,你这香里加了松烟吧?唐代的‘梅香’就常用松烟调和,既能突出梅的清冽,又能让香气更持久——你妈妈是不是参考了《香乘》里的记载?”
苏念唐惊讶地看向母亲,苏合香正好走过来,笑着对老人说:“您说得对,确实参考了《香乘》卷十二的‘雪中梅香’配方,不过加了点现代的工艺改良,让松烟味更淡一些,更符合现代人的嗅觉习惯。”老人激动地握住苏合香的手,从包里掏出一支钢笔:“我是西北大学历史系的退休教授,姓陈,一直想找‘长安十二香’的传承人聊聊,没想到今天在这里遇到了!你们复原的‘郁金香’解决了我多年的疑惑——之前我总觉得史书记载的‘郁金香气如蜜’不对,直到闻到你们的复原件,才知道是自己对香料的认知有偏差。”
萧策见他们聊得投机,便拉着苏念唐走到另一边的展柜前,那里陈列着一件唐代铜制香篆炉,炉身上刻着精美的宝相花纹,炉底还留着当年使用过的香篆痕迹。“你看这个香篆炉的尺寸,”萧策指着炉口,“直径正好三寸,和唐代宫廷用的‘三寸篆’完全吻合。当年我在长安时,见过苏合香用这样的香篆炉调香,她总说,香篆的大小、香粉的松紧,都会影响香气的散发——就像行军打仗时,阵型的疏密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苏念唐凑近展柜,用手机拍下香篆炉的细节,忽然注意到炉底的刻字——那是一个模糊的“苏”字,和昨天在遗址看到的陶罐残片上的刻字很像。“爸,您看这个‘苏’字,会不会是妈妈当年刻的?”萧策仔细看了看,摇了摇头:“这个‘苏’字的笔画更圆润,应该是唐代民间工匠的刻字,但也说不定,或许是某个和你妈妈一样叫‘苏’的制香人留下的——盛唐时叫‘苏’的制香师不少,就像现在叫‘李’‘王’的人多一样。”
中午在博物馆附近的餐馆吃饭时,陈教授特意赶来,还带来了自己珍藏的《唐代香谱》手抄本。泛黄的宣纸 pages 上,用小楷写着各种唐代香料的配方,有些地方还贴着陈教授年轻时收集的香料标本——有来自西域的安息香碎末,有岭南的沉香木片,还有江南的桂花蜜结晶。“这本手抄本送给你,”陈教授将书推到苏念唐面前,“我没有子女,这些年收集的资料也没人继承。你学文化遗产保护,又懂制香,正好能让这些资料发挥作用。”
苏念唐捧着沉甸甸的手抄本,指尖拂过页边的磨损痕迹,忽然想起昨晚母亲对她说的话:“传承不是把东西锁在柜子里,而是让它活在当下——就像‘长安十二香’,不是复原出来就完了,而是要让它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多美。”她抬头看向陈教授,认真地说:“陈爷爷,谢谢您!我会把这本手抄本里的配方整理成电子版,还会结合‘长安十二香’的复原经验,写一篇关于唐代民间制香工艺的论文,等发表了一定先给您看。”
下午拜访考古研究所的李教授时,苏念唐又有了新收获。李教授展示的新发现香具残件,是一个唐代青瓷香盒的盖子,上面刻着一幅完整的“合香图”——画面上有三位工匠,一位正在研磨香料,一位在调配香粉,还有一位在将香粉填入香模,旁边的架子上还摆着各种香料罐和香具。“这幅‘合香图’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唐代制香场景刻画,”李教授指着画面,“你看这位研磨香料的工匠,手里的研钵和你妈妈工作室里的唐代研钵复原件几乎一样,还有这个香模,和‘长安十二香’中‘麝香’的香模形制完全相同。”
苏念唐拿出手机,将“合香图”拍下来,又对照着母亲工作室里的研钵照片,一点一点地做笔记。萧策站在一旁,看着女儿认真的样子,悄悄对苏合香说:“你看她,像不像当年在盛唐合香居跟着你学调香的小徒弟?”苏合香笑着点头,目光落在苏念唐手边的《唐代香谱》上,手抄本的 pages 间夹着一片干枯的桂花,是去年秋天在庭院里采摘的,如今正与唐代香盒上的花纹相映成趣——千年的时光,仿佛就在这一页书、一片花、一缕香之间,悄然流转,又静静沉淀。
离开考古研究所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车子驶在回酒店的路上,苏念唐靠在车窗上,翻看着白天拍的照片和笔记,忽然对苏合香说:“妈,明年暑假我想带同学们来长安遗址公园做研学,我们可以组织大家模拟唐代制香,还可以结合考古发现,给大家讲‘长安十二香’的故事。”苏合香摸了摸她的头:“好啊,妈妈的工作室可以提供香料和工具,你爸爸还可以给大家讲唐代军事里的香文化——就像他书里写的,‘香不仅是生活的点缀,更是历史的密码’。”
萧策从后视镜里看了一眼女儿,笑着补充:“我还可以带你们去看唐代军营遗址,那里还能找到当年士兵用‘行军香’的痕迹——去年考古队在那里发现了一个铜制香斗,和我当年在盛唐时用的一模一样。”苏念唐兴奋地坐直身子,拿出笔记本写下:“暑假研学计划:1. 长安遗址公园模拟唐代制香;2. 陕西历史博物馆看香料展;3. 唐代军营遗址考察‘行军香’痕迹……”
车窗外的路灯次第亮起,暖黄的灯光透过车窗,落在苏念唐的笔记本上。她低头看着自己写下的字迹,又看了看身边正在讨论研学细节的父母,忽然觉得,自己手里握着的不只是一支笔,更是一把打开千年历史的钥匙——而那把钥匙的密码,就藏在“长安十二香”的香气里,藏在唐代香具的纹路里,藏在每一个像陈教授、李教授这样为传统文化坚守的人心里,更藏在自己这样年轻一代的血脉里。
回到酒店房间,苏念唐将《唐代香谱》手抄本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桌上,又从口袋里掏出“寻梅香”囊,放在手抄本的封面上。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香囊和书页上,清冽的梅香在房间里缓缓弥漫。她拿出手机,给大学专业课老师发了一条消息:“老师,我觉得我找到毕业论文的方向了——《唐代民间制香工艺与现代传承研究》,结合新发现的香具残件和《唐代香谱》手抄本,应该能写出有价值的内容。”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苏念唐抬头看向窗外的月亮——和昨晚在长安遗址看到的一样圆,一样亮。她忽然想起父亲在《盛唐军事与香文化》序言里写的一句话:“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香气的记忆,它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当下的我们相遇,然后在新的时代里,开出新的花。”此刻,这句话像一缕温暖的香,轻轻落在她的心上,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用青春的力量,守护千年的香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生长,继续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