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两个字清晰地传入耳中,明衍眼中全是惊喜。
这还是云栖第一次喊出这个称呼。
他克制不住翻涌的情绪,摩挲着她的手背,在她唇上落下一吻:“老婆,我爱你,记得想我。”
楚怀瑾搓了搓胳膊:“唉,要不栖栖你也跟着一起去吧?就我一个人跟着主人,我心里怕怕的……”
他这话一出,瞬间打破了旖旎的气氛。
云栖哭笑不得:“胡说什么?干一行爱一行,我现在可是大帅夫人,守好后方便是我的职责和战场。”
明衍冷冷瞥了楚怀瑾一眼,原本还想再跟云栖温存片刻的心思,也只好按下。
他抬手,理了理她被晨风吹拂的碎发:“我走了,你在家一切小心。”
说完,他不再犹豫,转身走向等待已久的军车。
楚怀瑾也赶紧跟云栖和父母道别,小跑着跟了上去,在经过周婉清身边时,脚步顿了顿,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胡乱点了下头,便匆匆爬上了车。
车队在晨曦中缓缓启动,驶出城门。
自大军开拔后,城内的气氛一日比一日紧张。
报纸上关于邻省战况惨烈的报道,以及源源不断涌入的难民带来的惊恐叙述,都让城中百姓人心惶惶,担心那战火很快便会烧到自家门口。
就连已经退出商会,如今在帮云栖处理一些文书和联络事务的云鹤鸣,也忍不住一天要问上好几回前线的情况。
云栖反而异常镇定,并非不关心,而是对明衍和楚怀瑾的能力,有着绝对的信心。
她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场无声的战争:稳定后方,筹措资源,清除内患。
两个月过去,城内突然开始流传起关于明衍的不利言论 ——
说他打仗是假,借机敛财才是真,还有的说他土匪本性难移,根本不懂打仗,带着兄弟们去送死,更恶毒的,甚至暗示他可能与倭寇有勾结。
这些谣言传播速度极快,明显背后有人推波助澜。
云栖暗中彻查,很快,几个主要的谣言散布者被揪了出来。
顺藤摸瓜,竟然清理出了一波被倭寇收买,潜伏在城内的叛徒和内奸。
云栖手段雷厉风行,该抓的抓,该处理的处理,毫不手软。
然而,人心中的恐慌和对明衍的不信任,却不是轻易能消除的。
毕竟,他“土匪头子”的出身,始终是某些“正统”人士心中的一根刺。
城内依旧弥漫着一种惶惶不安的气氛。
就在大家焦灼的等待中,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电报、电话和奔走相告的人们,迅速传遍了全城——
“大捷!邻省大捷!”
“明大帅率领我军,以少胜多,重创倭寇主力!”
“倭寇先头部队被全歼,残部已仓皇溃逃!”
街头巷尾,人们脸上多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激动与狂喜。
那些之前传播得沸沸扬扬的谣言 ——
什么携款潜逃?什么不懂打仗?什么与倭寇勾结?
在战绩面前,不攻自破。
舆论风向瞬间逆转。
“以前是土匪怎么了?现在是打倭寇的大英雄!”
“有明大帅在,咱们城肯定安全了!”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两个月过去。
前线战报如雪片般飞回,明衍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不仅成功将倭寇彻底逐出邻省,更是一路高歌猛进,边打边收编沿途零散武装和踊跃参军的爱国志士,竟在短短时间内接连收复了三处失地。
捷报频传,明衍“战神”之名响彻大江南北,其麾下军队也如同滚雪球般越发壮大。
然而,胜利的背后是日益加剧的压力。
倭寇接连受挫,被逼急了狗急跳墙,开始从各处调集重兵,集结主力,试图与明衍这支异军突起的“组合军”进行决战。
前线战事陡然升级。
随之而来的,是物资的极度匮乏,弹药、药品、粮食……什么都缺。
云栖以大帅夫人的名义,广发请柬,召开了一场紧急的抗战募集大会。
受邀前来的,都是各地有头有脸的商会会长、富商巨贾。
大会设在大帅府的议事厅内。
云栖穿着一身素雅的旗袍,未施粉黛,却自有一股沉静力量。
她站在台上,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开门见山,剖析当下的局势:“诸位都是经商之人,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倭寇肆虐,山河破碎,若国不国,家不成家,诸位纵有万贯家财,又能何处安放?何谈生意兴隆?”
“发国难财者,或许能得一时的利,但失的是根基,是子孙后代在这片土地上的立足之地!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骨子里都是爱国的,都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挺过这场劫难,重现太平盛世。”
“要想安安稳稳地做生意,就必须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有心力、有余力去买卖消费。所以,消灭倭寇,保家卫国,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云栖指向旁边准备好的一本烫金册子:“今日诸位所出之力,无论多寡,都将记录在这‘功德簿’上,不仅前线将士铭记,历史也会铭记各位在民族危难之际的义举。”
她一说完,早已通过气的楚世铮立刻朗声道:“我楚家,愿捐献大洋五万,药品若干,支援前线!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紧接着,周世昌也站了起来:“我周家,愿捐献大洋三万,黄金千两!略尽绵力!”
有人带头,台下原本观望的人们,心思也活络起来。
想想明衍如今如日中天的声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有云栖夫人所说的那本象征着荣誉,和未来可能“回报”的功德簿……
很快,响应者越来越多。
“我捐两万!”
“我捐五千,外加粮食百石!”
“我厂里可加紧生产军需被服!”
现场气氛热烈起来,苏歆柔坐在一旁,亲自执笔,在功德簿上认真记录下每一笔捐赠。
这场募集大会,不仅筹集到了巨额的款项和物资,更是一次成功的舆论动员。
周婉清如今已是城内一家进步报社的记者,她用相机拍下了云栖演讲、楚周两家带头捐款以及众人踊跃响应的场景。
很快,一篇题为《商贾之义,汇聚洪流——记明夫人主持抗战募集大会》的报道,在报纸头版刊登。
文章描述了大会盛况,并附上了现场照片,以及功德簿名单,并大力号召更多人支援前线。
该报道引起了巨大反响,更多原本置身事外的富商大户,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云栖,表示愿意捐钱捐物。
云栖对此,一一亲自过问,详细记录,并登报公开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