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这颗曾经寄托着人类星际殖民梦想的红色星球,如今已彻底沦为一座巨大的、燃烧着的坟墓。赤色的地表被密集的陨坑、扭曲的金属残骸和焦黑的能量灼痕覆盖,稀薄的大气中弥漫着未散的等离子尘埃和血腥味。环绕其运行的,不再是充满希望的探测器,而是由战舰碎片、冻结的血珠和破碎尸骸组成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星环。
长达数月的残酷消耗战,将火星轨道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地球联盟依靠着“镇星塔”的区域防御加持、层层叠叠的机动雷场、以及将士们用生命铸就的顽强防线,硬生生地将帝国舰队主力钉死在这片空域。每一天,都有耀眼的火球在真空中无声绽放,那是战舰殉爆的光芒;每一刻,都有密集的射线和实体炮弹如同暴雨般交织,将冰冷的宇宙空间炙烤得灼热。
然而,战争的天平,终于在鲜血与钢铁的极致消耗中,开始发生微妙的、却是决定性的倾斜。这倾斜的根源,并非来自某件超级武器的横空出世,也非某位强者突破境界的力挽狂澜,而是源于一个最基础、也最致命的战争要素——后勤。
格伦塔帝国引以为傲的、横跨数十光年的庞大疆域,此刻成为了它最大的负担。从帝国核心星域到遥远的太阳系前线,这条漫长的补给线,如同一条暴露在荒野中的脆弱动脉,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和侵蚀。
数万光年的距离,意味着即便是帝国最先进的超光速运输舰队,完成一次往返也需要以“月”为单位的时间。这漫长的航程,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时间成本,更意味着无数的风险窗口。地球联盟的“伏羲”AI,结合星灵共同体共享的部分星图以及自身侦查网络,早已将帝国主要的补给航线、跳跃节点摸得一清二楚。由高速驱逐舰和精通空间隐匿的元初门修士组成的“破交舰队”,如同幽灵般游弋在帝国补给线的外围。他们从不与帝国护航舰队正面交锋,而是像最狡猾的鬣狗,专门盯上落单的、或因引擎过载而速度减缓的运输船。一次成功的突袭,往往意味着前线帝国舰队急需的数千吨高纯度能源晶块、数万发重型炮弹、或者一整船替换的引擎部件化为乌有。这种“蚂蚁啃大象”式的破交战,积少成多,对帝国前线物资储备的消耗是惊人的。
根据“燎原”计划,联盟情报部门通过自由联盟的中介,将一些关于帝国运输船队行程、护航力量的“匿名情报”,巧妙地“泄露”给了一些活跃在帝国边境、以劫掠为生的太空海盗,以及某些对帝国心怀不满的异族武装。这些势力或许不敢正面抗衡帝国,但在有利可图且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丝毫不介意扑上来咬一口肥肉。于是,帝国后勤部门的官员们惊恐地发现,除了地球联盟的正规破交舰队外,一些原本应该“安全”的次级航线上,袭击事件也莫名其妙地增多了。虽然单次损失不大,但这种无处不在的骚扰,极大地拖延了补给效率,增加了护航成本,让本已漫长的补给线更加雪上加霜。
克里克族“自由锻炉”抵抗组织,在接收到地球联盟秘密输送的、经过伪装的精密仪器和破坏技术后,开始了更加大胆的行动。他们在生产的战舰备用零件内部,刻蚀上极其微小的、能够引发现代检测设备共振紊乱的符文;在能量电池的稳定剂中添加了微量的、会在特定能量频率下加速衰变的同位素。这些动了手脚的物资,混在正常的补给中,穿越漫漫星海,被送上帝国的前线战舰。起初,这些问题微不足道,难以察觉。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装备的持续高负荷运转,这些问题开始集中爆发:护盾发生器莫名过载、引擎出力不稳、精密火控系统偶尔失灵……这些看似偶然的“机械故障”,在激烈的战场上,往往就意味着战舰被击毁、任务失败。帝国后勤和维修部门被这些层出不穷的“小毛病”搞得焦头烂额,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追溯到根源,只能归咎于“长途运输损耗”和“地球人的诡异手段”。
当后方的补给困难传导至火星前线时,其影响是立竿见影且致命的。
帝国前线舰队的指挥官们,开始频繁地向后方发送措辞越来越急迫的求援信号。能源储备下降到了危险线,许多战舰不得不降低巡逻强度和护盾功率以节省消耗;各类弹药的库存,尤其是对“镇星塔”护罩有特效的重型穿甲弹和等离子鱼雷,已经见底;受损战舰的维修进度大幅滞后,因为关键的替换部件要么还没运到,要么运到了却发现是带有“暗伤”的次品。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如同一个饭量惊人的巨人,却患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其战斗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
帝国的士兵们,无论是碳基的格伦塔人还是其他附庸种族的炮灰,都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从前那种铺天盖地、仿佛无穷无尽的火力覆盖变得稀疏了;战舰的性能似乎没有以前可靠了;受伤后,等待救援和转运的时间变得漫长而绝望。更重要的是,来自后方的家书和补给品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上级不断下达的、要求“节约”、“克服困难”的命令。一种无形的恐慌和疲惫感,如同瘟疫般在帝国军队中蔓延。他们远道而来,是为了征服和掠夺,而不是在这片陌生的星域,打一场看不到尽头、连饭都吃不饱的烂仗!反观地球联军,虽然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他们是在保卫家园,背后就是地球,补给线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后方民众的支持源源不断。此消彼长之下,帝国军队的士气,已然跌穿了冰点。
由于物资匮乏和士气低落,帝国前线指挥官的战术选择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保守。他们再也无法组织起早期那样豪迈的、不计成本的全线猛攻。取而代之的,是小心翼翼的重点试探,或者是为了节省弹药而进行的、效果不佳的骚扰性炮击。他们甚至开始忌惮地球联军小股部队的主动出击,因为每一次接战,都意味着本已紧张的能源和弹药储备的进一步消耗。战争的主动权,在不知不觉中,正从进攻方的手中,悄然滑向防守方。
昆仑山,地球联盟最高指挥中心。
王也负手立于巨大的星图前,目光深邃地凝视着代表火星战场的那片依旧猩红的光点区域。他周身气息圆融,与整个地球的灵脉隐隐共鸣,仿佛能听到亿万生灵的呼吸与心跳。
“陛下,”李肃的身影通过全息投影出现,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综合前线所有情报单元反馈,以及‘伏羲’对帝国舰队能量信号和机动模式的持续分析……可以确认,帝国攻势的峰值已经过去,其整体战力评估下降超过百分之三十七,并且仍在下行通道中。”
王也微微颔首,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只有一种尽在掌握的平静。“疖子,终于到了出头的时候了。帝国的‘气’,已经开始散了。”
他看得很清楚。战争的本质,打的就是资源,是意志,是组织度。在这几个方面,凭借全球一体化体制和修真科技结合的地球联盟,已经顶住了帝国最凶猛的三板斧,并且开始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潜力。帝国那漫长的补给线,不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其统治结构臃肿、内部矛盾丛生的集中体现。
“传令前线,”王也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自即日起,防御策略调整为‘弹性反击’。允许各防御节点指挥官,在确保防线核心稳固的前提下,组织精干力量,对呈现疲态或补给不足的帝国分舰队,发起有限度的、短促的反突击。目标不是歼灭,而是进一步消耗其有生力量,打击其残存士气。”
这道命令,如同给已经磨利了爪牙的猛虎,松开了最后的锁链。
很快,火星防线的地球将士们发现,帝国的炮火似乎不再那么密集了,敌人的巡逻范围也在收缩。而当他们按照新的指令,小心翼翼地派出由高速战舰和精英机甲小队组成的突击群,试探性地咬向一支明显显得有些“迟钝”的帝国巡洋舰分队时,预想中的猛烈反击并未到来。那支帝国巡洋舰竟然在象征性地抵抗了几下后,主动后撤了!甚至抛弃了一些受损的、或许是因为缺乏备件而无法及时修复的辅助舰只!
一次,两次……越来越多的局部反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虽然战果不大,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却让所有前线官兵热血沸腾!
“他们不行了!”
“帝国的弹药见底了!”
“兄弟们,轮到我们反击了!”
压抑了数月的怒火、牺牲带来的悲愤,在这一刻,化作了汹涌澎湃的战意。地球联军的士气,如同被压抑到极致的弹簧,开始了强劲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