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渊城的崛起,如同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其现有的疆域范围。
阵斩颜良的赫赫武威,新城建设的惊人速度,惠民医馆的仁心仁术,乃至市井间流传的“分田亩、重才干、轻徭役”的种种政策,都像是一个个充满诱惑的磁极,吸引着四面八方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们。
这其中,有挣扎求存的流民,有寻求庇护的工匠,也有一个以往绝不会将目光投向这等“新兴势力”的群体——怀才不遇的寒门士子,以及诸多身怀一技之长却无处施展的落魄之人。
他们或许读过几年书,胸有韬略,却因出身卑微,被高门大族把持的举荐制度挡在门外;他们或许精通某种技艺,却因战乱或缺乏赏识而潦倒落魄;他们或许是经历过战火淬炼的老兵,解甲归田后却发现无所适从。
潜渊城的存在,尤其是那面被高高竖起,由袁大山亲自拟定的“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的招贤旗号,如同在黑暗的世道中点燃了一束希望之火,微弱,却足够明亮,吸引着这些“飞蛾”不顾一切地扑来。
负责此项工作的,正是日渐成熟干练的李丽丽。
她被正式任命为“招贤馆”主事,全权负责人才的招募,初步筛选和安置工作。
经过洛阳之行和城内诸多事务的历练,她的魅力(85+)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是那个只会传令的小丫头,而是变得落落大方,言辞得体,亲和力十足。
招贤馆就设在城主府旁一处显眼的院落,每日里门庭若市。
李丽丽亲自坐镇,带着一批口齿伶俐,心思灵敏的助手,接待着形形色色前来投奔的人。
她并不直接以貌取人,也不会因对方衣衫褴褛而轻视,总是耐心地倾听每个人的经历和诉求,仔细记录下他们自述的特长。
对于有真才实学或者特殊技能的人,她会发放一块特制的“候试木牌”,安排他们接受下一步的考核或面试。
这一日,招贤馆内依旧人头攒动。
一位穿着洗得发白儒袍,面色略显憔悴的中年文士,正激动地对李丽丽阐述着自己的政见:
“…故明主之治,当重农桑,轻赋敛,赏罚分明,任人唯贤…在下虽不才,于刑名钱谷之事,略有心得…”
他显然经历过多次碰壁,言语间带着一丝急切和不自信。
李丽丽微笑着听完,递给他一块木牌:
“先生所言甚有见地。请持此牌,三日后至政务厅,周将军将会亲自考核先生关于户籍管理与赋税统筹之策。”
文士接过木牌,看着上面刻着的“政务候试”字样,手都有些颤抖,连声道谢,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另一边,一个身材壮实,手指粗糙布满老茧的汉子,正操着浓重的口音比划着:
“…俺、俺会打铁!会锻刀!俺爹是并州军械坊的老师傅,俺的手艺不比谁差!就是…就是官府嫌俺家没门路,不让俺进坊…”
李丽丽立刻唤来一名助手:“带这位师傅去张三铁部长那边的工坊考核区,试试他的手艺。”
又有一位沉默寡言,但眼神锐利如鹰的老者,只是默默递上了一张自己绘制的,极其精细的周边山河地势图,标注了所有水源、小路、险隘。
李丽丽见状,心中一惊,立刻判断这是人才,亲自将一块“参谋候试”的木牌交到他手中,让他去寻柳如梦。
类似的情景,每天都在招贤馆上演。
李丽丽以其独特的亲和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如同一个高效的过滤器,将真正有潜力的人才筛选出来,引导向最适合他们的领域。
而最终的决定权,往往在袁大山手中。
他对于人才的渴望是发自内心的,深知这是潜渊未来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
【内心oS: 人才!都是人才啊!可能属性不高,大多在50-70之间,但架不住数量多、领域广啊!基层官吏、技术工匠、参谋文书、低层军官…这些才是统治的基石!高门大户的名士咱请不来,也不稀罕!这些寒门子弟,只要给机会,就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
他经常会抽出时间,亲自面试一些被李丽丽和各部门主管推荐上来的佼佼者。
在政务厅,他会考核那些寒门士子对具体政务的处理思路,不看重虚言浮夸,只注重务实和可操作性。
在工匠坊,他会观看匠人们现场操作,对于有创新想法或手艺特别精湛的,不吝赏赐和提拔。
在军营,他会让那些退伍老兵或自荐的勇武之士演示武艺、阵型,甚至亲自下场切磋两招。
他的面试方式也往往别具一格,有时会抛出一些超越时代的问题,比如“如何能让田地产出更多粮食?”“若遇大旱,如何保障水源?”“如何快速将物资运往百里之外?”。
虽然大多数回答不尽如人意,但偶尔也会有一两个思路清奇,颇具可行性的答案,让袁大山眼前一亮,立刻予以重用。
【内心oS: 嘿嘿,这就叫大海捞针!总能捞到几个宝贝!就算捞不到,充实基层也是极好的!】(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
在这种空前开放和务实的人才政策下,潜渊城的人才储备以惊人的速度膨胀起来。
大量属性在50-70之间的寒门才俊被吸纳进来,他们或许没有历史名将那般耀眼的属性,但他们充满干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对给予他们机会的潜渊城和袁大山充满了感激和忠诚。
他们被充实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精通文书计算的寒门士子进入了梅如水的度支司或协助周一木处理军务公文;
手艺娴熟的工匠加入了张三铁的工坊,成为了技术骨干,甚至有人改进了风箱和淬火工艺;
经验丰富的退伍老兵被编入军队,担任基层教官或士官,将宝贵的实战经验传授给新兵;
甚至还有懂农事的、会兽医的、通晓各地风俗方言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如同溪流汇入大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着光和热。
潜渊城的统治机器,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变得更加高效、专业和稳固。
一种积极向上,唯才是举的氛围在城市中形成,极大地增强了凝聚力和吸引力。
李丽丽忙碌着,却也快乐着。
看着一个个落魄而来、最终焕发新生的人们,她感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
招贤馆,真正成为了潜渊城吸纳八方英才的枢纽。
袁大山站在城主府的高处,望着这座日益繁荣、充满生机的城市,心中豪情万丈。
【内心oS: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寒门子弟,就是老子的星星之火!也许现在还不不起眼,但只要给他们平台,给他们机会,未来未必不能涌现出堪比历史名臣名将的人物!潜渊的根基,越来越厚了!】(目光长远,信心十足)
潜渊城,这座草根建立的奇迹之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气度,悄然编织着一张庞大的人才网络,为其未来的腾飞,积蓄着最为宝贵的资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