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散尽,锻造坊的烟囱就冒出了浓浓的黑烟。周顺抱着连发弩图纸,站在作坊中央的空地上,身边围满了经验最丰富的工匠 —— 有擅长打铁的王铁山,有精通木工的老木匠刘师傅,还有几个年轻力壮、手脚麻利的学徒。
“大伙都仔细看看,这连发弩的关键在两处:一是发条装置,二是供箭机构。” 周顺把图纸铺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用炭笔在上面圈画,“发条得用能反复受力的精铁,不然射个三五次就松了;供箭机构的槽道得打磨得比头发丝还匀,不然箭容易卡壳。”
王铁山蹲在图纸前,手指顺着发条的线条摸了摸,眉头皱了起来:“周师傅,咱们现在用的精铁,纯度也就七成,怕是撑不住这么大的劲。上次打长刀还行,做发条…… 说不定射两次就断了。”
这话一出,工匠们都安静下来。谁都知道,精铁纯度是硬伤 —— 北境的铁矿多在黑石山脉,之前开采的矿石杂质多,炼出来的铁脆得很,想做能反复拉伸的发条,确实不够格。
“精铁的事,我已经让人去查了。” 陆辰的声音从作坊门口传来,他刚从城外的铁矿勘探队回来,脸上还沾着点泥土,“黑石山西边发现了一处新矿,矿石里的铁含量比之前的高两成,今天就能开始开采。另外,我让人在熔炉里加了些石灰石,能把矿石里的杂质沉下去,炼出来的精铁纯度能到八成五。”
工匠们一听,都松了口气。刘师傅连忙问道:“王爷,那供箭机构的槽道咋办?咱们现有的车床,最多只能磨到半寸宽的误差,这图纸上要求的是半分,差得太远了。”
陆辰走到车床旁,拍了拍床身:“之前的车床是手摇的,力道不均匀,磨出来的槽道自然不匀。我让人改了改,把脚踏板和车床连起来,脚踩发力,比手摇稳当,再换个细点的磨头,应该能达到要求。”
说干就干。工匠们分成两组,一组跟着王铁山去炼新精铁,一组跟着刘师傅改造车床。陆辰没走,留在作坊里帮着出主意 —— 看到王铁山炼铁时火候不好把握,他就教工匠们用泥土做个简易的温度计,根据泥土的颜色判断温度;看到刘师傅改造车床时齿轮咬合不紧,他就建议在齿轮上刻上细齿,增加摩擦力。
三天后,第一块合格的精铁炼了出来。王铁山拿着精铁,用锤子敲了敲,声音清脆得很:“成了!这铁够韧,做发条准行!” 他立刻带着徒弟,按照图纸上的尺寸,把精铁锻造成螺旋状的发条,再用砂纸细细打磨边缘,防止划手。
又过了两天,改造后的车床也试好了。刘师傅把一块黄铜固定在车床上,脚踩着踏板,转盘匀速转动,他拿着细磨头靠上去,黄铜上很快就出现了一条光滑的槽道。用尺子量了量,误差刚好半分,不多不少。
接下来就是组装。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把发条装进弩身,再把供箭的槽道安在上面,最后装上扳机。当第一把连发弩组装完成时,作坊里的工匠们都围了过来,眼睛里满是期待。
“我来试试!” 年轻的学徒小李自告奋勇,他拿起连发弩,往箭槽里装了十支箭,对准作坊外的靶子,扣下了扳机。“咻!咻!咻!” 箭一支接一支地射出去,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十支箭全射完了,有八支射中了靶心。
“好!太好了!” 工匠们欢呼起来,王铁山更是激动得拍了拍大腿:“这玩意比普通弩快三倍,以后对付蛮族骑兵,咱们又多了个厉害家伙!”
陆辰也点了点头,却没完全放松:“再试十次,看看发条会不会松。另外,箭槽得再磨光滑点,刚才最后两支箭射得有点偏,可能是槽道里还有点毛刺。”
工匠们立刻照做。果然,连续射了五次后,发条的弹力就弱了些,箭的射程也短了一截。王铁山琢磨了半天,在发条的末端加了个小卡扣:“这样能把发条固定住,就算弹力弱了,也不会滑得太快。”
又改了两天,终于做出了十把合格的连发弩。陆辰让人把这些弩送到精锐弩兵队,让他们熟悉手感,还特意叮嘱:“这弩是新家伙,别随便给外人看,训练时多留意,有问题随时跟周师傅说。”
夕阳西下时,陆辰站在作坊外,看着弩兵们训练的身影。连发弩的研发算是初步成功了,可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 蛮族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萧承煜也没彻底垮台,只有把北境的军事实力再提一提,才能应对接下来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