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的清晨,带着几分寒意。城西的粮仓外,几名士兵正搬运着粮食,准备分发到军营与百姓家中。近日,朝廷拨付的一批赈灾粮终于抵达,虽数量不多,却也能缓解不少压力。
陆辰站在粮仓门口,看着士兵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已有了盘算。萧承煜迟迟找不到他的把柄,必然会催促孙奎尽快行动,而赈灾粮,就是引蛇出洞的最好诱饵。
“张顺,你去告诉孙奎,让他负责赈灾粮的登记与分发,务必做到账目清晰,不得有半分差错。” 陆辰对后勤官张顺吩咐道。
张顺有些疑惑:“王爷,孙副将…… 他毕竟是前监军的旧部,让他负责赈灾粮,会不会出问题?”
“正是要让他出‘问题’。” 陆辰低声道,“你按我说的做,暗中记录他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账目往来,若有异常,立刻禀报。”
张顺虽不解,却还是领命而去。
孙奎接到命令时,心中又惊又喜。他正愁找不到机会向萧承煜表忠心,负责赈灾粮分发,简直是天赐良机 —— 只要克扣一部分粮食,就能当作 “投名状” 交给萧承煜,还能借此栽赃陆辰,说他私吞赈灾粮。
当晚,孙奎便悄悄叫来心腹,在粮仓内偷偷克扣了两成赈灾粮,藏在粮仓后的隐秘地窖中。随后,他连夜写了一封密信,派人送给萧承煜的心腹李修,告知他克扣粮食的事情,并约定三日后在城外的破庙见面,将粮食交给李修,同时汇报军营的动向。
他不知道,这一切都被陆辰安排的暗哨看在眼里。张顺更是将粮食的出入账目记得清清楚楚,孙奎克扣粮食的数量、时间,都记录得明明白白。
第二日,赈灾粮开始分发。百姓们拿着粮袋,有序地排队领取。轮到柳家村的张老栓时,他接过粮食,掂量了一下,眉头皱了起来:“官爷,这粮食怎么比之前说的少了些?是不是称错了?”
负责分发的士兵是孙奎的心腹,不耐烦地说:“哪有什么错?朝廷就拨了这么多,能给你这些就不错了,别挑三拣四的!”
张老栓愣了一下,心中满是疑惑。周围的百姓也纷纷议论起来,不少人都觉得领到的粮食比预期少。消息很快传开,军营里的士兵也开始私下议论,猜测是不是有人克扣了赈灾粮。
陆辰得知消息后,没有立刻发作,只是让人 “无意” 中透露:“听说这次赈灾粮分发是孙副将负责的,账目好像有些不清楚,会不会是……”
这话很快传到了萧承煜的耳朵里。他心中一喜,以为终于抓到了陆辰的把柄,立刻让李修去查。李修派人打听后,回来禀报:“殿下,据说是孙奎克扣了赈灾粮,还派人给您送了信,约定三日后在城外破庙见面。”
萧承煜眉头一皱:“孙奎?他怎么敢擅自克扣粮食?万一被陆辰发现,岂不是会连累我们?”
“殿下,或许孙奎是想借此向您表忠心,顺便栽赃陆辰。” 李修说道,“不如我们先去见他,看看情况,若是能拿到他克扣粮食的证据,既能控制他,又能借机弹劾陆辰私吞赈灾粮,岂不是一举两得?”
萧承煜沉吟片刻,觉得李修说得有道理,便点头同意:“好,三日后,你带人去破庙见他,务必小心,别被陆辰的人发现。”
三日后,夜幕降临。李修带着几名亲信,乔装成百姓,悄悄来到城外的破庙。破庙内一片漆黑,只有一盏油灯放在角落,孙奎早已在此等候。
“李大人,您来了。” 孙奎见李修进来,连忙上前,低声道,“粮食我已经准备好了,就在庙后的地窖里,两成,数量不少。另外,我还打探到,陆辰最近在秘密打造一种新兵器,好像和火药有关,威力很大,只是具体在哪里打造,我还没查到。”
李修眼中闪过精光:“好!粮食的事做得好,至于新兵器,你尽快查清楚,这可是扳倒陆辰的关键。” 他顿了顿,又道,“殿下说了,只要你能帮我们找到陆辰的把柄,日后定有你的好处。”
就在这时,破庙外突然响起一阵脚步声,紧接着,火把亮起,将破庙照得如同白昼。陆辰带着陈武、赵虎和数十名士兵,站在破庙门口,目光冰冷地看着里面的两人。
“孙副将,李大人,深夜在此密谈,不知在商议什么好事?” 陆辰的声音带着几分寒意,让孙奎和李修瞬间脸色惨白。
“陆辰!你…… 你怎么会在这里?” 孙奎浑身发抖,声音都在打颤。
李修强装镇定:“陆将军,我们只是偶然在此相遇,闲聊几句,你带着这么多士兵,意欲何为?”
“闲聊?” 陆辰冷笑一声,对身后的士兵道,“搜!”
士兵们立刻冲进破庙,很快便从庙后的地窖里搜出了克扣的赈灾粮,还在孙奎身上搜出了他写给萧承煜的密信,信中详细写了他如何克扣粮食、如何打探陆辰动向,以及想与萧承煜里应外合的计划。
“证据确凿,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陆辰拿起密信,对着孙奎和李修晃了晃,“孙奎,你身为镇北军副将,不思报国,反而勾结外人,克扣赈灾粮,意图谋害主将,该当何罪?”
孙奎瘫倒在地,面如死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李修则脸色铁青,他没想到,自己竟落入了陆辰的圈套。
“把他们带回去,严加看管,明日当众审讯!” 陆辰下令道。
士兵们上前,将孙奎和李修捆绑起来,押着离开了破庙。
回到住处,陆辰看着桌上的密信和赈灾粮的账目,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孙奎这个暗线,终于被揪了出来,接下来,就该轮到萧承煜了。他知道,明日的审讯,将是与萧承煜正面交锋的关键一战,容不得半分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