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中佐从未放弃对陈晓的怀疑。常规调查和秘密监视一无所获,这反而让他更加确信对手的狡猾和危险。他意识到,对付高桥晓这种高智商的敌人,必须使用更专业、更难以防范的手段。他需要一把更精密的手术刀,来解剖这只包裹完美的“毒苹果”。
几天后,梅机关迎来了一位新“同事”——一位戴着金丝眼镜、表情严肃、名叫竹内的会计学“专家”。黑木向小林弘树汇报时,理由冠冕堂皇:近期机关经费开支增大,特别是外勤和特殊行动经费使用存在一些“模糊地带”,为防止出现第二个“中村事件”,需要请专业人才进行一次全面的内部财务审计,规范流程,堵住漏洞。
小林弘树对“中村事件”心有余悸,虽然觉得有点兴师动众,但为了机关的“清白”和“效率”,还是批准了。于是,竹内“专家”带着他的小团队,堂而皇之地进驻了梅机关财务课旁边的一间办公室,开始了所谓的“例行经费审计”。
审计范围涵盖了过去一年的所有经费开支,重点是外勤、情报交易、线人费用等灰色地带较多的部门。战略情报协调小组自然也在此列。
竹内的工作看起来一丝不苟,极其专业。他约谈各部门负责人和经办人,仔细核对每一笔大额支出的凭证和票据,询问资金流向和报销理由。他的问题往往切中要害,角度刁钻,试图从财务流程中找到任何不一致的地方。
但当审计进行到陈晓负责的部门时,却遇到了铁板一块。
陈晓早就料到黑木不会善罢甘休,经济问题是最容易突破的方向之一。他早已将自己所有的“额外收入”通过李爷的渠道,洗得干干净净。那些小黄鱼变成了存在外国银行保险箱里的美元存单,用的是几乎无法追查的假名,或者变成了看似来自“老家”的零星汇款。而明面上,他部门的所有经费支出,票据齐全,理由充分,流程完全符合规定——他甚至比规定做得更细致,每次报销都附带详细的情况说明和分析价值评估,显得无比“专业”和“负责”。
竹内拿着放大镜,仔细核查了陈晓提交的所有报销单据和账目记录,甚至调取了银行流水进行比对(当然是那个唯一公开的正金银行账户)。结果令人失望——账目清晰得像教科书,每一分钱都能找到合理解释,甚至显得过于“清廉”和“规矩”。
竹内不死心,试图从陈晓手下几个分析员的经费使用上寻找突破口。但陈晓对下属的要求同样严格,所有支出必须事先申请、事后详细说明,票据不全一律自掏腰包。整个小组的账务,干净得让人无从下手。
约谈陈晓时,竹内推了推眼镜,问了一些极其专业和细节的财务问题,试图从对方的反应中找出破绽。
陈晓对答如流,不仅清晰地解释了每一笔经费的用途,甚至还能引申出该情报的价值和后续影响,完全是一副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对财务细节不甚关心但又严格遵守规定的技术官僚形象。他甚至还“善意”地提醒竹内:“竹内先生,我们分析部门更注重情报本身的价值,经费使用只是保障手段。如果流程上有什么可以优化的地方,还请不吝指教,我们一定改进。”
态度诚恳,无可挑剔。
几天后,竹内向黑木提交了审计报告的初稿。关于战略情报协调小组的部分,结论是:经费使用规范,票据齐全,账目清晰,未发现任何违规违纪现象。高桥副组长本人及其下属,财务行为极其谨慎和规范。
黑木看着报告,脸色铁青,半天说不出话来。他花费大力气请来的“专家”,非但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反而又一次证明了高桥晓的“清白”和“严谨”!
这简直是对他判断力的最大嘲讽!
“没有任何问题?一点都没有?”黑木不甘心地追问。
竹内摇摇头,语气带着一丝专业人士的无奈和肯定:“至少从账面上看,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是模范。黑木组长,或许……您确实多虑了?”
黑木挥挥手,让竹内离开。他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感到一阵深深的挫败和更大的疑惑。
完美,太完美了。
一个在情报分析上展现出惊人天赋、在人际斗争中风生水起的人,在财务上竟然也如此滴水不漏?
这本身就极不正常!
但他现在没有任何理由再继续调查下去。继续纠缠,只会让小林课长更加不满,让自己显得气量狭小、排除异己。
他只能眼睁睁看着高桥晓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条毒蛇,到底藏在哪里?他的弱点到底是什么?
黑木盯着窗外,目光阴沉。
审计的风波,看似以陈晓的又一次全胜而告终。
但他知道,黑木的怀疑绝不会因此打消,只会转化为更深的怨恨和更耐心的等待。
下一次,又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