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的视频标题缓缓浮现:【忆往昔,峥嵘岁月——看看过去的华夏百年近代史里,我们的先辈都经历了什么?】
各朝代的人几乎同时被吸引了目光。
他们已经从之前的视频里看到了现代华夏的模样:14亿人吃饱穿暖,粮食堆积如山,人均每年能吃126斤肉,连“穿越神书”都能随手可得。
这样的繁华,在他们看来,必是历经千百年积累才能达成。可视频里说“新中国建国不到百年”,短短百年就能从无到有,建成如此强国?这简直比神话还令人好奇。
“百年……就能有此气象?”李世民摩挲着玉带,眼中满是探究,“我大唐从开国到贞观盛世,也用了近三十年,可比起后世的‘吃饱穿暖、人人平等’,还差得远。这百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朱元璋则更关注“先辈经历”:“能让后世如此缅怀,必是吃了大苦、立了大功的。咱倒要看看,是哪些好汉,撑起了这百年江山。”
视频画面渐暗,随即亮起一盏昏黄的油灯。
一个穿着清朝官服的老人,枯坐在太师椅上,眼神浑浊。对面,一个脚戴枷锁、衣衫染血的年轻人,虽浑身是伤,脊梁却挺得笔直。
“你为什么躲在暗处?”年轻人声音嘶哑,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你怕什么?”
老人瑟缩了一下,嗫嚅道:“我怕……我怕你们这些年轻人……”
“你怕我们年轻?”年轻人笑了,笑得带着血沫,“我们选择死,可我们依然年轻;你虽然苟活,可你已经老了。”
他猛地抬头,眼中燃着怒火:“中国到了今天,已经不可收拾!堂堂华夏,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画面定格在1911年,一行字浮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枪响,终结帝制的序幕拉开。】
“反了……真的反了……” 清朝的乾隆帝看着这一幕,脸色惨白。他从未想过,被视为“蛮夷”的百姓,敢如此直面皇权,喊出“诛大清的心”。
溥仪更是浑身发抖,他虽年幼,却懂“终结帝制”意味着什么——祖宗的江山,要亡了。
各朝代的帝王也沉默了。他们一生维护帝制,却从这年轻人的怒吼里,听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不是为了改朝换代,而是为了“华夏不被轻于异族”。
【1912年,清帝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可这新生的国家,并未迎来安宁。】
画面切换到街头,百姓举着“共和万岁”的标语欢呼,却很快被兵荒马乱取代——军阀混战,枪声四起。
【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改元“洪宪”。仅83天,就在全国声讨中倒台。】
“称帝83天就倒了?”刘邦看得咋舌,“这姓袁的,还不如咱当年干脆。想当皇帝,也得看百姓认不认啊。”
他想起自己当年“约法三章”得民心,才坐稳江山,这袁世凯逆势而行,不败才怪。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却被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
画面里,一个穿着西装的年轻外交官,站在富丽堂皇的会场,眼神悲愤却坚定。他是顾维钧,中国代表团成员。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的声音掷地有声,却挡不住列强的签字笔。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
“战胜了还要割地?”嬴政猛地拍案,眼中怒火熊熊,“岂有此理!朕当年灭六国,胜者为王,从未听过战胜国还要让利的!这些‘列邦’,欺人太甚!”
李世民也脸色铁青:“弱国无外交,诚不欺我。若我大唐强盛时,谁敢如此待我?” 他想起自己被尊为“天可汗”,各国来朝,更觉这“巴黎和会”的屈辱,锥心刺骨。
【1919年5月4日,北京街头。数千学生举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的标语,涌上街头。他们高呼口号,抵制日货,哪怕面对军警的棍棒,也无人退缩。这就是五四运动——中国青年第一次以群体姿态,站上历史舞台。】
画面里,学生们被军警殴打,有人倒下,立刻有人扶起;有人被捕,后面的人继续向前。他们的脸上没有恐惧,只有“宁为玉碎”的决绝。
“这些娃娃……”朱元璋看着那些被打得头破血流却仍在高呼的学生,眼眶发热。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揭竿而起,也是这般不怕死,可这些学生,大多是读书人,本可安稳度日,却为了“主权”二字,甘愿受辱。
【弹幕滚动,满是心疼与敬意:
“太可惜了……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本可以过好日子,却只因‘信仰’二字,冲在最前面。”
“他们要的不是自己的荣华,是‘华夏不被轻于异族’啊。”
“百年前的他们,和百年后的我们,隔着时空,却护着同一个中国。”】
“信仰?” 曹操看着这两个字,若有所思。他见过为名利而战的,为权力而争的,却少见这般“为信仰而死”的年轻人。“不为官,不为钱,就为了一句‘还我青岛’,值得吗?”
可看着学生们即使流血也不后退的身影,他又觉得,或许这“信仰”,比官位、钱财更重。
嬴政望着天幕,久久未言。他统一天下,是为了“书同文、车同轨”,为了后世不再战乱;而这些年轻人,是为了“华夏不被轻辱”,为了后世能挺直腰杆。虽时代不同,那份“为后世计”的心思,却隐隐相通。
“这百年……原来不是顺风顺水。” 李世民轻声道,“是这些年轻人,用命铺出来的路。”
林远看着视频里的五四运动画面,鼻子发酸。他想起历史书上的描述,总觉得遥远,可此刻看着这些鲜活的身影,才懂“峥嵘岁月”四个字的分量。
“所以啊,”林远对着天幕,声音有些哽咽,“现在的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们当年没躲、没怕,用年轻的命,换回来的。”
天幕下,各朝代的人沉默了。
他们不再好奇“百年如何富强”,只觉得胸口沉甸甸的。那些年轻人的血,那些未屈的脊梁,那些喊出的口号,像一道道刻痕,印在了他们心里。
原来,强大从不是等来的,是争来的;繁华从不是积来的,是拼来的。
这百年风雨里,藏着的是华夏儿女最硬的骨头,最烫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