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翻了个身,手机上的视频就切换到了新内容。画面里是连绵的西南群山,云雾缭绕中,隐约可见佤族村寨的茅草顶,画外音带着厚重的历史感响起:
【“在华夏西南边疆,有一个民族,因一句千年前的约定,守了这片土地整整1700年。”】
【“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没有像其他征服者那样屠城掠地,反而将中原的纺织、冶炼、种植技术带到了这里,教会佤族先民开垦梯田、辨识五谷。佤族先民感念其恩,与诸葛亮定下约定:‘世代守此疆土,不让外夷染指’。”】
【“一句承诺,佤族人记了千年。从三国到明清,再到近代,无论王朝更迭、战火纷飞,他们始终守在西南边陲,用刀耕火种的方式,把‘华夏边疆’四个字刻进了血脉里。”】
画面切换到泛黄的史料照片,一行苍劲的毛笔字格外醒目——1937年,欧洲殖民者侵占云南边境,以“红王”为首的佤族十七部落联合发出《阿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字字泣血:
【“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责;誓洒热血,不做鹰犬之辱!我佤山儿女,以阿祖阿公(佤族对诸葛亮的尊称)之名起誓,宁死不做亡国奴!”】
最终,佤族儿女凭着简陋的武器,与殖民者血战数月,硬生生将其击退,保全了这片土地的完整。
【“如今,佤山仍有诸葛山、孔明寨、八卦田,都是佤族人对‘阿公’诸葛亮的纪念。他们说,阿公教给我们耕种的技术,是让我们活下去;而我们守着这片土地,是让‘家’能传下去。”】
弹幕瞬间被感动刷屏:
“这才是‘一诺千金’啊!一口唾沫一颗钉,守了1700年,太让人敬佩了!”
“华夏通史100篇,三国占两篇,丞相独占一篇,这含金量谁懂?”
“靠诸葛亮的名字就能统一17个部落抗敌,这就是精神凝聚力啊!”
“佤族兄弟姐妹,好样的!”
大汉,长乐宫。
刘邦原本正啃着一块酱肘子,听到“守土千年”时,动作猛地一顿,肘子从手里滑落在案几上。
他盯着天幕上佤族战士持矛抗敌的画面,又听着那句“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责”,突然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真诚的敬佩:“这佤族,有点意思。”
他想起自己当年与诸侯约法三章,最恨背信弃义之徒,此刻见一个民族能为千年前的约定坚守千年,不由得心生敬意:“早在先秦就有记载的部族,如今还在守着疆土……不容易。”
他又瞥了眼“诸葛亮”三个字,咂咂嘴,“这诸葛亮,有点东西啊,教点技术就能让人记千年,比老子的拳头还管用?”
蜀汉,成都丞相府。
刘备、关羽、张飞正围着诸葛亮议事,听到天幕的内容,三人齐齐转头,目光落在诸葛亮身上,眼神里满是惊讶与敬佩。
“丞相,”刘备率先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激动,“你……你真有这么厉害?” 他知道诸葛亮厉害,却不知竟能让异族为一句约定守土千年。
关羽抚着长髯,丹凤眼微微眯起,对着诸葛亮拱手道:“丞相德被南中,竟能让异族如此感念,实乃我大汉之幸。”
张飞更是直接,几步冲到诸葛亮面前,搓着手,一脸“小迷弟”的模样:“军师!你也太牛了吧!教他们种个田,就能让他们守一千年?早知道这样,当年咱打益州的时候,你也去给他们露两手,说不定就不用打仗了!”
诸葛亮看着三人的反应,微微一笑,手摇羽扇,语气谦虚:“陛下、二位将军谬赞了。天幕所言,应是后世之事。臣不过做了分内之事,佤族人民忠义,才是这份约定能延续千年的根本。” 话虽谦虚,眼底却闪过一丝欣慰——能为华夏守住边疆,无论何时,都是幸事。
诸葛亮最终还是轻轻的说了一句“ 亮何德何能啊”
曹魏,邺城魏王宫。
曹操在吃饭看着天幕,听到“诸葛亮”三个字,尤其是“让佤族守土千年”,顿时又“哐当”一声把碗扣在桌上。
“好你个诸葛村夫!”曹操气得吹胡子瞪眼,“打不过你也就罢了,连教化异族都比我强?”
他顿了顿,又不服气地对着身边的程昱、贾诩道:“你们听见没?他诸葛亮有佤族为他守土,我曹魏也有你们辅佐!论谋略,我程昱、文和(贾诩字)未必输给他!”
程昱、贾诩对视一眼,无奈躬身:“主公英明。”
曹操哼了一声,见没人接话,又默默把桌上的米饭扒拉回碗里,扒拉两口,嘟囔道:“不就是教人种田吗?回头我让枣祗(曹魏屯田制主要推行者)也去边疆教教,咱也让他们守个千年看看!”
大秦,咸阳宫。
嬴政听完整个故事,眉头缓缓舒展,眼中闪过一丝罕见的惊讶。
他一生征战,靠的是铁腕与法度,从未想过“教化”二字竟有如此力量——不需要军队驻守,不需要严刑峻法,一句约定、些许技术,就能让一个民族为华夏守土千年。
“这个诸葛亮,”嬴政对李斯道,“魅力竟能至此?” 他统一天下后,对百越、匈奴皆以武力震慑,虽也迁徙百姓、推广秦法,却从未有过“异族为秦守土千年”的可能。
李斯躬身道:“陛下,或许此乃‘德化’之功。以技术授其生,以信义结其心,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能长久。”
嬴政沉默片刻,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传朕旨意,把南中佤族之事记下来,存入史册。这个诸葛亮……倒是让朕生出几分兴趣了。” 他想知道,这个能让异族守土千年的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林远看着视频里佤族老人抚摸着“诸葛井”的画面,心里暖暖的。他想起那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此刻才真正明白——这负重前行,不仅是当下的守护者,还有那些守了千年的忠魂。
“1700年,一句承诺,一群人,一片土。”林远轻声感慨,“这才是华夏的根啊。”
天幕之下,各朝代的议论渐渐平息,只剩下对“忠义”二字的沉思。
而西南的群山里,千年前的佤族先民仿佛听到了后世的赞叹,他们站在梯田边,望着远方的中原,仿佛在说:“阿公,我们守住了。”
这份跨越千年的约定,透过天幕,成了所有华夏儿女心中,最厚重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