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透过“悦来居”客栈窗棂上的薄纸,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窗外已是人声鼎沸,驼马的响鼻声、车轴的吱呀声、伙计清亮悠长的吆喝声与过往商旅的嘈杂谈笑交织成一片,充满了边塞驿镇特有的活力与喧嚣。徐逸风一行人歇息了一晚,用热水洗去了积攒多日的风尘与疲惫,虽身上的衣衫仍带着磨损的痕迹,略显陈旧,但精神气色已大为好转,眉宇间那份历经生死后的沉重也被冲淡了不少。用罢一大海碗热气腾腾、汤浓肉烂的羊肉泡馍,结算了不算昂贵的房钱,他们再次赶着租来的驮马,融入了东归官道上的车马人流之中。
越往东南方向行进,眼前的景象便与那片死寂的荒漠戈壁越发不同。黄土夯筑的房舍村落变得密集起来,阡陌纵横,虽已是深秋,田畴中仍有些耐寒的作物残留着星星点点的绿意,亦有农人赶着牲口在田间劳作,或是修缮着灌溉的水渠。官道旁甚至隔上数里便能见到一两个简陋的茶棚,撑着破烂的布幌子,卖着苦涩便宜的大碗茶和能砸晕狗的硬面饼子,专做那些舍不得住店、风餐露宿的行脚夫和苦力的生意。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纯粹的风沙味,而是夹杂了泥土、牲畜粪便、炊烟和淡淡作物清香的、复杂而鲜活的生活气息。耳边听到的语言也渐渐从浓重拗口的西北方言,变成了夹杂着各种口音、但大体能听懂的官话。这一切变化都清晰无误地宣告着,他们正在真正远离那片被死亡与诡异笼罩的边陲绝域,逐步回归中原文明的繁华腹地。
小栓子和小栓子骑在温顺的驮马上,对路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孩童式的好奇,不时指着某样没见过的农具、或是田里一种奇怪的作物,交头接耳地小声讨论猜测着。赵莽肩伤已好了七八成,心情越发畅快,甚至开始有闲心摸着下巴,品评路过村镇时看到的那些乡勇民团的装备如何简陋、操练如何稀松,并嚷嚷着等回了姑苏,定要好好操练一下蔡府的护院家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行伍架势。陈文则似乎也终于从黑水城的惊悚中彻底回过神来,恢复了些许书生本色,偶尔经过某处有着古碑残刻的小土丘或是河道遗迹时,会忍不住捋着并不存在的胡须,发表一番关于此地历史沿革、或是某句古诗文出处的考据式感慨,尽管往往引得赵莽一个大白眼。
然而,与周遭环境愈发活络轻松的气氛相比,蔡若兮的心情却似乎随着离家越近,反而变得微妙而复杂起来。一方面,是对家的深切思念日益炽烈,对父亲安危的牵挂,以及劫后余生、即将重返熟悉天地的由衷庆幸,这些情绪如同暖流,时时熨帖着她的心房。但另一方面,黑水城中那血色的记忆、阿贵叔惨烈牺牲的景象、徐逸风那些关于家族使命与古老危险的言语、还有怀中那本沉重冰冷的黑色皮册与父亲所赠那神秘木盒……这一切都像是一层无法驱散的淡淡阴影,悄然笼罩在她心头,让她在偶尔的出神间,会不自觉地蹙起眉头,手指无意识地反复摩挲着怀中那些蕴含秘密的物件,望着官道尽头烟尘弥漫的方向,眼神中流露出几分迷茫与不易察觉的忧虑。
徐逸风将她这些细微的情绪变化尽收眼底,却并不多言询问,只是偶尔在途中歇息埋锅造饭时,会看似随意地与她聊起一些江南的风物景致——譬如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钟、太湖莼菜羹的鲜美、或是评弹名家某段绝妙的唱腔;有时也会谈及一些古籍修复中的趣闻轶事,比如如何用巧妙方法去除书页上的虫蠹污迹,又如何辨别不同朝代纸张的微妙差异。这些话题稍稍分散了她的思绪,让她紧绷的心弦能暂时放松片刻。而徐逸风自己,则一如既往的沉静少言,但那双深邃如古井的眼眸,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锐利地留意着沿途的一切蛛丝马迹——官道旁土墙或界碑上偶尔出现的、看似无意义却透着古怪的刻痕;路旁酒肆里南来北往旅客高声谈笑中透露的某些不同寻常的只言片语;甚至是一些看似普通的过往商队旗帜上不甚起眼的徽记纹样。他仿佛一张拉满的弓,在一张无形而庞大的网中,仔细搜寻着任何可能与“赫连部”或其它潜在危险相关的线索。
这一日午后,他们抵达了一个规模颇大、异常繁华的镇甸,路旁界碑上刻着“张掖驿”三个大字。此处不愧是河西走廊上的重要枢纽驿站,官道在此变得格外宽阔,车马行人络绎不绝,驼队更是络绎于途,铃声悠扬。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绸缎庄、药材铺、铁匠炉、杂货店、饭馆、客栈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戏台,上面正有一个说书人口沫横飞地讲着《薛仁贵征西》,台下围着一圈听得入迷的闲汉。空气中混合着香料、皮革、牲畜和各种小吃的复杂气味,喧嚣鼎沸,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找了一家看起来最为气派宽敞的客栈“升平楼”住下,要了两间上房稍作安顿后,蔡若兮望着窗外熙攘的街市,提议道:“眼看快要回家了,我们这身衣裳实在破旧不堪,恐惹人笑话。不如去街上逛逛,采买些合身的衣物替换,也顺便看看这塞外驿镇的风情,如何?”连续赶路的疲惫和即将到家的兴奋交织在一起,让她难得地流露出几分少女的雀跃。
众人自然无异议。赵莽拍着胸脯保证护卫安全,陈文和小栓子也对街市上的热闹充满了期待。
张掖驿的街道果然比他们之前经过的任何地方都要热闹百倍。人流摩肩接踵,各色人等穿梭不息。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驼铃声、马蹄声、铁匠铺传来的叮当声、以及孩童的嬉闹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几乎要淹没一切。
蔡若兮很快被一家门面颇大的“锦绣坊”绸缎庄吸引,里面挂着各色布料,从昂贵的苏杭绸缎到耐用的西北土布,一应俱全。她走进店内仔细挑选起来。赵莽则像个铁塔般守在门口,双臂抱胸,目光如电,警惕地扫视着过往的每一个人流,尽职尽责地扮演着护卫的角色。陈文和小栓子则对旁边一个卖各种稀奇古怪玩意儿——诸如牛角梳、骨雕、彩石、甚至还有据说是“西域传来”的玻璃珠子——的杂货摊产生了浓厚兴趣,蹲在那里看得津津有味。
徐逸风没有随蔡若兮进店,而是负手站在街对面一个相对僻静的屋檐下,看似悠闲地打量着四周的市井风情,实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身的感知都处于一种微妙的警戒状态。
忽然,他的目光被斜对面一家名为“百草堂”的药材铺门口的一幕吸引了。一个穿着体面绸衫、管家模样的中年男人,正拿着账本,指挥着几个伙计将一批刚运到的药材从骡车上卸下,搬进店里。那批药材多是西北特产的粗大甘草、锁阳、肉苁蓉等,并无甚出奇之处。出奇的是,在那管家身旁,站着两个看似帮忙清点监工的年轻男子。
那两人穿着普通伙计的青色短打,容貌寻常,混入人堆里毫不起眼,动作也似乎与其他伙计无异。但徐逸风却敏锐地注意到,他们的站姿极其稳健,下盘扎实,呼吸悠长细微,眼神开阖之间锐利如鹰,不动声色地扫视着周围环境,太阳穴更是微微鼓起——这分明是身怀不俗内家功夫、且经验老到的练家子特征!更让徐逸风心头一凛的是,其中一人在弯腰搬动药箱时,腰间衣物被稍稍带起,隐约露出了一块令牌状的物件一角!
虽然只是惊鸿一瞥,看不真切,但那令牌暗沉的木质底色以及边缘那独特的、扭曲盘旋的云纹装饰——其风格韵味,与他怀中那枚古老的青铜令牌以及黑水城中那些赫连部众的腰牌,虽有材质和新旧之别,但其核心的云纹图案特征,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是巧合?还是赫连部的触角,已经如同无形的蛛网,悄然延伸到了这远离黑水城数千里的繁华驿站?他们是循着某种线索追踪自己一行人而来,还是……此地本就是他们一个重要的据点?
徐逸风面色平静无波,身体却微不可察地调整了一下角度,更好地利用身旁一个卖竹编筐篓的摊位和往来的人群隐藏自身,同时目光更加专注地观察着那两人以及那家“百草堂”。他注意到,那家药材铺的黑底金字招牌右下角,有一个极不起眼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标记——那是一个简化了的、由三条扭曲线条构成的符号,看上去,竟与一个抽象的三叉戟有几分神似!
就在此时,那个管家模样的似乎接到了店里传来的什么指示,对那两个练家子打扮的“伙计”点了点头,低声交代了几句。那两人便不再停留,转身撩开门帘,敏捷地闪进了药材铺的后堂,身影迅速消失在昏暗之中。
徐逸风心中疑窦丛生,念头飞转。赫连部在此设立据点,仅仅是为了经营药材生意作为掩护和财源?还是另有所图,借此监控河西走廊的人流物流?他们是否已经发现了自己一行的踪迹?那张掖驿,是安全之地,还是另一个陷阱?
他不动声色地收回目光,恰好此时蔡若兮也从“锦绣坊”里出来了,脸上带着些许轻松的笑意,身后跟着的伙计手里捧着几匹挑选好的布料。
“徐先生,你看这匹雨过天青色的苏锦如何?颜色虽不张扬艳丽,但质地细腻温润,光泽内敛,回去让绣娘给父亲做件居家的新褂子,他定然喜欢。”她兴致勃勃地展示着手中一匹质地优良的丝绸,暂时将那些烦恼抛在了脑后。
徐逸风迅速压下心头的重重疑虑,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温和笑容,走上前仔细看了看那匹布料,点头赞道:“蔡小姐眼光自是极好的。素雅大气,正合蔡公身份气质,他定然欢喜。”
然而,在接下来的闲逛采买中,徐逸风内心的警惕性提到了最高。他看似随意地陪着蔡若兮挑选衣物用品,实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注意到,不仅仅是那家“百草堂”,在另外几家经营皮货、盐铁甚至粮油的大商铺门口或院内,他也隐约捕捉到了类似风格的、气息沉稳、眼神警惕、身怀武功的护卫或伙计的身影,虽然他们伪装得更好,行动更加隐蔽。这些人仿佛一张无形的网,悄无声息地布控在这座繁华驿站的各个关键节点上,监视着南来北往的人流与信息。
他甚至在一个卖假古董和旧货的摊贩前,假装对一只锈迹斑斑的青铜酒爵感兴趣,弯腰挑选时,恰好听到旁边两个看似普通行商模样的人正在低声交谈:
“……‘云纹号’的那批货到了吗?……那边可是催得急……”
“……放心,昨儿后半夜就到了,走的老河口那边,隐蔽得很……是‘三爷’亲自押过来的,万无一失……”
“云纹号”、“三爷”、还有那“老河口”这条听起来就像是秘密路线的地名……这些零碎的暗语,如同拼图般,进一步佐证了徐逸风的猜测,让他更加确信,赫连部在此地的势力盘根错节,远超一个简单的药材铺据点,其经营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心惊。
傍晚时分,众人采买完毕,回到“升平楼”客栈。蔡若兮还在兴致勃勃地整理新买的衣物和打算带回家的土仪,赵莽嚷嚷着饿了,要去楼下尝尝本地有名的烤全羊,陈文则则在灯下爱不释手地擦拭着他淘来的一方品相不错的旧端砚。
徐逸风借口屋内气闷,需透透气,独自一人悄然来到客栈后院。此处较为僻静,堆放着些柴草杂物,只挂着一盏昏暗的灯笼。夜色渐浓,远处前院和街道的喧嚣隐隐传来,更衬得此处寂静异常。他目光缓缓扫过院墙、地面、以及堆放杂物角落,忽然,他的视线猛地定格在墙角一处背光的阴影里——那里,被人用石灰或是粉炭之类的东西,新鲜而潦草地画了一个符号!
那符号结构古怪,笔画扭曲,但徐逸风一眼就认出——其形态轮廓,竟与他怀中那枚青铜令牌背面的那个古老篆文“赫连”,有着五六分的形似!虽然画得匆忙而失真,但那神韵却难以错认!
是警告?是标记?还是……赫连部内部某种特定的联络信号?是针对他们而来的吗?他们是否已经暴露了?
徐逸风的心缓缓沉了下去,一股寒意悄然蔓延。看来,他们并未真正摆脱赫连部那无所不在的阴影。甚至可能,从他们踏入张掖驿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落入了对方的监视之中。回家的路,看似平坦,实则暗流汹涌,危机四伏。
他不动声色地用脚尖碾起些许尘土,自然地将那个符号彻底抹去,不留痕迹。然后,他抬起头,目光仿佛穿透了厚重的墙壁与无尽的夜色,投向东南方向——那是千里之外烟雨朦胧的姑苏方向。近乡情怯,然而此刻,那份期盼之中,却掺杂了更多难以言喻的沉重与警惕。
(第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