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医学堂外科手术示范室内却气氛热烈。林闻溪和同学们获准观摩麦克莱恩博士进行一例阑尾切除手术,这是他们首次近距离见证西医外科的“奇技”。
手术台上,患者腹部已被消毒铺单,只露出手术区域。麦克莱恩博士手法利落,刀尖轻划,皮开肉绽的景象让几个学生下意识后退半步。
“注意无菌操作。”麦克莱恩边操作边讲解,“每一步都必须精确,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
林闻溪屏息凝神,看着手术刀逐层分离组织,最终暴露出发炎肿胀的阑尾。钳夹、切除、结扎、缝合...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过半小时。
“完成了。”麦克莱恩放下器械,“患者一周后可康复出院。若在以往,此类阑尾炎可能穿孔导致腹膜炎,死亡率很高。”
学生们震撼不已。梁启远激动道:“如此精准直接,中医岂能相比?” 周振邦补充:“而且可重复性强,任何训练有素的医生都能完成。”
然而术后查房时,林闻溪注意到患者虽然手术成功,但面色苍白,脉象虚弱,切口疼痛明显。这与中医“气血亏虚”的理论相符。
更让他深思的是:手术解决了局部病灶,但身体整体的恢复仍需时间;而中医擅长调理整体,促进康复。
几日后,一例骨折患者入院。西医准备手术复位内固定,但患者惧怕开刀,请求中医治疗。
陆老检查后认为:“可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配合中药活血化瘀、接骨续筋。” 麦克莱恩质疑:“手法复位恐对位不佳,将来影响功能。”
finally达成折中方案:先试中医复位,若x光显示对位不良再行手术。
令人惊喜的是,手法复位后x光显示对位良好。陆老用杉树皮制成小夹板固定,既轻便又透气。内服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
更妙的是,患者康复过程中,西医定期x光检查骨痂生长情况,中医则根据辨证调整方药。两周后,骨折处已稳定愈合。
这个成功案例引发新的讨论。怀特夫人提出:“能否手术解决急症,中药促进康复?” 麦克莱恩思考:“或可在围手术期配合中药,减少并发症,加速恢复。”
于是开始尝试:术前用中药调理体质,术后用中药促进恢复。结果显示:患者手术耐受性提高,并发症减少,康复时间缩短。
最令人称奇的是一例胃大部切除患者。术后常出现的纳差、腹胀等症状,在配合中药健脾和胃后明显减轻。患者感慨:“西医救了我的命,中医救了我的胃。”
四月春浓,医学堂举办“外科与中医结合研讨会”。麦克莱恩展示手术技术,陆老讲解围手术期中医调理,怀特夫人报告结合治疗的优越性。
林闻溪在会上发言:“学生观手术奇技,震撼于其精准直接;思中医之道,感悟于其整体调理。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若能各取其长,互补所短,实为患者之福。”
这番言论获得掌声。会后,麦克莱恩对陆老说:“闻溪此子,已见医道大观。” 陆老捻须微笑:“然。其不凡处,在能不拘门户,但求真理。”
夜晚,林闻溪在日记中深思:“今日手术台前观奇技,悟得:西医善于治形,中医善于治气;西医精于除病,中医长于扶正。形气兼治,攻补兼施,方为医学大全。医者不当执于一技,而当求于大道;不当囿于一派,而当博采众长。”
春风吹绿医学院的庭院,中西医融合的种子正在萌发。林闻溪知道,这条道路漫长而曲折,但每前进一步,都离“大医精诚”的境界更近一分。
手术刀与银针,看似不相及,却共同指向同一个目标——解除病痛,守护生命。在这个意义上,中西医本是一家,何必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