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甫过,年味如同浸了蜜的糖瓜,在清冷的空气里丝丝缕缕地化开,愈发浓郁起来。街头巷尾,炊烟裹挟着炖肉的醇厚、蒸糕的甜香,与扫尘时扬起的、带着阳光味道的土气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岁末图景。杏林堂内,今日却异于往常。惯常的捣药声、问诊的低语声暂歇,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更加清新、馥郁、仿佛凝聚了百草精华的芬芳,在暖意融融的堂内静静流淌,沁人心脾。
堂中央那张宽大的紫檀木诊案,此刻成了临时的工坊。案上,十数个敞开的细白棉布布袋一字排开,旁边是几摞裁得方方正正的各色绸缎碎布——正红的如燃烧的火焰,翠绿的如初春的新叶,明黄的如成熟的麦穗,色彩鲜亮,透着浓浓的年节喜庆。祖父林济苍挽着袖子,正神情专注地将研磨得极细、色泽不一的药粉,按照心中默算的比例,用一柄小巧的象牙匙,仔细而均匀地混入一大盆新弹的、蓬松洁白的棉花中。他的动作舒缓而精准,仿佛不是在调配药材,而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溪儿,过来帮手。”祖父头也未抬,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千金方》有云:‘辟瘟气,令人不染温病……’年节将至,走亲访友,舟车劳顿,人群熙攘,最易滋生、传播疠气。我等医家,职责非止于病已成而药之,更当防患于未然。缝制些辟瘟防感、醒脾开胃的香囊,赠与四邻乡亲,聊表寸心,亦是为这新岁,祈一份家家户户的平安康健。”
林闻溪闻言,立刻洗净了手,兴致勃勃地凑到案前。他深深吸了一口气,那混合的药香便钻入肺腑,清冽中带着甘甜,提神醒脑。他仔细辨认着案上几个青花瓷小盅里盛放的药末:“爷爷,这是苍术?气味雄烈……还有广藿香,香气清芬……这是白芷,辛香通窍……呀,还有冰片,这清凉之气好生醒神……”
“不错,眼力见长。”祖父颔首,手上混合药棉的动作如行云流水,那洁白的棉花渐渐染上淡淡的药色,香气也愈发融合、醇厚,“苍术,苦温辛烈,燥湿健脾,其芳香之气最能辟秽恶,驱除瘟疫瘴气,是为君药。广藿香,芳香化浊,解暑发表,醒脾开胃,专治湿浊困阻中焦,年节饮食油腻,正可化解。白芷,辛温香窜,通窍止痛,祛风散寒。冰片(龙脑香),清香宣散,开窍醒神,其凉性能制诸药之温燥,使香气清透不腻。再佐以少许公丁香,温中降逆,助消化;以及陈年艾叶,温经散寒,防风寒侵袭。诸药相合,取其芳香辟秽、醒脾化湿、宣畅气机之共性,制成香囊,使药气缓缓散发,形成一个微小的清净气场,可防外感时邪,亦能助运化食滞。”
他让林闻溪亲手参与调配,教他如何将不同分量的药粉与棉花层层铺叠,再用双手轻轻抄拌均匀,感受那不同香气在指尖交融、升华,最终形成一种独特而和谐的复合气息。那香气,初闻清冽,如雪山松风;再品甘醇,似幽谷兰芷;细嗅之下,又有一丝温暖的药香底蕴,令人心神宁静,胸怀为之一畅。
接着,祖孙二人便正式开始了制作。令人惊讶的是,祖父那双平日搭脉开方、捣药称量的大手,拈起绣花针来,竟也如此灵巧娴熟。他选了一块正红色的绸布,对折,飞针走线,针脚细密匀称,不过片刻,一个饱满挺括、形似福袋的香囊便初具雏形,再穿上金色的丝绦,缀以小小的中国结,显得格外精致喜庆。林闻溪则负责将混合好的药棉,用一把小木勺,小心地、一点点地填入祖父缝好的布袋中。祖父在一旁指点:“分量需适中,塞得太满则气滞,香气难以散发;太少则气薄,效力不持久。以囊体饱满,触之柔软有弹性为度。”
“此香囊之妙,在于其气可透过布帛,持续缓缓散发,盈于方寸之间。”祖父一边熟练地缝制第二个香囊,一边娓娓道来,“悬挂于车轿之内,或置于厅堂、书房,可净化空气,避秽防病;佩于孩童衣襟,或置于卧榻帐中,其芳香之气可扶助正气,抵御外邪,兼能避蚊虫侵扰;尤其适于年节期间,旅途劳顿、脾胃滞塞、或素体虚弱易感风寒之人,随身携带,有未病先防之效。”
林闻溪学得极其认真,从最初的笨手笨脚,到后来填装得又快又匀,小脸上满是专注与创造的喜悦。他看着一个个色彩鲜艳、鼓鼓囊囊、散发着清雅药香的香囊在案头越堆越高,如同结出了一树象征健康与祥和的果实,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与施予的温暖期待。
午后,冬阳暖煦。祖孙二人提着一只硕大的竹篮,里面装满了精心制作的香囊,走出了杏林堂。他们沿着熟悉的街巷走去。首先来到隔壁经营豆腐坊的张婶家,张婶正忙着磨豆子,满屋豆腥气。祖父递上一个翠绿色的香囊:“张婶,年下操劳,给您一个,挂在灶间,醒脾开胃,这豆腥气也能冲淡些,闻着清爽。”张婶在围裙上擦擦手,惊喜地接过,凑到鼻尖一闻,笑道:“哎呦,真香!谢谢林老先生,谢谢小溪儿!这可比啥年货都贴心!”
又来到常来看病的李木匠家,李伯正在院子里劈柴,准备年货。祖父送上一个明黄色的香囊:“李伯,年节走亲访友,车马劳顿,带一个在身边,提神醒脑,防着点风寒。”李伯放下斧头,憨厚地笑着,双手接过:“让您老费心了!年年都记挂着我们!”
巷口几个孩童正在追逐嬉戏,小脸冻得通红。林闻溪拿出几个小巧的红色香囊,蹲下身,递给其中一个叫虎子的男孩:“虎子,来,哥哥给你个香囊,挂在新棉袄的扣子上,闻着香不香?保佑咱们虎子来年身体棒棒的,不生病!”虎子好奇地接过,放在鼻子下使劲闻了闻,眼睛亮晶晶的:“香!真香!谢谢小溪哥哥!”
他们一路走去,将香囊分赠给相熟的街坊、常来的病家、路口清扫积雪的老叟、甚至倚门闲聊的妇人。收到香囊的人们,无不满面笑容,连声道谢。那清雅而持久的药香,仿佛一缕春风,提前将健康、平安的祈愿,悄无声息地送入了每一个门楣,温暖了每一颗期盼团圆的心。这小小的香囊,承载的已不仅是药石之功,更是林家医馆世代相传的仁心仁术,一份根植于社区邻里间、最质朴也最深沉的关怀。
走在归途上,夕阳将金色的余晖洒满青石板路,将祖孙二人的身影拉得悠长。寒风依旧料峭,但林闻溪的心中却暖意融融,仿佛被那药香和人们的笑脸烘得热乎乎的。他回头望去,只见不少人家门楣上已贴起红艳艳的春联和福字,窗户上也透出温暖的灯光。而那由他亲手参与制作的、带着祝福的药香,也正丝丝缕缕,融入这弥漫着炊烟、饭菜香和爆竹火药味的浓浓年味儿里,成为一份独特、温暖而坚定的守护。
“爷爷,”林闻溪仰起头,望着祖父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慈祥的侧脸,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以后每年小年,我们都来做香囊,送给街坊邻居,好不好?”
祖父停下脚步,低头看着孙儿那充满期待与真诚的小脸,伸出手,轻轻抚了抚他的头顶,脸上绽开一个欣慰而深沉的微笑,眼角的皱纹如同盛开的菊花:“好。医者之道,仁心为本。能以此微末之技,护佑一方乡亲岁岁平安,便是我们杏林堂,最好的新年贺礼。”
那一篮香囊看似空了,但那份由药香和仁心交织而成的温暖与祝福,却早已沉甸甸地装满了林闻溪幼小的心田,也弥漫在了整个街巷的年关空气里,经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