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日,天地间仿佛悄然更换了一副脾性。日头明显拉长了身影,早早地便爬上天穹,洒下炽烈而慷慨的光辉。天气转暖,空气中流动的不再是春日那种湿润的、带着花香的暖意,而是初夏特有的、干燥而明亮的温热,混合着泥土被晒暖的气息、草木加速蒸腾散发的青涩味儿,以及远处隐约传来的、今年第一声慵懒的蝉鸣。田间,冬小麦褪去了最后一抹青绿,换上金黄的盛装,麦穗低垂,颗粒饱满坚硬,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浪。农人们开始磨镰,准备开镰收割这酝酿了整个春天、象征着夏收序幕的第一茬重要粮食。
林家厨房里,也飘出了一股与往日沉静药香截然不同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芬芳——那是新麦脱粒后,经过石磨细细研磨,麦粉特有的、带着阳光味道的清香;是面粉与清水、老面酵头在陶盆中经过时光的魔法,发酵膨胀后散发出的、微带酸意的鲜活气息;更是那发酵好的面团在祖母灵巧的手中,被揉捏成光滑的馒头胚,放入蒸笼,在灶火的热情拥抱下,最终升腾起的、最为质朴而诱人的、混合着麦甜与蒸汽的熟食香气。祖母用今年最早下来的一批新麦,精心蒸了一笼暄软雪白、蓬松如云的大馒头,又用剩下的面团,擀成了细细的、柔韧的面条,煮熟过凉,备以香椿嫩芽焯水切成的细末、小磨麻油、陈年香醋等佐料相拌。
午膳时分,这一笼热气腾腾、麦香扑鼻的白面馒头,和那一碗清爽诱人、色泽分明的香椿拌面,被郑重地摆上了杏林堂后院那张老槐木方桌。食物的热气与香气,在立夏明亮的阳光下氤氲升腾,与满院草木的绿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暖意的画卷。
祖父林济苍并未立刻动筷,而是先深深地吸了一口这新麦的香气,脸上流露出一种与品尝药材时不同的、带着收获喜悦的满足神情。他伸手掰开一个馒头,内部蜂窝状的结构均匀细密,热气和着更浓郁的麦香瞬间涌出。他并未立刻食用,而是将一半递给眼巴巴望着的林闻溪,自己拿着另一半,目光深远,缓缓开口,声音温和而庄重,如同在开启一个重要的时节话题:
“溪儿,今日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天地自然之气,正式由春日的生发、舒展,转入夏日的盛大、繁茂与滋长。天地间阳气至此,已达鼎盛,如同正午的太阳,光明普照,热量充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在人体小宇宙之中,此‘蕃秀’之气,则与我们的‘心’脏相应。心,五行属火,五季应夏,如同人体内的太阳,主宰着血脉的运行与精神的活动,是为‘君主之官’。”
他指着手中雪白暄软的馒头:“这新麦,得夏初旺盛阳气之滋养,性本微凉,味甘,能入心、脾经,有养心益气、除热止渴之效。然其经发酵、蒸制之后,性质转为温和,更易被人体吸收,能快速补充体力,正如这夏日劳作,需要充足的粮草支援。然而,”他话锋一转,带着医者特有的审慎,“物有其性,亦有其偏。此等温润甘美之品,若过食,或于体内素有湿热、或心火偏旺之人,则易助湿生热,蕴滞中焦,反生不适。故享用之时,需知其所宜,亦明其所忌。”
“夏气通于心,”祖父的讲解愈发深入,引导林闻溪的目光从食物转向更深层的医理,“‘心主血脉’,又‘藏神’。夏季阳气外浮,心火亦随之易于亢盛。如同炉火过于旺盛,若不加调控,便会灼伤周遭。故夏日养生治病,首重‘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他结合临床常见症状,一一剖析,使理论变得鲜活:“若心火过亢,向上熏灼,则见口舌糜烂生疮、心烦意乱、夜不能寐、面红目赤、头胀头痛;若火热下移,灼伤小肠与膀胱,则见小便短少、颜色深黄甚至赤痛;若火热扰动心神,轻则心悸怔忡、焦虑不安,重则可见谵语妄言。此外,夏季特有的‘暑邪’,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与元气,故常见高热、大汗淋漓、口渴喜饮、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等‘中暑’之症。”
话音未落,堂前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喘息声。伙计引着一位身材魁梧、肤色黝黑的汉子进来,他衣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身上,走路有些踉跄,正是常在码头扛包的工人赵大。他一手扶着门框,声音沙哑:“林……林老先生,快……快救救我!今儿个在日头底下搬了一上午货,就觉得头晕得厉害,眼前发黑,胸口闷得喘不上气,直想吐……浑身烧得像炭火,汗出得像下雨,可……可又觉得有点怕风。渴得要命,灌了好几瓢井水,还是渴得像在沙漠里!”
祖父立刻让他坐下,仔细诊察。但见他面色红赤,汗出如油,呼吸急促。切其脉,洪大而搏指,但重按之下,却感觉中间空虚,如按葱管,是为“芤脉”,是气随津泄、津气大伤之危象。观其舌,舌质红绛,舌苔黄而干燥少津。祖父面色凝重,对紧跟在侧的林闻溪低语道:“溪儿,你看此证,正是典型的‘伤暑’,且气津两伤已甚。暑热之邪外袭,故高热汗出;热迫津泄,气随津脱,故脉见芤象,且乏力、恶风;津液大伤,无以濡润,故口渴引饮不止,舌干苔燥。此证危急,治当急予‘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法,刻不容缓。”
遂即刻提笔,开清暑益气汤加减,方中重用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荷梗(清暑化湿)、石斛(滋阴清热)、知母(泻火生津),更用西洋参(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为君,扶正祛邪并举,并嘱立即煎服,密切观察。
处理完这紧急病患,祖孙二人重回后院餐桌。阳光依旧明媚,但气氛却因方才的插曲而增添了几分凝重与深思。祖父指着那碗色泽清爽的香椿拌面,将话题引回日常养生:“譬如这碗面,其性本微温,能补益中气。但对于今日赵大那般体内已有暑热炽盛,或平素心火偏旺、阴虚津少之人,若不加辨析,过多食之,便可能如同火上浇油,助长内热。然而,”他话锋一转,指向面上的佐料,“你看这香椿末,性辛散,能醒脾开郁;这陈醋,性酸收敛,不仅能增味,更能酸甘化阴,生津止渴;这小磨麻油,质润性滑,能润燥通肠。这几味寻常佐料,与面条相配,正可调和其偏性,使其补益而不滋腻,温养而不助热。此中搭配,看似家常,实暗合中医寒热并用、升降相因、补泻兼施的调和之理,亦是‘药食同源’智慧在日常饮食中的巧妙体现。”
“是故,夏日饮食调摄之大要,”祖父总结道,声音恢复了平日的从容,“总以清淡、易消化、富水分、能清热者为宜。可多食瓜果蔬菜,如西瓜、黄瓜、冬瓜、绿豆、苦瓜等,取其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之性;少食肥甘厚味、煎炸烧烤及过于辛辣温燥之品,以免助火生湿,加重体内郁热。然亦需切记,不可过度贪恋寒凉冷饮,如冰水、雪糕之类,易戕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失常,反生内湿。起居方面,宜‘夜卧早起’,顺应昼长夜短的自然规律,中午可适当小憩,以养心神;情志上,务求‘静养’,保持心境平和淡泊,‘使志无怒’,避免大喜大怒等剧烈情绪波动,以防引动心火,耗伤阴液。如此顺应夏气,方是‘夏长’之道的正确践行。”
林闻溪慢慢地吃着手中的新麦馒头,那暄软甘甜的滋味充盈口腔,听着祖父由一碗面、一个馒头引申开去,讲到天地四时、五脏六腑、暑邪为病、饮食宜忌,再结合方才那惊心动魄的伤暑病例,他的心中对夏季“阳气在外”、“心火当令”、“暑多耗气伤津”等特点有了极为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他明白了,这夏日万物繁盛的背后,既有滋养生命的蓬勃能量,也潜藏着因过度亢盛而致病的风险。医者之道,正在于洞悉这盛衰盈亏的微妙平衡,引导人体顺应自然,安然度过这既充满生机、也需谨慎应对的炎炎夏日。
阳光透过槐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祖孙二人身上,也落在那笼象征着夏收伊始的白面馒头上。林闻溪觉得,这立夏之日,他收获的不仅仅是食物的甘美,更有祖父那份如夏日阳光般博大而深沉的医道智慧,正温暖而有力地注入他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