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如果派遣特种部队去执行这项任务,不仅可能会遭受惨重的伤亡,而且最终的结果也难以预料。
而使用“东风-15”导弹进行打击,则是一种更为高效、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此外,导弹打击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地面调动,反应速度极快。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在敌人察觉之前迅速完成攻击,不给他们转移目标的机会。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情报的时效性至关重要,而“东风-15”导弹的这一特点无疑使其成为了最佳选择。
“ 此举将向所有企图利用地区冲突浑水摸鱼的极端势力发出明确无误的强烈信号——任何挑战底线、制造大规模人道灾难的行为,都将面临来自国际社会最坚决、最彻底的毁灭性打击!”
叶修的分析,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剖开了问题的表象,直抵核心。
他不仅仅是从军事角度,更是从战略和政治层面,论证了这一超常规手段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帐篷内一片寂静,只剩下通讯设备微弱的电流声。
所有人都意识到,叶修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战术选择,更是一种强烈的姿态和一种全新的、基于绝对实力和决心的维和逻辑。
是否采纳这一建议,将直接影响此次维和行动的走向,甚至重新定义大国在地区冲突中扮演的角色。
决策的压力,瞬间来到了军区副参谋长和需要向更高层汇报的链条之上。
而叶修,这位年轻的指挥官,已经将他深思熟虑后的利剑,掷向了命运的棋盘。
叶修那石破天惊的“东风-15钻地打击”提案,在平静的安理会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冲击波迅速向四方扩散。
提案通过加密通讯渠道,以最高优先级传回联合国安理会以及相关国家的最高军事决策机构。
可以想见,在纽约的安理会会议厅和各国的地下指挥中心内,必然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一些国家代表对在维和行动中直接使用弹道导弹这种通常被视为战略武器的手段表示严重担忧,认为这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可能导致维和行动性质的异化,甚至引发不可控的 escalation(升级)。
他们主张采用更“传统”但风险更高的特种部队突袭。
然而,以东方大国为代表的强硬派据理力争。东大代表团在安理会内外明确表态:
“面对制造大规模人道灾难、蓄意挑起拥核国家间战争的极端邪恶势力,必须予以最坚决、最彻底的雷霆打击!
这不是普通的治安战,这是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必要之举!必须以此等霹雳手段,向所有潜在的效仿者发出最明确的警示——
玩火者,必自焚!”
东大代表铿锵有力的发言,强调了行动的正当性、必要性和强大的威慑意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白象和巴巴羊这两个国家的驻联合国代表,在接到本国最高层的紧急指示后,竟然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投下了赞成票。
这一决定背后,是国内民众的愤怒情绪如火山般喷涌,急需找到一个出口来宣泄;同时,也是军队的耻辱感如影随形,急需通过某种方式来洗刷。
而这所有的源头,都指向了那群藏匿在山洞中的极端分子。
对于白象和巴巴羊两国来说,这些极端分子就如同毒瘤一般,深深地侵蚀着他们的国家和人民。
只有将这颗毒瘤彻底铲除,才能平息民众的怒火,才能让军队重拾尊严。
所以,哪怕是让东大发射导弹,哪怕是湿婆神或者真主亲自降临表示谅解,他们也在所不惜!
毕竟,与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相比,其他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国内的情报系统和边境管控已经被渗透得如同筛子一般。
面对如此严重的情况,此时此刻,复仇的欲望和根除后患的决心已经压倒了所有地缘政治上的微妙考量。
最终,在激烈的辩论和权衡后,安理会授权及东大内部审批流程以惊人的速度完成。决议和命令迅速传回了南亚前线那个紧张忙碌的联合维和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大帐篷内,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当最终的授权命令显示在主屏幕上时,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叶修。
叶修面色沉静,没有丝毫的犹豫或得意。
他快步走到那个标有“三军联合作战平台”的信息指挥席位前坐下。
几乎在他坐下的同时,两名高大的东大参谋军官默契地移动脚步,看似无意实则有效地挡住了身后那些好奇、惊疑的多国武官们探究的视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保密屏障。
屏幕亮起,复杂的作战系统界面弹出。叶修深吸一口气,将个人专属的、与最高权限绑定的身份识别卡插入读卡器。
然后开始熟练地在加密键盘上输入长长的动态密码和一串独特的生物特征验证码。
“权限确认,叶修上校,欢迎进入‘利剑’联合打击指挥系统。” 冰冷的电子合成音提示。
尽管已获得授权,但此次发射目标位于他国境内,其审批流程异常严格和复杂。
叶修在系统中逐项填写打击申请:目标坐标、打击方式(东风-15b,钻地战斗部)、预计毁伤效果、附带损伤评估、以及最重要的——政治授权文件编号。
申请信息化作加密的数据流,穿越千山万水,直达最高统帅部。
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屏幕上终于跳出了那个代表最终许可的红色印章图标以及一行小字:“批准执行。授权人:张建华(军委副总长)”。
命令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