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浮尸
1994年4月11日清晨,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吕冲村村民程爱平像往常一样送孩子上学。经过村外堰塘时,他不经意间瞥见水面上漂浮着一个奇怪的物体。程爱平走近一看,惊恐地发现那是一具高度腐烂的女尸。他的尖叫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村民们纷纷赶来围观,现场一片混乱。
接到报案后,京山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迅速赶到现场。法医初步鉴定显示,死者为女性,年龄在30岁左右,身高约1.55米,死亡时间大约两个月。由于尸体高度腐败,面部已经无法辨认,警方只能通过体型和衣着特征来寻找线索。
当天下午,警方联系了附近失踪人员的家属前来辨认尸体。张在玉的哥哥被通知到现场。他仔细观察了尸体的身高、胖瘦和头发扎法,觉得与妹妹有几分相似。尽管尸体已经面目全非,但张在玉的哥哥还是认为死者可能是自己的妹妹。
随后,警方走访了张在玉的母亲,她提供了女儿的一些身体特征。当听说尸体腰部有一道剖腹产疤痕时,张母悲痛欲绝,认定这就是自己失踪三个月的女儿张在玉。就这样,这具无名女尸被初步认定为张在玉,而她的丈夫佘祥林也因此被卷入了一场可怕的风波之中。
二、失踪的妻子
佘祥林,1966年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尽管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他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中学毕业后,佘祥林没能考上大学,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积极寻找出路。后来,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踏实的为人,他成为了当地派出所的一名治安巡逻员。
1986年,经人介绍,佘祥林结识了张在玉,两人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起初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不久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浮现。张在玉患有精神疾病,情绪时常不稳定,这给他们的婚姻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1994年1月2日,佘祥林与张在玉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据佘祥林后来回忆,这次争吵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激烈。张在玉指责他与别的女子有不正当关系,情绪非常激动。第二天早上,佘祥林发现妻子不见了。他起初以为张在玉又像往常一样回了娘家,但当他赶到张在玉娘家时,却得知她根本没有回来。
佘祥林意识到事情不妙,立即发动亲朋好友四处寻找,并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然而,尽管大家努力搜寻,张在玉却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毫无踪迹。张在玉的家人开始怀疑佘祥林,认为是他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对于这些怀疑,佘祥林矢口否认,称自己根本没有背叛过婚姻,张在玉所说的那些事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三、沦为杀妻嫌犯
在张在玉失踪近三个月后,堰塘中发现的女尸被认定为张在玉,这让佘祥林瞬间从报案者变成了重大嫌疑人。1994年4月11日深夜,佘祥林被带到了一家宾馆,京山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告诉他,说他妻子张在玉已经找到,但已经死亡,属于他杀,要他接受审查。
佘祥林提出要去见妻子最后一面,但这个简单的请求却被无情拒绝。面对警方的询问,佘祥林坚决否认自己杀了张在玉。然而,他的辩解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接下来的10天11夜里,佘祥林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审讯室里灯光惨白,佘祥林面对的是一轮又一轮的逼问。他被剥夺了睡眠和水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让他不堪重负。据他后来回忆,审讯人员的打骂威胁,如同噩梦般笼罩着他。他们用警棍抽打他的后背,用脚踢他的腹部,还将他的头摁进装满水的脸盆里,让他几乎窒息。他的每一次辩解都被无情驳回,换来的是更残酷的折磨。
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绝境中,佘祥林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只能按照审讯人员的诱导,承认了自己从未犯下的杀妻罪行。他供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作案方式,三种作案工具,甚至照着指导员画的行走路线图描摹,把作案工具随意说成石头,指认现场也是随便找个地方。这份屈打成招的口供,成为了定案的关键证据,将他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四、死刑判决
1994年8月,佘祥林被提起公诉。1994年10月13日,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佘祥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判决如晴天霹雳,让佘祥林及其家人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佘祥林的家人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判决。他的母亲杨武香,这位坚毅的农村妇女,坚信儿子是无辜的。她四处奔走为儿子申诉,一家一家地拜访律师,寻求法律帮助;一趟一趟地前往相关部门,递交申诉材料。然而她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应,反而被指责为扰乱秩序,被关押了9个月。
佘祥林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了上诉。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审查过程中发现了案件中的诸多疑点,尤其是在证据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法院认为,仅凭张在玉家人的指认和佘祥林的口供,不足以认定佘祥林有罪。此外,法院还注意到,张在玉的家人曾提出进行dNA检测,但警方以没有办案经费为由,要求张家自己出两万元做亲子鉴定,而这笔费用对于张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他们只好默认张在玉已经死亡的事实。
由于存在这些疑点,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将案件发回重审。然而,重审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1995年,佘祥林再次被判处死刑,但又因证据不足被高院驳回。案件陷入了\"侦查-上诉-证据不足-继续侦查\"的死循环。
五、漫长的申诉之路
在佘祥林蒙冤的日子里,他的家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他的母亲杨武香在被关押9个月释放后,身体和精神都已被折磨得千疮百孔,眼睛也因为过度哭泣而几近失明。不久后,她便含恨离世,临终前眼睛始终没有闭上,因为她坚信儿子是清白的。
佘祥林的大哥佘锁林也因上访受到牵连,失去了预备党员身份和治保主任的职务,还被关押了41天。佘祥林的女儿在学校也遭受到了歧视和孤立,最终被迫辍学,14岁就跟着叔叔到深圳打工。
在狱中,佘祥林并没有放弃为自己洗刷冤屈的努力。他每天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都会趴在床边,用一支破旧的笔,在粗糙的纸上写下申诉材料。那些文字,饱含着他的冤屈、痛苦和对自由的渴望。他还记下了好几本日记,记录下在狱中的点点滴滴,包括狱友的帮助,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然而这些申诉材料和日记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一丝波澜。
1998年6月15日,京山县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佘祥林再次提出上诉,但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他的上诉,维持原判。至此,佘祥林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在监狱中度过漫长的15年。
六、\"亡妻\"归来
2005年3月28日,命运的转折出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了京山县雁门口镇:已经\"死亡\"11年的张在玉竟然活着回来了!她牵着现任丈夫的手,带着一个孩子,出现在了乡亲们面前。
原来,当年张在玉与佘祥林吵架后离家出走,由于精神疾病发作,她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家庭住址。她一路流浪,最终来到了山东省枣庄市。在那里,她被一位好心的男子收留,两人结为夫妻并生下了一个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在玉的病情逐渐好转,记忆也开始恢复。她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于是决定带着现任丈夫和孩子回老家探亲。
当张在玉回到家乡时,她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死亡\"已经导致前夫佘祥林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她的突然出现,让整个村庄炸开了锅。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这不可能,张在玉明明已经死了,村里很多人都看见过她的尸体;也有人说,这是佘祥林的冤屈感动了上天,让\"亡妻\"复活来证明他的清白。
张在玉的家人起初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经过仔细辨认和dNA鉴定,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眼前的女子确实是他们以为已经死去11年的张在玉。
七、沉冤得雪
张在玉\"死而复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山县人民法院。法院立即派人进行调查,并作了调查笔录。公安机关也及时通过dNA鉴定,证实了其身份,并向法院出具了证明,证实回来的女子确为张在玉本人。
面对这一铁的事实,京山县人民法院不得不重新审视佘祥林案。2005年3月30日,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撤销原裁判,发回京山县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京山县人民法院重新组成合议庭,对佘祥林案件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
2005年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宣告佘祥林无罪。当法官宣布判决结果的那一刻,佘祥林泪流满面,11年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走出监狱的佘祥林已是满脸沧桑,曾经的青春活力早已被岁月和冤屈消磨殆尽,身体也落下了病根,再也回不到从前。
佘祥林出狱后,首先去了母亲的坟前。他扑通一声跪在坟前,哭得泣不成声。他告诉母亲,自己终于被证明是清白的,她的坚持没有白费。
八、国家赔偿与后续生活
佘祥林出狱后,向国家提出申请赔偿近437万元,包括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七项要求。然而,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佘祥林最终获赔70万元,剩余385万元精神赔偿要求,因相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没有得到赔偿义务机关的支持。
这笔赔偿款虽然数额不小,但对于佘祥林失去的11年自由和家庭的破碎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佘祥林用这笔钱在湖北宜昌买了一套房子,接回了女儿,希望以此来弥补自己对女儿的亏欠。
2014年,佘祥林的女儿出嫁,这是他唯一的心愿。看到女儿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佘祥林感到无比欣慰。他说,自己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磨难,现在只希望能够平静地度过余生。
佘祥林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这起案件成为推动中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契机,促使司法机关更加重视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强化了\"疑罪从无\"的原则,推动了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