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刚停,基地的通风系统还在嗡嗡响。陈浩把湿头发往后一甩,水珠溅到墙上,留下一小片深色痕迹。
他一屁股坐在生活区沙发上,整个人陷进去一半。“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不是人了,是块电池——还是快没电的那种。”
苏珊脱下外套搭在椅背,手指关节还有点发僵。她没说话,只是揉了揉手腕。
卡尔蹲在角落检查装备包,拉链拉开又合上。娜娜站在门口,终端屏幕亮着,数据流一闪而过。
“监控记录显示,过去三小时,工坊区域有七组人员尝试制作互动装置。”她突然开口,“动机来源指向文化节海报中的‘科技体验区’描述。”
陈浩抬起头:“谁干的?”
“维修组两个实习生用废弃电机做了个会转头的小灯球。”娜娜调出画面,“还有后勤部的人拼了个按钮盒子,按下去能响一声老式警报。”
苏珊看了眼屏幕,嘴角动了一下。“还挺像那么回事。”
“这不是挺好吗?”陈浩坐直了,“大家自己玩起来了,咱们是不是该趁热打铁?”
“怎么打?”卡尔拉上背包拉链,“别告诉我又要加活。”
“咱们办个预热活动。”陈浩伸手比划,“就在文化节前一天下午,搞个小展览,名字我都想好了——‘我们的第一件发明’。”
空气静了一秒。
“你打算展什么?”苏珊问,“一堆会响的铁皮?”
“对啊。”陈浩咧嘴一笑,“谁规定文化就得高大上?咱们又不是开发布会,是让人愿意动手、愿意看、愿意笑。”
娜娜快速输入指令,投影仪启动,墙上出现一张流程图。
“可划分三个板块:废物变玩具、光影小游戏、声音实验室。”她说,“全部使用现有边角料,无需新增物资。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内,由志愿者轮流主持。”
卡尔皱眉:“这和正式筹备不冲突?”
“不会。”娜娜回答,“布展位置设在主厅东侧走廊,避开主舞台搭建区。人力资源可调配晚间轮休人员,不影响明日排班。”
苏珊盯着投影看了一会儿,忽然起身:“我去拿标签纸,做个统一标识,参与者可以贴在衣服上。”
“你还真干?”陈浩愣住。
“总不能让一群人在胸口画个圈当标志。”她走到门边回头,“颜色要亮一点,让人一眼看得见。”
她离开后,卡尔也站了起来。“我可以抽半天工时支持布展,但有个条件——不用主电源线路,所有设备自备电池或接临时接口。”
“成交。”陈浩竖起大拇指。
娜娜立即更新方案,在终端上划出区域分配图。陈浩则翻出工具箱,掏出一个旧电机、几根导线和一块塑料壳。
“我先做个样。”他说。
十分钟后,一个歪歪扭扭的机器人脑袋出现在桌上。电机带动一根铁丝,让它的“脸”左右摆动。眼睛是两个红色LEd灯,一闪一闪。
“它叫啥?”娜娜问。
“就叫小红吧。”陈浩拍了拍它,“虽然丑,但它活着。”
话音刚落,小红的灯闪了几下,突然不动了。
“没电了。”陈浩耸肩,“寿终正寝。”
娜娜伸手拆下电池仓,换上新电池。灯再次亮起,头又晃了起来。
“复活成功。”她说。
陈浩笑了:“你看,连死都能救回来,这不就是科技的意义?”
他们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两个年轻工人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铁皮盒改装的发声器。
“听说这儿收展品?”其中一人问,“我们做的,按一下能放录音。”
“录的啥?”陈浩接过盒子。
“是我妈以前唱歌的声音。”那人有点不好意思,“老早存手机里的,现在放出来还能听清。”
陈浩按下按钮。沙哑的歌声从喇叭里传出,断断续续,但旋律清晰。
屋里没人说话。
“放这个行吗?”那人问,“太土了吧。”
“行。”陈浩把盒子放在桌上,“放这儿,c位。”
又有人陆续进来。有人带来用光敏电阻做的小夜灯,光线暗了就自动亮;有人做了个手摇发电机,转起来能让一个小风扇转动。
娜娜打开登记表,一项项录入。
“目前报名展示者共十九人。”她说,“预计参与观众可达六十以上。”
“比我想象中多。”卡尔靠墙站着,“看来大家憋得挺久。”
“平时修管道、换零件,谁也没机会弄这些。”陈浩说,“现在有个名头,就能光明正大玩一下。”
广播突然响起,是基地日常通知时段。
陈浩顺手接过麦克风插口,直接接入系统。
“各位注意。”他对着话筒说,“文化节前一天下午三点,主厅东侧走廊,有个新活动——‘我们的第一件发明’。”
他顿了顿。
“不管你会不会做,有没有做过,只要带了东西来,能响、能亮、能动,就算成功。现场提供基础材料,也能当场组装。不评比,不打分,只展览。”
他笑了笑。
“文化不是玻璃罩里的展品,是每个人心里那点想试试的念头。明天下午,咱们一起让它亮一下。”
广播结束,屋里安静了几秒。
然后,娜娜的终端震动了一下。
消息弹出:工坊申请延长开放时间至晚上十点。
紧接着,第二条:后勤组请求领取五米绝缘胶带、三十个微型马达、一批废旧电路板。
“他们开始准备了。”娜娜说。
“这么快?”陈浩看着屏幕。
“第三条。”娜娜继续念,“维修组问能不能借走备用音箱一台,用于声音展区扩音。”
“批了。”陈浩挥手,“全批了。”
苏珊这时回来了,手里抱着一叠彩色纸片。她坐在桌边,开始剪裁圆形贴纸,中间写上编号。
“一号到五十号。”她说,“先做这么多,不够再补。”
卡尔翻看明日排班表,手指在几个名字上停留片刻,然后拿起笔,划掉两人晚班,改成“支援预热布展”。
“我协调好了。”他说,“两小时轮替,不影响主线进度。”
娜娜同步更新物料清单,屏幕上跳出剩余资源统计。
“当前可用边角料充足。”她说,“电机库存余量百分之六十二,LEd灯珠余量百分之四十五,导线长度足够支持三十七个独立项目。”
陈浩靠在椅背上,看着桌上越来越多的小玩意。小红还在摇头,旁边多了个会发光的纸盒子,还有一个用瓶盖和弹簧做的简易弹跳装置。
“你说这些人里,会不会冒出个天才?”他问。
“概率存在。”娜娜说,“根据历史数据显示,重大技术创新中,百分之二十三点七源于非专业背景个体的偶然尝试。”
“那就是有可能。”陈浩笑了,“说不定明天下午,咱们这儿就诞生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发明。”
“也可能是下一个卡住通风口的垃圾。”卡尔说。
“那也是有意义的垃圾。”陈浩抓起小红,举到他面前,“你看它多努力地活着。”
傍晚的饭点到了,食堂开始放饭。但他们谁都没动。
工坊的灯一直亮着。透过玻璃墙能看到里面有人围在桌边焊接,有人蹲在地上调试线路。
娜娜调出实时画面,放大一处角落。一个孩子模样的身影正踮脚把一个小木盒放进展示箱,脸上带着紧张又骄傲的表情。
“那是李工的女儿。”苏珊说,“才八岁。”
“她做了什么?”陈浩问。
“一个会哭的娃娃。”苏珊轻声说,“按一下肚子,就会发出婴儿哭声,还会眨眼睛。”
“……真厉害。”陈浩说不出别的词。
娜娜把这一项加入展示目录,编号十八。
夜深了些,主厅的布置初步完成。三张长桌并排摆开,贴上了苏珊做的彩色标识。每个展位前都有一个编号牌,写着“欢迎触摸”。
“明天就差主持人了。”陈浩说。
“我来。”苏珊说,“反正艺术创作部分还没开工,时间空着。”
“你?”陈浩惊讶,“你不觉得这太简单了?”
“简单才好。”她说,“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让人记住。”
卡尔点头:“我也能顶半小时,只要不让我讲笑话。”
“娜娜呢?”陈浩看向她。
“我可以负责开场说明和技术支持。”她说,“另外,已向广播系统提交定时提醒,每小时播报一次活动预告。”
陈浩站在展厅中央,环顾四周。
桌上摆着那些粗糙却认真的作品,灯光照在它们身上,映出影子。
“这感觉。”他低声说,“比打赢一场战役还踏实。”
苏珊正在贴最后一张标签,手突然停住。
“怎么了?”陈浩问。
“我想出去一趟。”她说。
“现在?”
“明早日出前回来。”她把标签纸收进口袋,“我想到外面看看。”
“外面?”卡尔皱眉,“风蚀区还没完全稳定。”
“我不去远。”她说,“就基地西面那片缓坡,昨晚我看星图,那边的地貌线条……有点意思。”
没人说话。
“我只是想找点灵感。”她补充。
“你一个人?”陈浩问。
“嗯。”
“那你至少带个通讯器。”
她点头,转身走向更衣区。
陈浩看着她的背影,又看了看桌上那些等待明天的小发明。
娜娜正在检查最后一个展位的电源接口。
“你觉得她能找到想要的东西吗?”陈浩问。
“不确定。”娜娜说,“但人类获取灵感的方式,从来不在数据预测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