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把水杯放下,杯底磕在桌面上发出一声闷响。他盯着那张刚撕下来的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集体发声”四个字,旁边还画了个小人举着喇叭。
“咱们得把这玩意儿理顺了。”他说,“不然明天一早大伙儿问起来,我说‘有想法但没成型’?那多丢人。”
娜娜的手指在终端上滑了一下,屏幕跳转。之前那份草案的标题变成了“文化节方案V2.1”,下方多了个折叠栏,点开是密密麻麻的时间节点和任务分配。
“我已经导入活动管理模型。”她说,“从筹备到结束共七天,每日任务已按优先级排序。高峰期在第三日,需同时开放三个区域。”
苏珊凑过去看投影,眉头动了动:“拼图墙那边安排两人轮值,可万一有人想讲自己那块拼图的故事呢?没人听,不就白做了?”
卡尔翻着排班表:“加一个记录员?但维修组今天报修量超了百分之十五,抽不开人。”
“不需要专职记录。”娜娜说,“我在每个展台角落装微型录音器,参与者可自主选择是否留言。数据自动归档,节日后统一播放。”
“听着像自言自语。”卡尔说。
“数据显示,独自说话时大脑活跃度比公开演讲高百分之二十。”她答,“很多人更愿意对机器说真话。”
陈浩笑了:“所以咱们基地的精神文明建设,靠一堆会听话的铁盒子撑着?”
屋里安静了一瞬。
然后苏珊也笑出声:“挺合理。毕竟它不会笑话你。”
娜娜没回应,只是把“语音采集点”加进了平面图,标成绿色小圆点,分布在展览区出口、互动角侧面和食堂外廊。
“接下来是流程。”她调出时间轴,“首日上午九点启动仪式,敲击金属板十七秒,随后播放昨日录制的‘一起吃的饭’烹饪过程影像;中午开放拼图墙与心声墙;傍晚六点举行第一次集体发声合成音频播放。”
“中间没留空档?”苏珊问,“要是大家全挤在中午来,怎么办?”
“有分流机制。”娜娜说,“每项活动设置参与上限。拼图墙每日三十人,按预约顺序进入;心声墙不限人数,但每人限写一张纸条,投入回收箱后不可取出。”
“那要是有人写完不想投呢?”苏珊说,“站在那儿反复撕纸,怎么办?”
“箱子设双层口。”娜娜说,“外层收废纸,内层投正式内容。心理安全和隐私保护都覆盖到了。”
卡尔点点头:“行。至少不会有人堵在门口吵起来了。”
陈浩抓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箭头:“等等——开场音乐用敲铁板,结尾呢?总不能又敲一遍吧?”
“结尾不用声音。”娜娜说,“所有人把手放在主厅地板预埋的感应带上,系统记录体温与接触时长,生成一幅动态热力图,留在墙上作为纪念。”
“也就是说……”陈浩慢吞吞地说,“谁站得久,谁就成了背景色?”
“准确率百分之九十八。”她说。
“那我肯定是最亮的一块。”他咧嘴,“我最不怕站。”
苏珊看着方案一点点填满细节,忽然开口:“咱们给这节日起个名字吧。总不能一直叫‘那个活动’。”
“重启节?”卡尔说,“听起来像系统开机。”
“共生节?”苏珊试了下,“太像植物课术语。”
“不如叫‘蓝灰日’。”陈浩说,“咱俩颜色,穿久了也有感情。”
“命名影响参与意愿。”娜娜说,“根据资料库统计,带有动词的名字更容易引发行动冲动。比如‘分享日’‘共建节’‘说出来’。”
“那就叫‘我们在一起’。”苏珊突然说,“不复杂,也不假。就是一句话,一句能让人停下来看一眼的话。”
屋里静了几秒。
卡尔抬头:“这个名字……不会被当成故障广播吧?”
“播一百遍也不会。”陈浩说,“人听得懂人话就行。”
娜娜已经把标题改了。新文档顶端写着:**“我们在一起”文化节执行方案(雏形)**。
下方三大板块清晰排列:
**科技见证区**——拼图墙、设备演化展、信号挑战赛
**艺术表达区**——心声墙、手作角、声音之夜
**互动共享区**——共享粥食、热力图合影、微光时刻
每项后面跟着负责人姓名、资源清单、时间节点。
“我来负责心声墙。”苏珊说,“文案我改,规则我定,谁想添乱我第一个找他算账。”
“拼图墙归我。”卡尔说,“材料调度、人员排班、应急替换,我都盯住。”
“声音之夜和微光时刻由我执行。”娜娜说,“音频合成、数据存储、木箱制作,今日内完成。”
陈浩看着自己的名字空在“统筹协调”那一栏,叹了口气:“我就负责开幕式发言呗?说点废话鼓舞人心?”
“你负责开场敲铁板。”娜娜说,“动作简单,失败率低于百分之一。”
“好歹给我加点难度。”他嘟囔。
“你可以试试闭眼敲。”苏珊笑,“说不定更有仪式感。”
“那我要是打偏了,砸到脚呢?”
“医疗室就在隔壁。”卡尔面无表情,“他们最近清库存,绷带多得用不完。”
几个人都笑了。
笑声落下的时候,娜娜已经把最终版上传至公共目录。文件名后缀打了勾,代表“已确认”。同步提醒设置为全员接收,发布时间定在明早七点整。
“还差一件事。”陈浩说,“口号。每个活动都得有一句大白话,让人一听就知道干嘛。”
“拼图墙怎么说?”苏珊问。
“你拼一块,历史就多一页。”他说。
“太文。”苏珊摇头,“换。”
“算了,你来。”
她想了想:“你留下的痕迹,别人看得见。”
“行。”卡尔点头,“这个能懂。”
“心声墙呢?”
“你想说的话,就写这儿。”陈浩说,“不用署名,也不会丢。”
“声音之夜?”
“一人说一句,我们听全部。”娜娜说,“数据模型支持这种结构的情绪传递效率。”
“挺好。”卡尔说,“连我的话都能塞进去。”
“共享粥呢?”
“剩饭混一起,味道也没差。”陈浩说,“反正都是糊的。”
“改成‘我们一起吃的饭’。”苏珊说,“少点丧,多点暖。”
“本质没变。”娜娜说,“但接受度预测上升二十九个百分点。”
“那就这么定了。”陈浩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椅子腿在地上划出一声长响。他走到投影前,手指点了点屏幕上的三大板块,“科技让人活下来,艺术让人知道自己活着,互动让人觉得——嘿,还有人陪着你活着。”
没人接话。
但他也不需要。
娜娜的光学镜头微微闪了一下,像是在调整焦距。她把纸质版方案轻轻合上,夹进文件夹。封面朝下放在桌上,边缘与桌沿对齐。
苏珊把“随便写”三个字抄在便签纸上,贴在自己笔记本最前面。她用笔尖戳了戳那行字,嘴角动了动。
卡尔检查完最后一份排班匹配报告,关掉平板。他靠回椅背,双手交叠放在腹部,难得没有皱眉。
阳光斜照进来,落在终端散热口的位置,那里有一点细微的白烟升起,很快散开。
陈浩拿起刚打印出来的首页,纸还带着温热。他把它推到桌子中央,说:“这就是咱们第一个文化节的样子了。”
娜娜的屏幕停在“方案V3.0_最终确认版”,自动归档完成,提示音轻响一次。
苏珊低声念了一遍主题名:“我们在一起。”
卡尔看了眼时间,说:“明天开始贴通知?”
“等娜娜把海报做出来。”陈浩说,“我建议加个二维码,扫一下能听往届……哦不对,还没往届。”
“可以录一段预热音频。”娜娜说,“用今天的讨论原声剪辑。”
“行。”陈浩点头,“就从我说‘杯子里的水凉了’那句开始。”
“那段有五秒空白。”她说。
“那就留着。”他说,“让人听听沉默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