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京城飘起细雪,雍亲王府的暖阁里却暖意融融。英台坐在窗边,就着炭火翻看着今年各地的通商奏报,胤禛则在一旁为她磨墨,墨香混着窗外飘进来的梅香,在室内轻轻萦绕。
“台湾的蔗糖今年又增产了,胤禟说要把新制的冰糖送些来,给孩子们做糖画。”英台指着奏报上的字迹,嘴角带着笑意,“还有漠北,阿尔泰说今年的羊毛产量够织上千匹毯子,要给宫里和各王府都送些,让大家冬天都暖和。”
胤禛放下墨锭,走到她身边,俯身看向奏报:“明年开春,西洋的织布机改良就能完成了,到时候让江南的织户先试试,若是好用,再推广到各地,百姓们就能穿上更软和的棉布了。”他抬手拂去英台发间沾着的细碎雪花,指尖的温度让英台心中一暖。
正说着,小孙儿顶着一头雪跑了进来,手里举着一只冻红的柿子:“皇祖母!您看,这是门口李爷爷送的,说冻柿子甜!”英台连忙接过柿子,用帕子擦去上面的雪,笑着说:“慢些跑,别摔着了。冻柿子要放一会儿再吃,不然凉着胃。”
小孙儿乖巧地点点头,眼睛却盯着英台腰间的玉佩:“皇祖母,您这玉佩真好看,为什么它有时候会发光呀?”英台轻轻摸了摸玉佩,那温润的触感像是与她的心跳连在一起:“因为它知道,这里有皇祖母最爱的人,有最安稳的家呀。”
没过几日,康熙派人来传旨,让胤禛与英台去宫中赴宴。走进乾清宫,英台发现宴席上不仅有皇室亲眷,还有南洋、西洋的使臣,甚至还有台湾、漠北的商户代表。康熙坐在主位上,笑着对众人说:“今日请大家来,是想跟大家一起看看,咱们大清这几年的好日子。”
太监们端上的菜肴摆满了桌子,有台湾的清蒸石斑、漠北的手把肉,还有西洋使臣带来的烤火鸡。席间,西洋使臣捧着一只新制的自鸣钟,递到康熙面前:“皇上,这是我们用大清的瓷器做底座,结合西洋的技艺做的钟,愿大清与西洋的友谊,像这钟声一样,长久不息。”
康熙接过自鸣钟,转手递给胤禛与英台:“这钟就送给你们吧,你们为大清的通商做了这么多事,也该有个像样的物件作纪念。”英台接过钟,看着上面精美的瓷器底座,忽然想起初到这个时空时,她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如今却能与各国使臣平等交流,心中满是感慨。
宴席结束后,胤禛与英台并肩走在回宫的路上。雪已经停了,月光洒在宫道上,映出二人相携的身影。英台轻声说:“还记得当年我刚来时,总怕自己会突然消失,怕给你添麻烦。可如今,我觉得自己就是这大清的一份子,再也离不开了。”
胤禛握住她的手,声音温柔而坚定:“你从来都不是麻烦,你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是大清的福气。往后,咱们还要一起看着孙辈长大,看着大清的商路通得更远,看着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回到王府时,暖阁里的炭火还燃着,小孙儿已经睡着了,脸上还带着甜甜的笑意。英台轻轻为他掖好被子,转身看到胤禛正拿着那只自鸣钟,仔细擦拭着底座上的瓷器。她走过去,从身后轻轻抱住他,下巴抵在他的肩头:“有你在,真好。”
胤禛转过身,将她拥入怀中,目光落在窗外的梅花上:“有你,有家,有这安稳的大清,才是最好的日子。”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留下的只有“国泰民安”的盛世长卷,与一段关于爱、坚守与初心的不朽传奇。从初遇的茫然到暮年的相守,从时空的考验到岁月的沉香,英台与胤禛用一生证明:最好的幸福,是与心爱之人携手,在平凡的日子里守护彼此;最好的传承,是带着初心前行,让盛世的烟火照亮每一寸山河,让这份温暖与安稳,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