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省的深秋,枫叶染红了大阪城的街巷。胤禵刚送走前来考察的江南织造局官员,便收到了国子监发来的书信——吉田三郎在信中写道,他已在国子监学成,不仅精通经史,还钻研了江南的丝绸织造技艺,愿回东瀛开设工坊,将大清的技艺传授给家乡百姓。信末,他附上了一幅亲手绘制的《东瀛市井图》,画中既有穿着大清服饰的商贩,也有捧着汉文典籍的孩童,一派交融共生的热闹景象。
胤禵捧着书信与画作,心中暖意涌动。他当即提笔回信,不仅应允吉田三郎的请求,还承诺从官府拨出银两,为其选址建坊,并协调江南织造局送来织机与蚕种。“文融则心近,技传则业兴”,这是英台嫂嫂曾对他说过的话,如今正一步步在东瀛落地生根。
不出两月,吉田三郎便带着几名江南织工回到大阪。在官府的协助下,“东瀛织锦坊”很快开张,第一批织出的丝绸上,既有江南的牡丹纹样,又融入了东瀛的樱花元素,一经推出便广受青睐——不仅在东瀛本地热销,还通过大阪港运往江南、南洋,成为新的外贸珍品。
这日,胤禵前往织锦坊视察,正巧遇到前来采购丝绸的南洋商人。那商人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笑着对胤禵说:“大人,东瀛的丝绸比江南的更有特色,我们每次来都要多订几百匹!如今从东瀛到南洋的航线畅通,关税又低,我们都愿意来这里做生意。”
胤禵听着商人的话,不禁想起英台当初“以商促融”的建议。如今,东瀛省的对外贸易已远超归附之初——除了海货、丝绸,东瀛的漆器、折扇,大清本土的茶叶、瓷器,都通过大阪港汇聚流转,每月的关税收入比去年翻了一倍,不仅充实了东瀛省府库,还反哺了民生工程。
他随即下令,在大阪港周边修建“通商驿馆”,为各国商人提供住宿、仓储服务,同时设立“翻译学堂”,挑选东瀛本地青年学习汉语、南洋语,既方便商人沟通,也为东瀛培养了一批通晓外情的人才。
消息传到京城,英台正与胤禛商议修订《东瀛治理章程》。看到胤禵的奏折,英台笑着说:“十四弟如今已能将‘文、农、商’三者结合,这才是长久治理之道。文化交融让民心更亲,农业丰收让百姓安稳,商业兴盛让经济活络,三者相辅相成,东瀛才能真正成为大清的稳固疆土。”
胤禛点头附和,随即补充道:“我已让人从户部调拨银两,支持东瀛修建水利工程。明年开春,江南的治水能工便会启程前往东瀛,协助当地疏浚河道、修建堤坝,确保东瀛的粮产再上一个台阶。”
此时的东瀛,不仅商业兴旺,文化交融也愈发深入。三阿哥胤祉此前留在东瀛的文人团队,已将《论语》《农政全书》等典籍译成东瀛文字,编印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在各州县学堂发放;而东瀛的民间故事、传统技艺,也通过文人的整理,传入大清本土,成为江南文人创作的新素材。
冬至那日,大阪城举办了首届“清东文化节”——街上既有舞龙舞狮的大清民俗表演,也有东瀛传统的茶道、花道展示;市集上,东瀛百姓学着包水饺,大清商人则尝试制作东瀛年糕,欢声笑语间,早已分不清“大清”与“东瀛”的界限。
佐藤老人带着孙子逛文化节,看着孙子跟着舞龙队蹦蹦跳跳,又捧着刚包好的水饺递给身旁的大清商人,不禁感叹道:“从前总觉得大清是远方的国度,如今才知道,咱们早已是一家人了。”
远在京城的康熙,收到胤禵送来的文化节画册与关税报表,欣慰地对朝臣们说:“东瀛归附不过一年,便能有如此景象,实属不易。这便是‘仁政’的力量——不用刀枪,却能让人心归向;不用强压,却能让文化交融。往后,东瀛当为大清治理新附之地的典范。”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大阪城的文化节上,百姓们载歌载舞,大清与东瀛的服饰、习俗交织在一起;织锦坊里,吉田三郎正指导工人织造新纹样;大阪港的通商驿馆前,各国商人往来穿梭,一派繁荣景象。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柔和的光,像是在为这份“文融商盛、天下同心”的盛世图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跨越地域与文化的交融印记。从文化互鉴到商业互通,从民生改善到民心归向,大清用包容与智慧,将东瀛这片土地打造成了“多元共生”的样板。这份藏于烟火气中的和谐与繁荣,终将成为大清盛世最动人的篇章,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东海之滨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