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的暖阁里,地龙烧得正旺,驱散了腊月的寒意。康熙捧着户部刚送来的季度收支明细,指尖划过“商税”“关税”两栏,眼中满是讶异:“减赋不过两月,商税竟比去年同期增了三成?边境关税更是翻了一倍,连京西夜市的月入都突破了五万两,这增长速度,倒让朕有些意外。”
英台端着刚沏好的热茶递上,笑着解释:“父皇,减赋看似让了田赋之利,实则激活了整个民生脉络。农户手里有了余钱,便会添置农具、布料,甚至去市集买些零嘴点心,这便带动了手工业与零售业;农户肯垦荒,粮产增多,粮价稳中有降,城里百姓的生活成本低了,也更敢花钱消费——商税自然水涨船高。”
胤禛在一旁补充,拿出京西夜市的经营账簿:“夜市如今已扩展到三百多个摊位,不仅有本地的小吃、手工艺品,还多了南洋的香料、琉球的海产、倭国的漆器,连蒙古的皮毛商都特意赶来设摊。百姓夜里有了去处,商户生意红火,每月缴纳的商税比去年多了近两倍,这便是‘藏富于民,民富则税丰’的道理。”
康熙翻看着账簿,只见上面详细记录着夜市每日的客流量与交易额,忍不住点头:“当年英台提议办夜市,朕还担心只是个热闹场子,没想到如今竟成了京城的‘黄金税源’,还带动了周边的客栈、车马行,真是意外之喜。”
“这还不算边境的收获。”英台继续说道,“海疆平定后,南洋诸国与大清的贸易往来愈发频繁,福建、广东的关税站,每月都能收到大量白银;西北边境与蒙古的互市也恢复兴盛,茶叶、丝绸换来了蒙古的良马与皮毛,既充实了国库,又巩固了边疆关系。更别提倭国的海货——每月十万斤海产运抵江南,不仅让江南百姓尝了鲜,关税与商税加起来,比倭国全年的田赋还要多。”
户部尚书适时补充奏报:“启禀陛下,按如今的增长趋势,即便减免了两成农业税,今年的总税银仍能突破五千万两,比去年多八百万两!其中,商税、关税、夜市及边境互市的收入,已占总税收的六成,彻底改变了以往‘唯田赋是赖’的局面。”
康熙闻言,抚掌大笑:“好!好一个‘收入只多不少’!英台这减赋之策,不仅惠了民生,还盘活了全国的经济,比朕预想的还要好!”他看向英台,眼中满是赞许,“从前朕总想着靠加重赋税充实国库,如今才明白,让百姓富起来,国库才能真正充盈。这‘放水养鱼’的道理,是你让朕彻底悟透了。”
英台躬身回道:“父皇过誉。这并非臣妾一人之功,而是父皇圣明,愿意相信百姓、让利百姓;也是四爷统筹有方,让夜市、通商等举措落地见效。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商户积极经营,边疆贸易兴盛,税收自然随之增长,这是天下同心的结果。”
几日后,康熙下旨,将减赋后的税收增长情况布告天下,同时宣布:明年将继续减免农业税的十分之一,并拨款一百万两,用于修缮江南、西北的水利设施,助力农业生产。消息传出,全国百姓无不欢呼雀跃,不少地方的农户自发为康熙立起“万民牌”,感念朝廷的仁政。
此时的京西夜市,更是热闹非凡。摊位上挂着“减税惠民,生意兴隆”的红灯笼,商户们吆喝声格外响亮;百姓们提着灯笼穿梭在摊位间,挑选着心仪的商品,偶尔还能听到孩童们唱着新学的歌谣:“减赋税,民安乐,大清盛世万年长……”
远在倭国的十四阿哥与三阿哥,也收到了京城的消息。十四阿哥当即召集倭国农户,宣布明年将继续减免倭国农业税,并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三阿哥则让文人将税收增长的喜讯编成故事,在学堂与市集上传讲,让倭国百姓更深刻地感受到归附大清的好处。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京西夜市灯火通明,百姓与商户欢声笑语;江南田间,农户们忙着修缮水利设施;倭国市集上,百姓们围着听文人讲大清的仁政故事;乾清宫内,康熙与胤禛、英台看着新送来的税收报表,脸上满是欣慰。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明亮的光,像是在为这份“减赋藏富、国泰民安”的盛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一段“以民为本、税丰民富”的盛世传奇。从英台的减赋献策,到康熙的英明决策,从夜市的繁华到边境的兴盛,大清用实际行动证明: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让利于民,才能换来国库充盈、天下太平。这份跨越朝堂与民间的智慧,终将让大清的盛世荣光,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