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京城,四爷府的庭院里落满银杏,英台正与胤禛翻看十四阿哥从倭国传回的奏报——奏报中提及倭国百姓虽不再抵抗,却因语言不通、文化隔阂,对朝廷政令多有疑虑,底层渔民更是因水师暂禁出海捕鱼,生计艰难。
“民心是根基,若不能让倭国百姓真正接纳大清,治理终难长久。”英台放下奏报,眼中已有筹谋,“我想向父皇建议,让三阿哥胤祉牵头,组织翰林院的读书人与江南的文人雅士,前往倭国推行文化宣抚。三阿哥素来喜好文事,擅长统筹典籍编纂,由他带队,既能保证文宣质量,也能借文人的温和姿态,消解百姓的戒备心。”
胤禛点头赞同:“此计甚妙。文人可在倭国开设‘清倭学堂’,既教汉语与大清律法,也传授儒家伦理,再将倭国本地的民俗故事与大清文化融合,编印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百姓更容易接受。”
次日朝会,英台向康熙禀明此议。康熙听罢,当即召来三阿哥胤祉:“胤祉,朕命你为‘倭国文化宣抚使’,挑选百名精通经史、善长教化的文人,携带典籍、教具与笔墨纸砚,即刻前往倭国。你的任务,是让倭国百姓知大清之礼、懂大清之法,从心底认同归附,不得有半分急躁。”
胤祉躬身领命,语气郑重:“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以文为桥,化解隔阂,让倭国百姓真心归顺大清。”不出半月,三阿哥便带着文人队伍启程,船上不仅载着典籍教具,还备了大量医治风寒的药材——他听闻倭国深秋多寒,特意从太医院调拨,预备赠予当地百姓。
与此同时,英台已让人备好书信,快马送往倭国十四阿哥处。信中她提议:由十四阿哥出面,以朝廷名义向倭国底层渔民收购海货,约定以高于倭国旧制三成的价格,收购海带、海参、鲍鱼等海产十万斤,既解渔民生计之困,也能通过通商拉近与底层百姓的距离。
十四阿哥收到信时,正为渔民生计发愁——水师为防残余势力借渔船作乱,暂禁出海,渔民们已断了收入来源,街头常有饥民乞讨。他当即召集倭国地方官员与渔民代表,宣布朝廷的海货收购计划:“朝廷知晓大家靠海吃海,即日起开放近海捕鱼,凡捕获的海货,朝廷皆以高价收购,不仅保大家衣食无忧,还能让日子比从前更宽裕!”
渔民们闻言,先是惊愕,随即爆发出欢呼——此前幕府收购海货时,不仅压价苛刻,还常以“贡税”之名克扣,如今朝廷竟给出高价,还开放捕鱼禁令,简直是雪中送炭。消息传开,倭国沿海渔村一片欢腾,渔民们纷纷修补渔船、准备渔具,往日萧条的港口很快恢复了生机。
十四阿哥一面组织渔民捕鱼,一面让人将收购的海货分类打包,一部分通过海运送往京城与江南,充实当地市集;另一部分则留在倭国,分发给因战乱失去家园的百姓。同时,他按照英台的嘱托,在收购点旁设立“便民棚”,让随三阿哥前来的文人现场书写春联、传授汉字,还请太医为渔民诊治小病,发放药材。
这日,倭国南部的长崎港,渔民佐藤刚将一船新鲜海参加工好,便拿到收购点兑换白银。看着手中沉甸甸的银子,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着十四阿哥的方向深深鞠躬:“大清皇帝仁厚,十四大人体恤百姓,我们再也不用受幕府的苦了!”
这样的场景,在倭国各沿海港口不断上演。底层百姓渐渐放下戒备,不仅主动学习汉语,还时常向文人请教大清的习俗,甚至有渔民主动协助水师巡查海域,报告可疑船只——十四阿哥借收购海货之机,不仅稳住了底层民心,还建立起了民间的海防预警网。
消息传回京城,康熙看着三阿哥与十四阿哥联名上奏的捷报,笑着对英台与胤禛说:“英台这两步棋,走得极妙!以文宣通人心,以通商济民生,比千军万马更能稳固治理。胤祉与胤禵也不负所托,一个温和化隔阂,一个务实解民忧,倭国的长治久安,指日可待。”
英台轻声回道:“父皇过奖。治理边疆,刚柔并济方为上策。武能震慑顽抗,文能化解隔阂,商能安定民生,三者结合,才能让倭国真正融入大清,成为东南海疆的稳固屏障。”
此时的倭国大阪,三阿哥正带着文人在学堂授课,台下的倭国孩童朗朗念着《三字经》;港口边,十四阿哥正查看刚运来的海货,与渔民笑着交谈;水师战船在远处海域巡逻,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一幅文治武功、民心安定的画卷,正在倭国缓缓展开。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倭国学堂里,文人教孩童书写汉字;港口边,渔民排队出售海货,脸上满是笑容;十四阿哥与三阿哥并肩站在城头,望着平静的海面,眼中满是欣慰。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这份“文宣抚民、通商安邦”的智慧,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疆域稳固与民心归向的太平盛景。从三阿哥的文化宣抚,到十四阿哥的海货收购,从英台的周密谋划,到朝廷的全力支持,大清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将倭国纳入治理版图,让“国泰民安”的愿景,跨越山海,在东海之滨深深扎根,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盛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