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轻声应道:\"妾身明白,君上亦需多加小心。\"
------------------------
永汉元年四月廿五,刘凤亲率三千御林铁卫及五万步骑南下征讨 ** 董卓。
按矫诏所示,各路诸侯本应会盟于酸枣。
刘凤心知诸侯们已陆续抵达,却故意拖延行程。他盘算着待诸侯们推举出盟主后,局面将更有意思。
这五年蛰伏终见天日,刘凤内心澎湃。只待董卓焚毁洛阳、联盟瓦解,十七路诸侯各自征伐之时,真正的乱世便将开启。
------------------------
兖州陈留郡,酸枣会盟之地。
先期抵达的十六路诸侯已安营扎寨,作为发起者的曹操正忙着接待。联军三十万之众的营帐连绵数百里。
酒宴间,河内太守王匡率先提议:\"吾等既以清君侧之名会盟,当推举盟主统一号令。\"
在座诸侯皆深以为然。他们心知肚明:有资格角逐盟主之位的,唯有尚未抵达的燕王殿下。
此外,还有出身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绍与袁术两兄弟,以及最先发布矫诏、号召各路豪强讨伐董卓的曹操。
其他诸侯既无足够的声望,也缺乏实力,自然难以争夺盟主之位。
袁绍和袁术凭借家族世代累积的显赫地位、庞大的人脉和影响力,成为有力的竞争者。
而曹操则因曾孤身行刺董卓,又率先发起讨伐董卓的联合行动,同样具备争夺盟主的资格。
那些自知无望的诸侯们纷纷起哄,各自推举心中理想的盟主人选。
袁绍、袁术和曹操三人,作为真正有资格争夺盟主之位的人物,皆是目光坚定,志在必得。
他们深知,若能得到盟主之位,便意味着掌握天下大义的名分,并能统领三十万诸侯联军。
此外,盟主之位还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声望,吸引大批有才能的谋士和武将前来投奔。
早有野心的袁绍见状,立刻向支持自己的诸侯使了个眼色。
魏郡太守韩馥曾是袁氏门生,又与袁绍交好,自然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支持:“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出身四世三公之家,乃汉朝名相后人,可立为盟主。”
山阳太守袁遗是袁绍的亲属,东郡太守乔瑁亦是袁氏门生,二人纷纷出声附和,公开推举袁绍为盟主。
其他与袁绍交好的诸侯也接连表态支持。
而在旁的袁术则脸色阴沉,他自认才是袁氏的正统继承人,代表汝南袁氏的唯一人选,因而向来轻视出身卑微的兄长。
然而当着众诸侯的面,他也不好发作,毕竟家丑不可外扬。
加之自己也清楚名声不佳,只得强压怒火,勉强表态支持袁绍担任盟主。
袁氏兄弟肩负着汝南袁氏的荣耀,若让旁人坐稳诸侯盟主之位,他们恐将成为家族之耻。眼见众诸侯纷纷拥护袁绍登上盟主之位,曹操面色阴沉如墨,所幸他本就肤色黝黑,旁人难以察觉异样。
曹操内心实则渴望那盟主之位,但面对众人对袁绍的拥戴,他只得缄默不语。毕竟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显赫威望,确实能为联盟带来更多利益。想通此节后,曹操起身公开支持袁绍。
袁绍假意推辞,声称自己德薄才浅,难当大任。待见群雄再三 ** ,便不再推诿,坦然接受了盟主之位。
公元188年四月二十八日,高耸的会盟台上旌旗猎猎。袁绍独自登临高台,望着象征盟 ** 柄的兵符将印,顿生豪情壮志:\"待我平定董卓之乱,必将如周公般名垂青史......\"
他率领众诸侯焚香盟誓,朗声宣读讨贼檄文:\"董卓逆贼祸乱朝纲,荼毒生灵。今我等誓师讨逆,共扶汉室。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鉴此心!\"
歃血为盟后,袁绍端坐盟主席位,各路诸侯各归其座。会场上金戈铁马之气弥漫,一场
曹操跨前一步,朗声道:\"既已歃血为盟,共奉盟主,自当听令行事,同心辅佐汉室,切莫因各自强弱而生异心。\"
此时曹操怀揣赤诚,誓要匡扶汉室,故而出言警醒众人,以防盟内生变。
袁绍作为盟主亦迈步向前,环视众诸侯,正色道:\"袁某虽才疏学浅,承蒙诸位推举为盟主,自当赏罚分明。国法军纪,望诸位恪守不违。\"
\"谨遵盟主之命!\"众诸侯齐声应诺。
见众人恭敬,袁绍满意颔首,随即下令:\"公路,着你统管联军粮草辎重。\"
\"诺!\"袁术面露喜色,欣然领命。
袁绍又道:\"先锋一职需择猛将充任,先行汜水关探路......\"
话音未落,孙坚已然起身。这位从荆南远道而来的诸侯忠义双全,当即 ** :\"盟主明鉴,孙坚愿为先锋!\"
袁绍定睛一看,正是威震江东的乌程侯,不由喜道:\"文台勇冠三军,由你出任先锋,联军必能旗开得胜。\"
这位号称\"江东猛虎\"的长沙太守,不仅统兵有方,更兼武艺超群。昔日征讨黄巾时,孙坚亲冒矢石率先登城,最终攻克宛城。如今他暂归袁术麾下,若立战功盟主脸上亦有光彩;纵然战死,于袁绍亦无损失。此番孙坚率万余江东子弟长途跋涉前来会盟,誓要诛灭董卓。
孙坚心中确实怀有匡扶汉室的志向,对董卓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臣恨之入骨,日夜想着要亲手除掉他。
另一方面,他行事也带着几分无奈。孙坚生性狂放不羁,在官场上立下不少功劳,或许是年纪尚轻,行事难免冲动。
有次在老家集市闲逛时,他偶遇前去寺庙上香的吴家姐妹,第二天就直接带着聘礼登门提亲。可吴家根本看不上他,孙坚的火爆脾气瞬间爆发,二话不说带着手下将吴家姐妹抢回来做了夫人。
这一冲动之举让他在江东名声大噪,乡里百姓送他一个“清蛟”的绰号,暗指他行事霸道如强盗。
中平四年(187年),长沙人区星聚众 ** ,自称将军,率领万余人围攻城池。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命他前去平叛。
孙坚一到任便选拔能干之才治理政务,并明确表示:“你们只需安抚百姓、处理文书、按章办事,至于 ** 平乱,交给我来!”
他雷厉风行,仅用一个月就击溃区星叛军,使得郡内臣服。当时,零陵、桂阳一带有周朝、郭石等人作乱,与区星遥相呼应。孙坚果断跨郡征讨,很快平定三郡,恢复秩序。
然而,在担任长沙太守期间,他的暴脾气得罪了不少地方豪强。由于树敌太多,处处受人掣肘,正好曹操发布檄文,号召天下诸侯共讨董卓。
孙坚二话不说,率麾下诸将及一万五千江东子弟前往会盟,既能报效朝廷,又可建功立业,可谓一举两得。
可就在率军前往会盟的路上,他那冲动的性子又惹出祸端——途经荆州治所江陵时,因言语不合,当场拔刀斩杀了荆州刺史王睿。
当孙坚率军抵达南阳宛城时,他向南阳太守张咨发出公文,要求其为军队提供粮草补给。然而张咨对孙坚不屑一顾,这激怒了性格刚烈的孙坚,他当即率军攻破宛城,处决了张咨。
荆州望族王氏与张氏对此事极为愤慨,誓要找孙坚讨个说法。意识到事态严重的孙坚采取机敏手段,邀请后将军袁术兼任南阳太守,并顺势归入其麾下。随后,他随袁术前往酸枣参加诸侯会盟。
孙坚主动请缨担任先锋,希望通过在讨伐董卓战役中建功立业来扭转自身形象,为未来仕途铺路。若能在此战中建立赫赫功勋与声望,过往之事便无人再敢非议。
联军营地内,一名传令兵急步上前,向盟主袁绍禀报:\"启禀盟主,燕王殿下亲率五万大军前来会盟!\"此消息令在场诸侯一时愕然。
曹操率先反应过来,提议道:\"燕王殿下尊贵无比,我等应当出营相迎。\"北海太守孔融立即附和:\"孟德所言极是,理当速去迎接。\"徐州刺史陶谦抚须笑道:\"有燕王殿下五万大军助阵,董卓老贼覆灭在即!\"
其余诸侯纷纷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袁绍面色略显阴沉,与弟弟交换眼神后,随众人出营相迎。只见营外不远处,一面绣着金丝\"燕\"字的大旗在微风中猎猎飘扬。
五万燕国精锐全副武装,身披铁甲,手持丈八长矛,背负精工连弩,胯下战马嘶鸣,列成森严战阵。
军阵最前方是三千金甲白袍的精锐骑士,他们手持鎏金长戟,腰挎双手重剑,清一色骑着雪白战驹。
刘凤身披七海蛟龙铠,腰佩名剑【凌虚】,手握天龙破城戟,胯下汗血宝马【烈焰】威风凛凛。
各路诸侯见此军威,无不震撼失声,暗叹:当真不愧帝国第一强军!
曹操率先出列,拱手行礼:\"外臣拜见燕王殿下。殿下能率军会盟,共诛董贼,实乃大汉之福,苍生之幸!\"
刘凤翻身下马,将战戟抛给身旁周泰,含笑道:\"孤身为宗室亲王,天子皇叔。董贼欺君罔上,祸乱江山,自当举兵讨逆!\"
孔融赶忙上前附和:\"燕王殿下高义!我等誓要诛杀奸佞,重振朝纲!\"
其余诸侯纷纷上前表露忠心。
曹操主动引荐道:\"容外臣为殿下介绍响应义举的十六路诸侯。\"
被引见的诸侯无不恭敬行礼。
就连向来倨傲的袁术,在刘凤面前也收起傲色,规规矩矩行了大礼。
唯有袁绍在引见时主动开口:\"燕王亲率雄师讨逆,实乃联军之幸。董贼覆灭之日,指日可待!\"
\"按说这盟主之位,本该由燕王担任。\"
\"只是殿下来得稍迟,会盟已成定局,盟约不便更改了。\"
不如重订盟约,共举燕王为盟主,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袁绍言辞谦恭,眼角却藏着算计。他妄想用既成盟约逼迫刘凤,使这位燕王主动放弃盟主之争。殊不知在刘凤眼中,这烫金盟主之位不过草芥。
刘凤面上春风和煦,心底早已看穿这场拙劣表演。袁本初这般惺惺作态,无非是忌惮自己动摇他的盟主宝座——毕竟以燕王之尊,兼领骠骑大将军、太尉、幽州牧等要职,更贵为当今天子皇叔。若真要争这盟主,在座诸侯谁敢说半个不字?
但刘凤对这等虚名实在兴致缺缺,连此番会盟都是勉强赴约。袁绍想用既成事实相胁迫,倒像是举着稻草压泰山般可笑。
这袁本初果然与密报所言分毫不差:外强中干,优柔寡断。遇大事畏首畏尾,见小利却如饿狼扑食。难怪在另一时空坐拥四州之地,竟在官渡输得片甲不留。此等庸才,实在不值多费心神。
刘凤尚未回应,袁家门下走狗韩馥已按捺不住。这位魏郡太守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狸奴,急赤白脸嚷道:\"盟主三思!既已歃血为盟,告祭天地,岂能儿戏更易?若触怒神灵,岂不误了讨伐董卓的大事?\"
袁绍暗暗递去赞许眼色,随即故作恍然,堆起满脸为难对刘凤拱手:\"这...燕王殿下以为该当如何?\"
会盟大帐内,袁绍与韩馥二人配合默契,软硬兼施地逼迫燕王刘凤,暗中盘算着要使其主动退出盟主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