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显异象啊!\"
\"这是大皇子得天命的征兆!\"
\"恭请殿下即位称帝!\"
百姓们纷纷跪拜,发自肺腑的呼声此起彼伏。在万民祈愿中,刘耕携荀彧庄严登临祭坛。
长安城内,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祭坛上那道挺拔的身影。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殿下快登基吧!\"
百姓们的欢呼声回荡在天地之间。
在万民欢呼声中,荀彧神情肃穆地踏前一步。宫墙内忽然传来悠扬的编钟声,他当即向刘耕躬身:“吉时已至!”
祭坛之上,随着礼仪流程结束,登基大典正式拉开帷幕。整个长安城张灯结彩,朱雀大街铺满红绸。荀彧目光交汇时,刘耕深吸一口气,独自走向那条由系统具现的九十五级玉阶——暗合九五至尊的天数。
黑底金线的龙袍在阳光下流转华彩,九条五爪金龙随步伐起伏。他走得极慢,每个台阶都踏得沉稳有力。当最后一级台阶被踩在脚下时,身后的荀彧突然伏地高呼:“新皇御极!山河永固!”
声浪如潮水般漫延,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刘耕蓦然转身,广袖带起猎猎风声。俯瞰脚下如蚁群般跪拜的臣民,他心底骤然腾起万丈豪情——这方天地既由他主宰,何不剑指八荒?
此刻长安城内,无数百姓听到宫墙内传来的山呼声。他们自发面朝皇城方向跪拜,有人热泪盈眶地念叨:“大殿下终于......”昔年那个被放逐的皇子,如今正站在太极殿前接受四海朝拜。
这位年轻 ** 在短短数年间便平定乱局统一四海,其生平事迹堪称千古传奇。
万民山呼庆贺声中,刘耕完成了从凡胎到真龙的蜕变。此时的刘耕已是苍生之主,执掌生杀大权的九五之尊!
刹那间,一股吞吐日月的 ** 威压自刘耕周身迸发。
曹操见新帝不减征伐之气,反而愈显开疆拓土之志,不禁热血沸腾。显然这位陛下不会因登极而止步,必将再创不世功业。
礼乐声歇,刘耕当先迈入金銮殿。荀彧等文武重臣依次入殿,各归其位。
刘耕手持传国玉玺端坐龙椅,按群臣功过逐一分封。此日四海归一,汉室重光。
新帝沿用\"汉\"之国号——强汉乃华夏之巅,而刘耕身具汉室血脉,自然承继祖制。因其曾受封秦王,又取\"秦皇汉武\"之意,遂定年号新元,称汉秦帝。
发妻甄姜此时被诊出怀有龙嗣。虽为侧室,然其贤德淑良,又最早侍奉君王,故被立为皇后。虽有腐儒非议其商贾出身,但在天子强势 ** 下,反对声浪很快平息。
随后糜氏亦被纳入后宫,封为贵妃。
新帝登基的消息传遍四海,百姓欢腾庆祝。就在举国欢庆之际,又一惊天政令震撼天下——大汉疆域已从十三州扩至十七州,新增瀛洲、夷洲、草原及东南亚诸地,分设北海、南海、东夷、辽四州。
大汉文士听闻此讯无不振奋难抑。
汉历二二四年·天下一统(终章)
新元初年,分崩离析的大汉王朝终归统一。
秦王自交州起兵,励精图治横扫六合,终定乾坤。改元新元,登基称帝,史称汉秦帝,开启崭新时代。
新帝即位之年,大汉疆域迎来空前拓展。
国土面积激增三分之二有余。
原有十三州经改制扩为十七州。
民间欢腾:
\"陛下真乃神人也!\"
\"吾皇威武!\"
\"盛世将至!\"
多年饱受异族侵扰的百姓,今日终见故土重光。街头巷尾皆在传颂刘耕的丰功伟绩。
更有腐儒将刘耕与始皇武帝相较。
对此,刘耕嗤之以鼻。
在他眼中,五胡乱华后的汉人已非纯粹。既来此世,自当超越前人。政务方面,荀彧辅佐下效率惊人。新朝首要之务便是重整户籍。
凭借军中配合及特殊农耕组织协助,户籍重整仅耗时两日。
最终统计显示,大汉人口已近亿数。这令刘耕稍感诧异,然思及后世人口规模,旋即释然。
大汉如今已完全统一,一亿人口仅相当于后世的一小部分。
\"陛下,天下归于一统,首要之事是登记户籍,其次便是制定国策与税收制度!\"
工作告一段落,在此崭露头角的诸葛亮恭敬地来到刘耕面前。
他深鞠一躬,眼中满是敬意。
此时的诸葛亮已对刘耕心悦诚服,所见所闻皆令他欣喜。加之受万民拥戴的秦皇陛下,更是让心存汉室的诸葛亮对此地心生归属。
刘耕未曾料到,一代奇才诸葛亮竟主动效忠。但卧龙既出,岂有拒绝之理?
诸葛亮乃当世大才,兵略政略无一不通,筑城观星亦在行,舌辩之才更是无人能及。
刘耕当即委以重任,任其为右丞相,与左丞相荀彧共同辅政。
如此一来,刘耕终于可以稍作放松。
从此刻起,内政可询荀彧、诸葛亮,军事可问曹操与周瑜。
登基之时,刘耕的目光便已投向四海。
若想征服天下,除系统所赐大军外,贤才亦是不可或缺。
然而,比起人才济济的大汉,世上又有哪国可比?
东汉末年,正是群星闪耀之时:鬼才郭嘉、王佐荀彧,更有得之可安天下的卧龙凤雏。
而今,这些英才尽归己有。
思绪至此,刘耕看向眼前的诸葛亮。
这位卧龙如今已彻底成为了他的追随者。
沉吟片刻,刘耕道:\"孔明,拟旨!\"
\"天下赋税一律改为十取其一,百姓仅需缴纳十分之一!\"
\"另增设商税与重要关隘的通行税!\"
此言一出,诸葛亮神色骤变。
国税乃国之根基,新君即位虽可酌情减赋,然此番税率下调过甚,长此以往恐致国库空虚。
诸葛亮眉峰紧蹙,急声谏道:\"陛下三思!此策恐致财税锐减!\"
阶前的刘耕却成竹在胸。这套赋税体系实乃后世集古今智慧所成,单是商税一项便足以充盈国库。天下商贾趋利如鹜,除已归附的甄糜二族,尚有诸多世家大族可资征敛。
\"孔明尽管颁令。\"刘耕拂袖道,\"商税定其利五成。抗税者禁绝营商,抄没家产。凡违令者,俱依此例!\"
见天子如此决断,诸葛亮忆及这位新君屡创奇迹,遂不再多言,躬身领命而去。
待其退下,刘耕转而凝视着眼前浮现的系统光幕。赋税之事不足萦怀,待首月税银入库,自见分晓。
此时诸葛亮已携抄录多份的税令来到城楼告示处。随着朱红大印重重落下,新政檄文即刻快马传檄十七州。围观百姓纷纷聚拢,争睹新政内容。
(四海归一之卷将启,寰宇征伐在即,此间故事暂且终章。)
四大帝国风云录
当诸葛亮将最后一张告示贴在城门时,新税法已如星火燎原般传遍大汉疆域。挤在告示前的百姓们说得唾沫横飞,都想知道这纸新政会如何改变他们的生计。
民众围观新政告示
\"这上面说的是什么?\"
\"看着像是赋税新规!\"
\"新皇登基就颁布税法了?\"
\"让一让,快让我瞧瞧!\"
听说皇榜贴着税收新规,百姓们争先恐后涌向布告栏。乱世终结后,人们最关心的就是生计问题。如今四海归一,百姓都对这位建立大秦的刘耕陛下充满敬意。
当人群聚集时,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缓步上前解读:
\"即日起......废除田赋!其余赋税按三十税一征收......\"
\"增设商税与关税!\"
\"皇恩浩荡啊!!!\"
老者读到最后一个字时,突然热泪盈眶地跪地高呼。围观百姓都震撼得说不出话。东汉末年以来,沉重的赋税像大山般压得人喘不过气。虽明说三十税一,实际往往要交出一半收成,让人生不如死。
谁曾想新皇登基就颁布如此仁政?免除田赋意味着百姓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长安城的民众自发聚集,朝着那座白玉般的皇宫方向跪拜——那里住着他们敬若神明的君主,那位仁德无双的前朝皇子。
\"陛下圣明!!\"
\"皇恩浩荡!!\"
\" ** !!万 ** !!\"
欢呼声响彻街巷。百姓们由衷崇敬这位秦皇。民间开始传颂刘耕的功业,认为其政绩堪比汉高祖、武帝,开疆拓土更有过之。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忧。除已归顺的甄、糜两家外,各地商贾世家都盯着新税法眉头紧锁:
\"商税竟要抽五成利润?!\"
\"这分明是明抢啊!\"
\"为何农税如此微薄?!\"
\"简直有失公允!\"
几位商贾世家代表驻足告示牌前愤然 ** 。
这些逐利之徒视财如命,触及利益如同剜心。抱怨声未落,数道锐利目光已将其笼罩。
告示牌两侧近卫军虎视眈眈,那位小家主顿觉脊背发凉。若其言辞涉及对刘耕不敬,恐怕早已身首异处。
\"咕——\"
商贾腿软跪地,连连告饶。待军士未加追究,方仓皇遁走。
各地商帮反应如出一辙:
\"秦皇此乃明抢!\"
\"半数年利充公,断难接受!\"
刘耕新政虽得民心,却激起商界反弹。然 ** 早洞悉大势:天下一统后,商路畅通无险,稳赚已成定局。
有远见者已率先纳税,发现虽缴半利,但因:
- 再无亏蚀之虞
- 新修官道省时
- 往返频次倍增
最终获利反超从前。
观望者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多数赴幽州商都采办物资,转售牟利。
无论何时,商业利润的主要受益者始终是糜家和甄家两大氏族,而作为这两大世家实际掌控者的刘耕,自然成为最大获利者。在先行商队的示范效应下,其余商贾纷纷紧随其后加入贸易网络。部分心怀侥幸的商人初尝甜头后企图逃税,次日整个商界便传遍了该家族被连夜剿灭的消息。
杀一儆百的策略自古便是最有效的威慑手段。这个典型案例让天下商贾顿时肃然,对秦皇新颁布的商事法令也转为积极拥护。时光流转之间,在刘耕的治理下,大汉帝国正以惊人速度蓬勃发展。
一个月后......
即将展开四大帝国篇章。
\"陛下!陛下!\"手持月度税册的诸葛亮难掩激动,声音响彻大殿,\"本月税收数额简直超乎想象!\"
面对失态的谋臣,刘耕只是含笑示意其平复心绪。可目睹惊人税收数据的诸葛亮根本无法平静——在取消核心农业税的情况下,仅凭新增的商业关税,国库收入竟暴增数倍之多。
刘耕对这般结果早有预料。纵观历史,商贾群体才是真正的纳税主力。如今通过商业税收体系,财富正从商人阶层源源不断流向国库。如此卓越的政绩,让诸葛亮对这位君主彻底心悦诚服。汇报完毕后,这位重臣立即返回户部继续处理持续飙升的税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