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佑年间,建阳县城外的一处村落里,晨雾还未散尽,少年陈轩已捧着书卷,在自家小院的老槐树下诵读。他原名陈允,出身贫寒,父母早逝,靠着乡邻接济和私塾先生的接济才得以读书。陈轩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只是家境贫寒,常因买不起笔墨纸砚而发愁。但他从未放弃,常常在沙地上写字,在月光下读书,一心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这年深秋,陈轩因连日苦读,身子有些吃不消,便早早睡下。睡梦中,他仿佛置身于一条繁华的街道,街道两旁坐落着两座高大的宅邸,朱漆大门敞开着,门楣上各挂着一块金书匾额,匾额上的字迹金光闪闪,如同寺庙道观里的匾额一般庄重。他走近细看,左边宅邸的匾额上写着“左丞陈轩”,右边宅邸的匾额上写着“右丞黄履”。陈轩心中疑惑,自己明明叫陈允,为何匾额上会写着“陈轩”?而且“左丞”“右丞”都是朝廷高官,自己一个寒门书生,怎么会有如此际遇?
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时,一阵鸡鸣声将他惊醒。陈轩坐起身,摸了摸额头,梦中的情景依然清晰可见。他反复琢磨着梦中的匾额,觉得这或许是上天的启示。“陈轩”这个名字听起来比“陈允”更有气势,而“左丞”之位更是他梦寐以求的。于是,他当即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陈轩”,希望能借这个名字,实现梦中的愿景。
改名后的陈轩,学习更加刻苦。他常常天不亮就起床,一直读到深夜,困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啃几口干粮。功夫不负有心人,嘉佑八年,陈轩参加科举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登科,成为了一名进士。这一消息传回建阳,整个村落都沸腾了,乡邻们纷纷前来祝贺,都说他是建阳的骄傲。
登科后,陈轩被任命为地方官员,从此踏上了仕途。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所到之处,都深受百姓爱戴。他常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为百姓办实事。有一年,他任职的地方发生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陈轩心急如焚,一方面向上级请求赈灾,另一方面组织百姓挖井引水,开垦荒地。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百姓终于渡过了难关,人们都称他为“陈青天”。
随着政绩的不断积累,陈轩的官职也一步步提升。他先后在多个地方任职,每到一处,都能留下良好的口碑。期间,他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官员,其中就有黄履。黄履与陈轩同科登科,两人性格相投,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常常一起探讨朝政,交流为官心得,彼此鼓励,共同进步。
后来,黄履果然如梦中所示,一路升迁,最终官至右丞,成为了朝廷的执政大臣。而陈轩虽然也政绩卓着,官职却止步于龙图阁直学士,离梦中的“左丞”之位还差了一大截。对此,陈轩心中虽有遗憾,却也并未过多抱怨,只是更加勤勉地工作,希望能为朝廷和百姓多做一些实事。
岁月如梭,转眼几十年过去,陈轩已步入暮年。他卸去官职,回到了家乡建阳。闲暇之余,他常常会想起年轻时的那个梦,心中始终有些疑惑:自己一生为官清廉,从未做过欺心事,为何官职却未能如梦中所示,登上左丞之位呢?
有一天,陈轩把几个儿子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我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一生为官,从未做过违背良心的事情。如今我老了,回首往事,心中唯一的遗憾就是未能实现梦中的愿景,登上左丞之位。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反思其中的缘由,直到最近,我才想明白了。”
儿子们都好奇地看着父亲,等待着他的下文。陈轩叹了口气,缓缓说道:“那是在我担任杭州知州的时候。当时,有一位寄居在杭州的达官,因为一点小事,对他手下的一个老兵大发雷霆。那个达官脾气暴躁,当即就把老兵绑了起来,送到了府衙,要求我对老兵施以杖刑。我见那个老兵已经七十多岁了,头发花白,身体瘦弱,按照当时的律法,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是不应该受杖刑的。”
“我当时就想,既然律法有规定,就不能随意违背。于是,我就准许老兵缴纳赎金,免除杖刑。可没想到,那个达官得知后,非常不满,当即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府衙,指责我不给面子,办事不力。我当时迫于压力,无奈之下,只好又把老兵叫了回来。”
“老兵的家人得知后,纷纷跑到府衙,跪在地上哭着求情,说老兵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要是受了杖刑,肯定活不成了。可我当时一心想着不能得罪达官,竟然没有听从他们的求情,还是下令对老兵施以杖刑。结果,那个老兵真的没能挺过去,当场就死在了杖下。之后,他的家人只能含着泪,把他的尸体抬了出去。”
说到这里,陈轩的声音有些哽咽,眼中也泛起了泪光。“这件事已经过去二十年了,可我至今想起来,仍然深感自责。我当时为了徇私情,违背了律法,害死了一条人命。或许,这就是上天对我的惩罚,让我未能登上更高的官职。”
“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为官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守原则,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或者外界的压力,就违背律法和良心。否则,不仅会害了别人,也会毁了自己。”
儿子们听了父亲的话,都深受触动,纷纷表示一定会牢记父亲的教诲,将来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都要坚守原则,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陈轩接着说:“当年我做那个梦的时候,左丞和右丞还只是寄禄官,并没有实际的执政权力。可后来,朝廷改革官制,左丞和右丞才成为了执政大臣。这说明,在幽冥之中,早就已经知道了后来的官制变化。或许,那个梦本来是预示着我和黄履都能成为执政大臣,可我因为一时的糊涂,做错了事情,才失去了这个机会。”
说完这些,陈轩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心中的一块巨石。虽然他的仕途未能如梦中所示那般辉煌,但他能在暮年认清自己的过错,并用自己的经历告诫子孙,也算是一种圆满。
此后,陈轩不再为官职的事情耿耿于怀,而是安心地在家乡养老。他常常会到村里的私塾去看看,给孩子们讲讲自己的为官经历和人生感悟,希望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陈轩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开来。人们都说,陈轩侍郎一生清廉,只是一时糊涂犯了错,但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以此告诫子孙,这种精神值得敬佩。而那个梦,也成为了一个警示,提醒着后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守原则,不徇私情,否则,即使有再好的机遇,也会因为自己的过错而错失。
时光流逝,陈轩最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虽然未能登上左丞之位,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为官者当坚守初心,不违良心”的道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值得深思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