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年间,建阳县城外的普济寺里,住着一位名叫师逸的僧人。师逸并非寻常诵经礼佛的僧人,他自幼跟随一位云游高僧学医,精通内科、外科,尤其擅长治疗跌打损伤和疑难杂症。周边百姓有个头疼脑热,或是受了外伤,都会来找他诊治,师逸也从不推辞,医术高明且收费低廉,在当地颇有口碑。
可这位受人尊敬的医僧,却有个让人颇为头疼的毛病——好负债。师逸性子洒脱,花钱大手大脚,庙里的香火钱和行医所得,往往没几天就被他花得一干二净,要么是买了珍贵的药材接济贫困患者,要么是帮没钱看病的百姓垫付药费,实在周转不开时,就会向身边相熟的人借钱。好在他平日里为人和善,大家也知道他借钱多是为了帮人,大多愿意接济他,只是师逸记性不好,借了钱常常忘了还,时间一长,不少人都不愿再借钱给他。
县吏刘和,是少数还愿意借钱给师逸的人。刘和在县衙负责文书工作,为人正直宽厚,与师逸相识多年,深知他的为人。这年冬天,师逸为了救治一批因大雪冻伤的百姓,买了大量的药材和御寒的棉布,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药材商一笔钱。无奈之下,他只好去找刘和借钱:“刘兄,这次实在是没办法了,冻伤的百姓还等着药材救命,我想向你借十千钱,等开春后行医有了收入,一定还你。”
刘和见他神色焦急,又听闻是为了救治百姓,便没有犹豫,从家中取出十千钱,递给师逸:“师逸,钱你拿去用,救人要紧,还钱的事不急,你什么时候有了再说。”师逸接过钱,连连道谢,承诺开春后必定偿还,随后便匆匆赶回寺庙,忙着给百姓熬药、治伤。
可开春后,师逸的生活依旧忙碌。先是周边村落爆发了痢疾,他带着徒弟们走村串户,免费为百姓诊治、送药;接着又有村民上山砍柴时不慎坠崖,他日夜守在病床前,熬制汤药、处理伤口,忙得脚不沾地,早已把还钱的事抛到了脑后。
刘和起初也没在意,可过了大半年,还是没见师逸提还钱的事,他家中也需要用钱,便想着去提醒一下师逸。这天,刘和特意绕到普济寺,找到师逸,委婉地说:“师逸,之前你借的十千钱,我最近家里有些用度,你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先还我一部分?”
师逸愣了一下,才想起借钱的事,脸上满是歉意:“哎呀,刘兄,实在对不住,我最近太忙,把这事给忘了!只是我最近行医的收入,都用来买药材了,实在没多余的钱还你,你再宽限我些日子,等我攒够了钱,一定还你。”
刘和无奈,只好点头同意。可又过了几个月,师逸依旧没提还钱的事,刘和又去催了几次,师逸每次都以各种理由推脱,要么说刚买了珍贵药材,要么说帮百姓垫付了药费,到最后,甚至开始避着刘和。
次数多了,刘和也渐渐没了耐心,心中生出几分怨气。这天,他在街头偶遇师逸,师逸看到他,转身就要走,被刘和一把拉住。刘和压着怒火,冷冷地说:“师逸,我当初借钱给你,是信得过你,也是可怜那些需要救治的百姓。可你倒好,借了钱迟迟不还,还躲着我!这十千钱,我也不跟你要了,就当是放你一笔来生债,这辈子你欠我的,下辈子再还吧!”说完,刘和甩开师逸的手,头也不回地走了,此后再也没提过借钱的事,也很少再和师逸往来。
师逸站在原地,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心中又愧又悔。他并非故意不还钱,只是性子散漫,又总被行医的事牵绊,才一次次拖延。如今刘和说出“来生债”的话,可见是真的生气了。师逸想找机会向刘和道歉,可又不知该如何开口,这事便一直压在他心头。
转眼过了五年,师逸因为常年劳累,又不注意保养身体,患上了重病。他自知时日无多,躺在床上,想起自己这一生,救治了无数百姓,却唯独欠了刘和一笔钱,还让他寒了心,心中满是遗憾。临终前,师逸拉着徒弟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欠刘和……十千钱……没能还上……你们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帮我……向他道歉……”话没说完,便咽了气。
刘和听说师逸去世的消息,心中也有些不是滋味。虽说师逸欠了他钱,可两人相识多年,师逸行医救人的善举,他都看在眼里。如今人已逝去,那笔钱和当初的怨气,也渐渐淡了下去。
又过了两年,一天夜里,刘和的母亲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她看到师逸穿着僧袍,像往常一样走进家中,脸上带着歉意,走到她面前,俯身说道:“老夫人,晚辈师逸,当年曾向刘和兄借了十贯钱,一直没能偿还,心中愧疚不已。今日晚辈特意前来,是为了还这笔钱,还望老夫人代为转交刘和兄。”说完,师逸深深鞠了一躬,便转身离开了。
刘母醒来后,清晰地记得梦中的情景,心中十分疑惑:“师逸都去世两年了,怎么会托梦来还钱?这到底是吉是凶?”第二天一早,刘母就把梦中的事告诉了刘和,问道:“和儿,你说这梦是什么意思?师逸难道还记着那笔钱?”
刘和听了,也觉得奇怪,他安慰母亲道:“娘,不过是个梦罢了,您别多想。师逸都走了这么久,哪还能真的来还钱?”话虽这么说,刘和心中却泛起了嘀咕,师逸生前一直愧疚没能还钱,难道死后还记挂着这事?
就在这时,家里的田仆匆匆跑了进来,脸上满是喜色,大声说道:“老爷!老夫人!天大的喜事!咱家的白牸牛昨晚三更的时候生犊了!那小牛犊长得特别壮实,毛色光亮,一看就是头好牛!”
刘和和母亲听了,都十分惊喜。家中的白牸牛已经养了好几年,一直没能生育,如今突然生了小牛犊,确实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刘和连忙跟着田仆去牛棚查看,只见一头白色的小牛犊依偎在母牛身边,眼睛明亮,四肢健壮,正大口喝着奶,模样十分可爱。
看着这头小牛犊,刘和突然想起母亲的梦,又想起师逸欠他的十千钱——在当时,一头健康的小牛犊,市价正好是十千钱左右。师逸在梦中说要还他十贯钱,如今家中就多了一头价值十千钱的小牛犊,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刘和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师逸真的记着那笔“来生债”,还以这样的方式偿还了。他看着小牛犊,心中的最后一点遗憾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感慨。师逸虽是个爱负债的僧人,却是个讲诚信、重情义的人,即便到了死后,也不忘兑现自己的承诺。
这件事很快就在建阳县城传开了,百姓们都说,师逸医僧一生行善,连死后都不忘偿还债务,真是个难得的好人。有人说,这头小牛犊是师逸的化身,专门来偿还债务的;也有人说,是师逸的善举感动了上天,才让他以这样的方式了却心愿。
此后,刘和格外疼爱这头小牛犊,把它当成自家的一份子。小牛犊也十分通人性,平日里温顺听话,长大后更是成为了家里的好帮手,帮着拉犁耕地,干活十分卖力。刘和时常对着小牛犊,想起师逸行医救人的模样,心中满是敬佩。
而师逸“来生偿债”的故事,也成为了建阳一带流传甚广的佳话。人们在谈论这个故事时,总会感叹:“做人当如师逸,即便身处困境,也不忘诚信;即便身死,也不忘承诺。”这个故事也提醒着世人,诚信是立身之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守诚信,莫要失信于人,否则即便到了来生,也会记挂着这份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