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观年间,京城开封的太学里,有位名叫陆仲举的学子。他出身江南寒门,自幼苦读,凭着一股韧劲考入太学,为人耿直,心怀天下,平日里最喜议论时政,常与同窗纵谈国事,言辞间满是对朝廷利弊的洞察。
那时的北宋,虽表面繁华,内里却潜藏着不少危机——地方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朝堂上新旧党争余波未平,官员们或明哲保身,或结党营私。陆仲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想着能为国家出一份力。这年深秋,他得知朝廷正商议修改赋税制度,却有官员借机搜刮民财,便不顾同窗劝阻,连夜写下一篇《论赋税疏》,直言不讳地指出制度弊端,还弹劾了几位借改革谋私的官员,次日便将奏疏递交给了太学祭酒,恳请转呈朝廷。
他本以为自己的忠心能被朝廷接纳,却没想到,这封奏疏竟触怒了朝中权贵。那些被弹劾的官员联合起来,在皇帝面前诋毁陆仲举,说他“年少轻狂,妄议朝政,离间君臣”。皇帝本就对民间非议有所不满,听了这话,当即下令将陆仲举“屏出太学”,逐出京城,永不得再入太学就读。
接到诏令的那天,陆仲举站在太学门口,望着熟悉的匾额,心中满是委屈与不甘。同窗们赶来送行,有人劝他:“仲举,你这是何苦?官场黑暗,不如回乡读书,日后再做打算。”陆仲举攥紧拳头,沉声说:“我虽被逐,但心怀天下之心不改。若有机会,我仍要为百姓发声。”说罢,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毅然离开了开封。
此后几年,陆仲举辗转于江南各地,有时在私塾教书,有时替人抄书谋生,却始终没有放弃读书,也从未忘记过京城的遭遇。他时常关注朝堂动态,听说近年来新相张天觉(张商英)上台后,有意革新朝政,重用有识之士,心中便又燃起了重返京城的念头。
大观末年的一个春天,陆仲举凑够了路费,再次踏上了前往开封的路。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冲动的太学生,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抵达京城后,他找了间偏僻的客栈住下,每日除了读书,便是四处打探消息,希望能找到机会重返仕途,却始终毫无头绪。
一日夜里,陆仲举辗转难眠,朦胧间竟做起了梦。梦中,他来到一座宏伟的大殿,殿上坐着一位身着朝服、面容威严的神明,神明对他说:“陆仲举,你本有仕途之运,如今机遇已至,为何不上书言事?此乃你发迹的良机,切莫错过。”
陆仲举猛地惊醒,窗外天还未亮,客栈外传来零星的鸡叫声。他坐在床上,回想着梦中神明的话,心中却满是疑虑——当年就是因为上书被贬,如今再上书,若又触怒权贵,岂不是连安身之地都没有了?“定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不得真。”他摇了摇头,将梦中之事抛在脑后,重新躺下睡觉。
可没想到,第二夜,陆仲举又做了同样的梦。神明依旧坐在殿上,语气比上次更急切:“陆仲举,机遇转瞬即逝,你若再犹豫,便要错失良机了!”这次醒来,陆仲举心中虽仍不信,却多了几分不安。他想:“或许这客栈不吉利,换个地方住,便能摆脱这怪梦。”于是,第二天一早,他便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处更偏远的客栈。
可怪事接踵而至,第三夜,神明再次出现在他的梦中,依旧是那句“上书言事,方能发迹”。连续三夜做同样的梦,陆仲举再也无法忽视——这或许真的是神明指引?可他又实在害怕重蹈覆辙,思来想去,他决定去找一位故人求助。
这位故人便是高伸,如今已官至尚书。高伸与陆仲举的父亲曾是同窗,当年陆仲举在太学时,高伸也曾对他多有指点。如今高伸身居高位,或许能给自己一些建议。
次日清晨,陆仲举换上仅有的一件体面衣衫,来到高伸府前。门房见他衣着朴素,本不愿通报,直到陆仲举说出父亲的名字,门房才勉强进去禀报。不多时,门房出来,对他说:“尚书大人请你进去。”
陆仲举跟着门房走进府中,只见高伸正坐在书房里批阅文书。几年不见,高伸鬓角多了些白发,却依旧精神矍铄。见到陆仲举,高伸连忙放下笔,笑着起身:“仲举,多年不见,你竟还能找到我这里,快坐!”
两人坐下后,陆仲举便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最后还提到了连续三夜做的梦,以及自己想上书却又不敢的顾虑。高伸听后,沉吟片刻,说:“仲举,你当年上书被贬,是因时机不对,触怒了权贵;如今张天觉为相,有意革新,正需要敢说真话的人。神明托梦,或许真的是机遇。不过,你若实在犹豫,不如先在我府中住下,待我打探些消息,再做决定。”
陆仲举本是来“丐归资”——想向高伸借些路费,若实在无机会,便回乡去。如今听到高伸愿意收留,还愿帮自己打探消息,心中感激不已,连忙道谢:“多谢尚书大人收留,仲举感激不尽。”
当晚,陆仲举便住在了高伸府中。第二日一早,高伸上朝归来,刚回到府中,便急匆匆地找到陆仲举,脸上带着几分疲惫,又有几分无奈:“仲举,今日上朝,天觉相公(张天觉)可把我们折腾坏了。他说要编一部《政典》,记录历代治国之法,还任命我为校证官,负责核对典籍,这差事可不好做啊。”
陆仲举闻言,心中一动,脱口而出:“大人,这《政典》不过是《周官六典》中的一部分罢了。《周官六典》涵盖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囊括了官制、礼法、赋税、军事等诸多方面,比单独编一部《政典》全面得多。既然要革新朝政,为何不直接编撰完整的《周官六典》,反而只取其一呢?”
高伸愣住了,他从未想过这一点。仔细一想,陆仲举说得确实有道理——《周官六典》是古代治国的经典,若能完整编撰,不仅能为朝廷提供借鉴,还能彰显革新的决心。他连忙说:“仲举,你这话很有见地!你不如写一篇文章,详细论述编撰《周官六典》的好处,我替你呈给天觉相公,说不定能得到他的赏识。”
陆仲举听到这话,猛然想起梦中神明的话——“上书言事,方能发迹”。原来神明说的“机遇”,竟在这里!他再也没有犹豫,连忙说:“大人,我这就写!”
高伸立刻让人备好笔墨纸砚,陆仲举坐在桌前,思路泉涌。他结合当下朝政弊端,详细阐述了《周官六典》的价值,提出编撰《周官六典》可“规范官制,减轻赋税,安抚百姓,强化军事”,还给出了具体的编撰方案。他写得又快又好,不到一个时辰,一篇《请编周官六典疏》便完成了。
高伸拿起奏疏,仔细阅读了一遍,越看越满意,连声称赞:“好!好!仲举,你这篇奏疏,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定能打动天觉相公!”他当即叫来府中的楷书吏,让他们立刻誊写奏疏,随后便拿着誊写好的奏疏,匆匆赶往相府。
张天觉正在相府中为编撰《政典》的事烦恼,听说高伸前来,便让他进来。高伸将陆仲举的奏疏递上去,说:“相公,此乃下官故人之子陆仲举所写,他认为编撰《周官六典》比《政典》更有价值,下官觉得颇有道理,特来呈给相公。”
张天觉接过奏疏,仔细阅读起来。起初他还面带疑虑,可越看越惊讶——陆仲举不仅对《周官六典》了如指掌,还能结合当下朝政提出具体建议,句句切中要害,正是他革新朝政所需要的人才!读完奏疏,张天觉一拍桌子,大声说:“此人有才!如此人才,怎能埋没?”
当即,张天觉便下令召见陆仲举。陆仲举接到诏令,心中既紧张又激动,跟着高伸来到相府。见到张天觉后,他从容不迫,不仅详细阐述了编撰《周官六典》的计划,还对张天觉提出的其他革新举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言辞恳切,条理清晰。
张天觉对陆仲举的才华十分赏识,当即上奏皇帝,请求任命陆仲举为迪功郎,参与编撰《周官六典》。皇帝见张天觉极力推荐,又看了陆仲举的奏疏,也觉得他是个可用之才,便准了张天觉的奏请。
接到任命的那天,陆仲举站在相府门口,望着京城的天空,心中百感交集。从被逐太学的失意,到重返京城的迷茫,再到如今得遇伯乐,踏入仕途,这一路的艰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欣慰。他想起连续三夜的梦,想起高伸的相助,更明白——机遇从来都留给有准备的人,若不是自己多年来从未放弃读书,从未忘记心怀天下,即便有神明指引,也抓不住这机遇。
此后,陆仲举在迪功郎任上,兢兢业业,全力协助编撰《周官六典》,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深得张天觉和同僚的认可。后来,他又因政绩突出,不断升迁,最终成为了一名清正廉洁的官员,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而陆仲举“梦神指引,上书发迹”的故事,也在京城流传开来。有人说,是神明庇佑,让他得以施展才华;也有人说,是他自身的才华与坚持,才换来了机遇。无论如何,这个故事都告诉人们:人生或许会有低谷,但只要不放弃希望,不停止努力,机遇终会在不经意间降临,而那些曾经的挫折,终将成为通往成功的阶梯。